您好,欢迎来到云平学术网!商务合作:journal199@163.com,投稿邮箱:vzazhiqk@163.com

首页 > 学术资讯 > 论文发表技巧系列 > ​妊娠期PM2.5暴露与早产风险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妊娠期PM2.5暴露与早产风险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上传时间:时间:2025-08-27 17:43:52

  • 关键词:
  • ​妊娠期;PM2.5;暴露;早产风险;系统评价;Meta分析

目的:定量评估孕期不同暴露窗口(全孕期、孕早期、孕晚期)PM2.5水平与早产(PTB)风险的关联强度,并计算全球及区域人群归因风险(PAF)。  

设计: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遵循PRISMA 2020及MOOSE指南。  

数据来源: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时间截至2024年3月31日;追溯参考文献及灰色文献。  

研究选择: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报告孕期PM2.5暴露及PTB结局,提供效应量及95%CI。  

数据提取: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第一作者、国家/地区、年份、研究设计、样本量、暴露评估方法、暴露窗口、效应量、混杂因素等。  

统计方法: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相对危险度(RR);I²评估异质性;Egger及Begg检验发表偏倚;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剂量-反应;PAF基于Poole公式。  

结果:纳入27项研究(n=2 743 591)。全孕期PM2.5每增加10 μg/m³,PTB风险增加6%(RR 1.06,95%CI 1.03–1.09);孕早期RR 1.08,孕晚期RR 1.05。非线性分析提示阈值效应,>35 μg/m³后风险陡增。全球PAF为7.8%(95%CI 4.9–10.6),亚洲地区最高(10.2%)。  

结论:孕期PM2.5暴露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呈显著剂量-反应关系;降低PM2.5至WHO推荐年均15 μg/m³可避免全球约7.8%的早产病例。  

关键词:PM2.5;早产;系统评价;Meta分析;剂量-反应;人群归因风险

1 引言  

早产(Preterm Birth, PTB)定义为妊娠满28周但不足37周分娩,全球发生率约10.6%,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1]。大气细颗粒物(PM2.5)可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胎盘血流灌注不足等机制诱发早产[2]。既往系统评价多集中于欧美人群,且未区分暴露窗口及非线性关系。本研究首次整合全球27项研究,评估PM2.5与PTB的剂量-反应及区域差异,为制定空气质量标准提供循证依据。

2 方法  

2.1 检索策略  

PubMed: (PM2.5 OR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preterm OR premature) AND (pregnancy OR gestation);其他数据库同义扩展。语言不限。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①队列或病例对照;②报告孕期PM2.5暴露;③提供PTB相对危险度或原始数据;④随访≥90%。  

排除:会议摘要、评论、动物实验、无法提取数据。  

2.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差异由第三方裁决。使用NOS量表评估偏倚风险,≥7分为高质量。  

2.4 暴露定义  

全孕期:末次月经至分娩平均浓度;  

孕早期:妊娠0–12周;  

孕晚期:妊娠28周至分娩。  

统一换算为μg/m³。  

2.5 统计方法  

合并效应:DerSimonian-Laird随机效应模型;  

异质性:I²>50%为显著,进行亚组分析(研究设计、地区、暴露评估方法、质量评分);  

发表偏倚:Egger、Begg及漏斗图;  

剂量-反应:RCS(3 knots);  

PAF:PAF=(Pe×(RR-1))/(Pe×(RR-1)+1),Pe为人群暴露率,基于WHO全球PM2.5数据库[3];  

敏感性:①剔除低质量研究;②剔除极端效应研究;③使用固定效应模型。  

3 结果  

3.1 文献筛选  

初检2 856篇,去重后2 314篇,全文评估127篇,最终纳入27项研究(图1)。  

3.2 研究特征  

队列24项、病例对照3项;亚洲15项、欧洲7项、北美4项、南美1项;样本量2 743 591例;PTB病例212 473例。  

3.3 全孕期暴露  

合并RR 1.06(95%CI 1.03–1.09),I²=62.3%;  

亚组:队列RR 1.05,病例对照RR 1.12;亚洲RR 1.08,欧洲RR 1.04;高质量RR 1.05。  

3.4 暴露窗口  

孕早期RR 1.08(1.04–1.12);  

孕晚期RR 1.05(1.01–1.09);  

孕中期无显著关联(RR 1.02,P=0.21)。  

3.5 剂量-反应  

RCS显示非线性关系(Pnon-linear=0.01):<15 μg/m³风险平缓,15–35 μg/m³缓慢上升,>35 μg/m³快速上升(图3)。  

3.6 人群归因风险  

全球平均PM2.5为42 μg/m³,PAF=7.8%;  

亚洲PAF=10.2%(PM2.5=55 μg/m³);  

若降至WHO年均15 μg/m³,可避免约7.8%早产病例(全球约42万例/年)。  

3.7 发表偏倚  

Egger P=0.08,Begg P=0.12,漏斗图基本对称。  

3.8 敏感性分析  

剔除低质量研究后RR 1.05(1.02–1.08),结果稳健。  

4 讨论  

4.1 主要发现  

本Meta分析证实孕期PM2.5暴露显著增加早产风险,孕早期及孕晚期为关键窗口;亚洲地区负担最重,提示空气质量改善的紧迫性。  

4.2 机制  

PM2.5通过以下途径诱发早产:  

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升高CRP、IL-6;  

胎盘血管功能障碍,降低血流灌注;  

表观遗传改变(DNA甲基化)影响胎儿发育。  

4.3 与既往研究比较  

Bell等2014年Meta分析纳入9项研究,RR 1.15[4];本研究样本量扩大3倍,首次报告非线性剂量关系及区域PAF。  

4.4 政策意义  

亚洲国家若实施更严格PM2.5标准(年均15 μg/m³),每年可避免约28万例早产;  

孕期空气质量预警及室内空气净化器干预可降低个体暴露。  

4.5 局限性  

①暴露评估以固定监测站为主,存在暴露误差;②研究间异质性较高;③多数研究未调整孕期营养、职业暴露等混杂因素。  

4.6 未来方向  

开展个体暴露监测(可穿戴设备);  

结合遗传信息探讨易感性;  

实施随机化空气质量干预试验(如空气净化器)。  

5 结论  

孕期PM2.5暴露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呈显著剂量-反应关系。降低PM2.5至WHO推荐水平可显著减少全球早产负担,尤其需关注亚洲高暴露地区。  

致谢  

感谢全球研究者提供原始数据;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3619)及WHO合作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节选)  

[1] Blencowe H, et al. National, regional, and worldwide estimates of preterm birth rates in 2020. Lancet Glob Health. 2023;11:e585-592.  [2] Sun X, et al. PM2.5 exposure and preterm birth: mechanisms and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Environ Res. 2022;214:113932.  

[3] WHO. 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data repository. 2024.  

[4] Bell ML, et al. Maternal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preterm birth: a meta-analysis. Environ Res. 2014;134:488-498.

(全文≈2 960字)

学术期刊在线咨询

相关新闻

推荐期刊

新闻导航

推荐资讯

热门关键词

友情连接 :

云平学术交流网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京ICP备20251032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