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挖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精髓,对于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倡导社会公德、整合社会资源,并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和谐社会实质上也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秩序与法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既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又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利益冲突的调节机制,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生活秩序。当然,挖掘传统“和”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这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精神之表现,其“和”的理念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治国安邦强调‘和睦相处’、‘和平共处’,治理家园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人处事恪守‘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人生修养要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具体来说,中国传统“和”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普遍和谐理念
普遍和谐可以看作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其中的“和”主要有四个层面:人与自身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自然之和,儒文化要求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其与己、与人、与国、与天下的和。
(一)自身之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修身,突出如何以仁心来做人处世,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道德方面不断自我完善,达到忘我的境界,成为一个大公无私的圣人、君子或善人。其方法就是要通过“自省”、“慎独”、“苦养”和“外求”等“先正其心”,而要正心“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锻炼、磨炼,端正自身的品质、情操、德行。因此认为,修身是做人之本,‘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也视其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篇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二)人与人之和
人与人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中国古代把人与人的关系概括为五种,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儒文化用一贯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孟子在此基础上扩展为“五伦十教”,作为处理这五种关系的标准,并依此来要求各个不同角色,即“君惠臣忠,父慈子教,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虽然其中包含有一些封建糟粕的成份,但其中“忠恕”思想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论语·里仁》章中曾子说:“夫子之道,恕而已”。所谓忠恕,要求人人先从自己做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求处理个人同他人关系时,应持无私、互惠的原则。罗斯特认为,“互惠的行为规范的思想在儒教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它与黄金法则有直接关系。’’
(三)人与社会之和
主张臣民要忠君爱国,要为治国、平天下做贡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忠信,徙义,崇德。”、“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如果只是片面的去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思想可能会带来许多消极、负面的思想,比如臣对昏君的愚忠、子与妇对父和夫的盲从等。但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前面提到的人与己之和、人与人之和,就会发现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是以前两种和为前提的,君、臣、父、子都有自己的名,为了“正名”,每个角色都要完成与其名相符的责任和义务,只要各自完成了其责任与义务,这主张带来的只能是国家的繁荣昌盛,家庭的和睦团结。纵观历史,“这些思想和主张,两千余年来在中国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忠君爱国意识和传统产生了强大的作用,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它几乎成为了绝大多数臣民的重要社会意识和人生要旨之一。正因为此,才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有了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四)人与自然之和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而不是以人为中心,崇尚对自然的征服和驾驭。”中国古代审美意识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追求天人合一,在风俗习惯、建筑园林、文学、绘画等方面都有表现。“中国文化过去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之处,便在于能把他们两者合而为一。”古代农业依节令进行,民间节日也多与大自然有关,总是适应节律,与自然界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从中国风水之说就可以反映出古代建筑中的“天人相应,人神一体”。在古诗文、故事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人与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的和,如二郎神有狗相助,所向无敌;项羽的乌骓马、关羽的赤兔马在失去主人后,竟然相随英雄而去;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与之相伴的人比比皆是。不仅如此,“古人在‘天人合一’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礼法自然’的理念,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礼’而得到了更多的关联与融合,并演进到了更高的程度。”在制礼的过程中把人与自然密切相联,甚至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之融为一体。正如《礼器》中所讲:“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
古今中外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都涉及到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而在思想文化多元的今天,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的诉求就更加的不可或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普遍和谐理念则可以培养社会成员自身、社会成员之间、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社会成员与自然之间的尊重和宽容,进一步促进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秩序和谐理念
秩序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它主要以“礼”、“仁”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并逐步深化,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和基本范畴体系。除了普遍和谐之外,“还需要社会性的规范来强化人们对这一关系网络的意识,这就是礼。” ‘‘礼,在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中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的根。”¨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并且逐步凸现出来,为了调节各种矛盾以达到社会和谐,礼表现为各种规范,并随之发展起来。从儒家思想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来看,礼其实是其核心,正是礼及其逐步产生出的仁、义、忠、信、孝、悌、智、教等范畴,规范着每个人的为人处事,形成了一种人人认可的社会秩序。仁与礼共同成为儒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因果,礼为外在表现,仁为实质,礼为因,仁为果。我们可以从《论语·颜渊》里的表述了解孔子对礼与仁关系的认识:“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代表人物,也有着互不相同的特点和特色,但总的来说,都体现着礼、仁的理论核心和基本内容。
三、规律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在老子哲学中十分强调“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千千万万的事物都由道产生、演化而来。“老子的‘道’和由它而产生的天地事物都遵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就是在这种周期性的平衡中维持生存和发展。”¨“道”蕴涵着阴气和阳气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却又是相辅相成的。认识到这一点,正确处理事物内部的阴阳两元素,使之不失去平衡,其就能达到和谐。人体是这样,社会、国家亦是如此。这种思维方式,也可以称之为“和谐的辩证法”。
四、均衡和谐理念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如何才能实现“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致中和的整体均衡和谐观,即保持“中”道。“中”,也就理解为我们常说的中庸,但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客观事物的绝对的中度,其实这是指事物的度,人们行事的最佳状态,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能不及,对待事物既不“狂”,也不“狷”,要恰到好处。《中庸》中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以上四种和谐理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是一种现实人生的和平文化,这一种文化的主要源泉,便是中国民族从古相传的一种极深厚的人道观念。此所谓人道观念,并不是指消极的怜悯与饶恕,乃是指其积极方面的像后来孔子所说的‘忠恕’与孟子所说的‘爱敬’。人与人之间,全以诚挚恳悫的忠恕与爱敬相待,这才是真的人道”。正是这种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对社会的协调发挥了强大的调适作用,同时,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多方面的整合作用,产生了灿烂辉煌并为各民族所接受的中华文明。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的“和”文化随着传统文化地位的跌落而被漠视。我们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在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服务的过程中加入、演化出了很多糟粕,但我们拨开蒙在上面的迷雾,用发展的眼光去科学地认识和评判时就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和”文化本身包含有人类社会生活所需的众多科学因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深深蕴含着的古老而常新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精髓之所在。我们在不断完善各种社会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挖掘、传承中国传统“和”文化中的精髓,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建构,需要把握现代性的基本要求,也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看,文化现代性以人文精神为指向,以世俗社会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文化的发展规律,从纵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从横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一元与多元的统一。推进我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方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
本文探讨了培养普通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多媒体应用能力的方法,探索了培养大学生多媒体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社会上各行各业正利用计算机这一信息处理工具,不断地改变着工作的方式、生产的效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伴随着初等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作为初等教育者的培养基地——...
“我们已经习惯于世界是西方式的,甚至是美国式的,我们不知道,如果不是这样,它会是什么样的。” 今年六月,一位名叫马丁·雅克(MartinJacques)的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在他新推出的长达550页的新书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上述的质疑,并努力以自己的特殊方式解答这一质疑。这部新书的书名无疑是吸引人们眼球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央王国的兴起与西...
栏目制作方法是提高栏目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和环节。活动的主体的选择,解说词与画面关系的处理方法;背景资料的搜集运用和配音配乐选择定位,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栏目质量。随着电视节目的日益栏目化,栏目质量成为决定一个电视媒体得失乃至成败的重要因素川。而栏目质量的决定因素,除了特色定位、形象包装、品牌效应、栏目管理等宏观因素以外,具体的栏目制作方法仍然是栏目质量产生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因素。同时,电视栏目的组织...
2005年播客在中国互联网上开始流行起来,并逐渐成为继博客之后又一个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草根媒体。播客代表了后现代媒体的典型形态,其娱乐元素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性特征,可集中归结为对传统文化、社会理性的消解和颠夜。但若一味地沉浸在后现代的解构狂欢中,在离经报道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就会造成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的完全丧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媒体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2005年播客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它以浅显幽...
本文拟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以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小说中主要动物意象Buck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本文同时将中文畅销书《狼图腾》中的主要动物意象狼与Buck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在二者象征意义的对比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意象派的介绍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在西方文学中,意象被庞德定义为“thatwhichpresentsanintel...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是在鬼神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鬼神文化是因,国民劣根性是果。经由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鬼神信仰的彻底否定和批判。鲁迅一生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在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方面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卓越贡献。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充分肯定这方面成就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他对鬼神文化与国民劣根性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事实...
评价帝王应该有三要点:我们的作者不要把这些帝王看成是天生的,离开他们历史就不能前进;我们的作者们应当把帝王置于历史发展潮流中去把握,看他是顺应历史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要写出帝王形象的思想和心理的复杂性,定量分析没有意义,需要的是写出他们的悖论式悲剧。1帝王形象创造需要“主体意识”的参与 有的学者说,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是“双声话语”,既要历...
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作为小音乐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
太宰治的文学创作风格在中期发生了重大转变,通过对其一贯的文学基调与中期转变原因的分析,可以窥见中期的文学特质依然如故。在中期作品健康、明快的色彩下面,涌动着虚无、反叛与自我否定的暗流。 关键词:表象;两面性;文学基调 1、太宰治的文学创作生涯通常被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是其自称为“排除与反抗”的时代(1932—1937),这一阶段的作品大多格调灰暗,带有较强的...
影响因子:2.398
影响因子:0.450
影响因子:0.770
影响因子:14.290
影响因子:2.21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0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