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艾迪-本德伦葬礼的描述,小说展现出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反映出福克纳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和人与社会。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小说讲述了本德伦一家将其主妇艾迪·本德伦的遗体从居住地老法国人湾运到40英里外的杰弗生镇安葬的经历,从而刻画了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呈现给我们一个充斥着通奸、兄弟反目、弑父和背叛的“荒原”社会。福克纳本人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称它是“神品妙构”,有一个时期对其评价甚至超过其代表作之一《喧哗与骚动》。
那么.福克纳创作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何在?这部小说看似简简单单,可越深究就越发令人迷惑不解。尽管福克纳曾经多次说过这部小说是他作品中最简单易读的一本。但评论家对其主题的解释向来众说纷纭:或认为是关于美国南方贫苦白人农民的现实主义社会调查;或认为是描写生活中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诸如家庭的忠诚与背叛,荣誉,还有英雄行为的实质等;或干脆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多面、复杂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是福克纳“最复杂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小说之一”。“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表现出了不同的阅读感受。正如文学批评理论中所说,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意蕴。其实,这也正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的一种展现。本文将进一步解析小说中三种关系的异化: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分析造成异化的社会原因,并尝试找出现代人走出异化状态的途径。
一、关于异化
异化(alienation),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它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使用的一个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概念,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出他的对立面的客体,而客体后来反成为支配主体的力量。
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迥然相异的诠释。卢梭以“社会契约学说”视之,叔本华以“唯意志论”视之,尼采以“超人哲学”视之,黑格尔以“自我意识论”视之。马克思主义异化观独得其要,视异化为随阶级一起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其异化理论阐述为四个方面: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在哲学视野下,这一理论亦可归化为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异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并逐步成为现代人所“无法摆脱”的命运(列菱·弗尔语),成为一种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现象”(萨特语)。以此观照西方文学,“异化”主题成了贯穿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异化主题不仅出现在一些现当代严肃作家的著作中.如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和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等,同样地,它也出现在当代一些畅销通俗小说家的作品中。这些作家的作品都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挖掘和探索了形形色色的异化现象,描绘了一幅幅“社会荒原”的凄凉画面。
二、三种关系的异化
《我弥留之际》,文章写得简洁与流畅,充满悲凉。但凡读过《我弥留之际》的人,想必一定记得那位躺在棺材中仍可忆往昔“峥嵘”岁月、控制家人行动的女人艾迪。这位家庭联系的纽带与阖家瞩目的焦点人物,她活着是为了更体面地死去,“活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长久的安眠作准备。”①(兀为了对抗孤独和伪善,她甚至不惜背叛丈夫,与当地的牧师发生奸情且生有一子。她死后的内心独自,将这一切娓娓道来,毫无羞耻之心,既交待了她的情欲,她的婚恋,她的亲人,又述及她对相关人物的评价。小说中,死人躺在棺木中而意识绵绵不绝,几十里地一家人送殡竟然耗时一周左右,弥留之际的人翘首观看做好的块块棺木板,智障儿把母亲视为鱼,等等,种种荒唐事俯拾皆是。这一切近乎是一部闹剧。这样一个主题意象的最终意图是表达出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的思考。福克纳的文学正如20世纪现代派作家所关注的一样,都是通过文学作品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弊病。
《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福克纳用多角度叙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荒凉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斥着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上帝的异化体现在人们缺乏宗教信仰,上帝的信徒被上帝抛弃。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应该向上帝忏悔、祈祷,以求得力量度过今生的难关并能在来世获得幸福生活。在福克纳看来,美国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世界,至少是一个没有明确的基督教义的世界.因此人们易于堕入异教徒的过分行为,从而陷入自我毁灭的悔恨之中。小说的中心人物艾迪不相信上帝,她从不向上帝诉说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也不愿跪着祈祷。在她的心中,朱尔取代了上帝的位置:“He~ewel1ismycrossand hewillbemysalvation.Hewillsavemefrom thewaterand from the ifre.Even though Ihavelaid down mylife,hewillsaveme”②(pm)。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确实是朱尔将艾迪从灾难中救出来,而不是上帝。艾迪的女儿杜威·德瓦是上帝的信徒,她在内心不断祈求上帝的帮助:“IbelieveinGod。God.Go d,IbelieveinoG d.”②(p08但在小说结尾,她不但没有顺利流产,还被一个假冒的医生凌辱,上帝并没有帮助虔诚的她,而是彻底地抛弃了她。作为基督教徒灵魂的引导者,ReverendWhitifeld牧师被认为是“agodlymanifeveronebreathedGodSbreath”(2)(p琊).但这样的一个人却与艾迪通奸并有一私生子。在艾迪弥留之际.他担心的不是艾迪的病情,而是他们之间的秘密是否会被暴露,作为基督教徒灵魂的引导者,自己内心灵魂的深处并不能得到安宁。从这三个层面(神职人员Rev—erendWhimeld、虔诚的教徒Dewey和从内心深处不信教的Addie,所代表的三类人)反映了人与上帝为代表的宗教关系的异化。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主要体现为: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人远离自然、人对自然界的破坏。在送葬途中,自然界的力量使本德伦一家(theBundrens)饱受折磨。因为罕见洪水.原本只需两三天的四十英里送葬路途,竟耗费了九天。最后虽然将艾迪葬在杰斐逊镇,但他们的代价是巨大的:卡什的一条腿、达尔的自由、朱尔的马和杜威·德瓦的十美元。劳动是人们贴近自然的最佳途径。汗水是人类劳动的证明,但安斯却拒绝劳动和汗水,他认为流汗会让他死去:“ifheeversweats,hewilldie.”②(p22’达尔知道“watertastesbetterwhenithassetawhileinacedarbucket”,②(p9’当河水流动时,他甚至能感觉到“plaintive,musingandmournfulsound”,②(P然而,这个小说中唯一一个能感知自然的人却被送到精神病院。小说从多方面反映了在人与自然异化关系中人最终成为大自然的牺牲品,在自然面前,人是无能、无助的。
第三种异化是人与社会的异化。在艾迪的五个孩子中,她只爱朱尔,其原因是朱尔是她的私生子(并不是因为朱尔像她,最像她的应该是达尔)。朱尔是她反抗沉闷婚姻生活的体现:“notbecauseheresemblesherfitisob.viously Darlwho resembles her mostin his keen intelli.gence),butsolelybecausehewasbornoftheillicitafairandSOcanobiectifyhersecretrebellionagainsttheawfulentrapmentofthemarirage.”③(p48’对艾迪而言,“wordsareno good;thatwordsdon'teveriftevenwhattheyaret~ingtosayat.”②()事实上,语言是社会人沟通的基础。这种抗拒语言所表达的现实意义就是抗拒社会的现实意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是社会的缩影:“t11eBundrensareafamily,but they are notrelatives;they are a family notspeakingthesametongue.The children neverexpectorre.ceiveneededadvicefrom theirparents;Jewelearnsmoneyforhishorsebysecretwork;DeweyDellispregnant,butin—competently arrangesfora clandestine abortion;in the endAnse replaceshisdead wifewithoutSO much asconsuhinghtechildrenonhischoice.”④(p49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扭曲的家庭成员的关系直接反映社会关系的异化。
三、异化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这些扭曲灵魂的描写,福克纳表达了自己对人类处于异化状态的担忧。人是不能生活在真空状态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影响。笔者认为造成异化现象的社会原因可以归为以下三类:宗教信仰的衰落、人道主义的衰败和现代社会的人性灭绝。20世纪初是一个焦虑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了西方社会重重一击。虚无主义和无价值论充斥着战后一代人。年轻一代对美好未来的梦想在一瞬间破灭。18世纪的理性主义和19世纪尼采标榜的“上帝已死”也给宗教致命一击。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又颠覆了上帝至高无上的观念。1922年出版的艾略特(T.S.Eliot)的《荒原}(TheWasteLand)彻底粉碎了原本虚伪的组成社会信仰的宗教基石,加速了宗教信仰的衰败。
人道主义的衰败也导致了异化。人道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应获得尊重和荣誉。具体地说,就是寻找一种人类和世界统一的状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尊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所有事物都需要一个衡量标准。然而,人的价值与尊严都无法用数量或质量来体现,于是人们不再提倡人道主义。战后的经济大萧条也导致了人们失业、贫困、家庭分裂等各种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关注的只是如何赚取更多的钱财。
现代社会使人丧失人性,这一点也导致了异化。20世纪。西方社会已进入一个物质生产极为丰富、科学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的时代。当人们沉溺于物质享受时,个人价值丧失及压抑自我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现代社会操纵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科技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之失去自由和个性。赫伯特·马尔库赛是一位著名的福克纳研究学者,他曾指出,现代人只有一个层面,已经失去或正在丧失个性、自由及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福克纳描写了一个荒原式的现代西方社会,为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衰落感到痛惜。然而,他并没有对未来失去信心。他认为唯一能使现代人走出精神荒园的途径是坚强的生命意志及重新推崇以往的价值观念。人类就像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的最后一句所说“他们在苦熬”。在福克纳看来,人类存在虽然亦有千百年的历史,但是时时刻刻还在为自身的生存殚精竭虑,流血牺牲,说他们“在苦熬”一点也不过分。作为社会历史的忠实的记录者,福克纳记录和描写一个人、一件事,常常平行地赋予它一种人类普遍的命运。他赞扬迪尔西、格鲁夫、卡什、法泽思等这些下层人民是勇敢、谦逊、坚忍、自信的化身,一再地说“他们顽强地生活着”,并坚信“人不但会苟且地生存下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这无疑体现了福克纳坚强的生命意志,这也是福克纳一生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异化问题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难以逾越的痛苦经历。人类的发展目的是为了人本身获得更多的幸福、自由和价值,现实却把人变得越来越不幸福,自由空间越来越小,个人价值越来越得不到尊重。自然灾难频发,社会许多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人的价值观、传统的道德观、信仰等正在缺失。也在提醒今天的人们,异化不是20世纪初特有的社会问题,今天的人也在品尝异化带来的苦果: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自然灾害频发;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人的价值得不到尊重;人的信仰出现了危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扭曲的人性。这些问题还需要今天的人更要有智慧去解决异化问题。当今中国也存在着福克纳所描写的精神荒芜,享乐主义有时超越了精神追求。快速发展的中国出现了许多问题。许多人都处于一种异化状态,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感到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却又无能为力。笔者认为,只有当社会能保证每位社会成员都有尊严地生活时,才能逐步解决异化问题。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找到最终的幸福。
屠格涅夫对文学的本质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提出了生活乃是一切艺术的永恒源泉、文学必须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真实、任何艺术都是把生活上升到理想等文学本质理论,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文学批评丰富了其文学本质观。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是“第一个为俄国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的经典作家,早在20世纪初屠格涅夫就被介绍到我国,进入我国学者的...
四言诗是在二言歌谣基础上的新突破,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同世界万物发展一样,四言诗也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作为承载一定时代内容的四言诗,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汉语言自身规律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关键词:残留;四言诗;碎片;《诗经》 一、四言诗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无可厚非,文学创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没有真实生动的人类生活便没有文学创作。如《吴越春秋》中《弹...
洪秀全所创立的理想天国从最初的萌发开始,就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回顾中国历次以宗教为组织手段的农民起义就不难得出它最终悲剧的结局命运。至于后来的《天朝田亩制度》,尽管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践,也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跑步进入“天国”的理想固然美好、组织者的宣传也很巧妙,但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厢情愿”。作为天国的核心&m...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挖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精髓,对于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倡导社会公德、整合社会资源,并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和谐社会实质上也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秩序与法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
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但启蒙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后继者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读鲁迅的作品,是在回忆一段历史,又显然是在面对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尤其作为今天与过去的联系而发生作用。就其“为人生并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和启蒙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并非是个人趣味的选择,而是作为建构现代...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就业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科学调适,会导致心理不适、心理疾患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必须要正确分析大学生心理不适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
介绍中国老年人口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表现,分析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认为必要时要正确引导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确保其身心健康。 1中国老年人口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表现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I%,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老年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却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健康期望寿命的延长,所延长的...
近年来,由于湖南电视、广播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特有的时尚方言词语在湖南流传。它们具有形象性、通俗性、流传性的特点。反映的内容主要有:(1)反映湖南人交际变化;(2)反映湖南人称呼变化;(3)反映湖南人经济活动变化。它们折射出湖南人求新、求异、从众等社会心理。 近年来,受到湖南电视、广播传媒飞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有湖南方言特色的时尚词语非常流行。这些时尚词语有独特的新鲜感和强大的生命...
近年来,由于湖南电视、广播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特有的时尚方言词语在湖南流传。它们具有形象性、通俗性、流传性的特点。反映的内容主要有:(1)反映湖南人交际变化;(2)反映湖南人称呼变化;(3)反映湖南人经济活动变化。它们折射出湖南人求新、求异、从众等社会心理。 近年来,受到湖南电视、广播传媒飞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有湖南方言特色的时尚词语非常流行。这些时尚词语有独特的新鲜感和强大的生命...
现代陶瓷艺术有着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它更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认知和思想观念,具有更多现代文化的精本文从现代陶艺材质的运用及发展、个性与内涵、形式美追求、多元化创作风格这四个方面谈论了从传统中求变、求新的中国现代陶瓷艺。 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广博深厚而绚烂多彩的陶瓷文化,并对其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产生如此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我们有质朴纯净而蕴涵勃勃生机的原始陶...
影响因子:3.640
影响因子:1.396
影响因子:1.590
影响因子:1.198
影响因子:2.549
影响因子:0.990
影响因子:0.616
影响因子: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