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秀全所创立的理想天国从最初的萌发开始,就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回顾中国历次以宗教为组织手段的农民起义就不难得出它最终悲剧的结局命运。至于后来的《天朝田亩制度》,尽管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践,也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跑步进入“天国”的理想固然美好、组织者的宣传也很巧妙,但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厢情愿”。作为天国的核心——圣库制度,类似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者确切的说后者类似于它——但这都不是要点,且不说它如何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它的创立者就将其亲手打破了。
一、洪秀全天国理想的萌发与实践——拜上帝教的创立。
众所周知金田起义的领袖也就是后来的太平天国万岁洪秀全并没有一开始就看破科举考场的“红尘”,正是由于他十几年的醉心科举才换来屡试不中后的“绝望反击”。
洪秀全原名“火秀”,稍大,按家族辈分取名为“仁坤”,长大后因不满意又自己更名为“秀全”。他自幼好学,十三岁能背诵“四书五经”等,因此自由被族里乡党视为“才学优俊”[i]但是他的科举道路非常不顺利,在四次应试不中之后终于写下了: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起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从此发誓:“不穿清朝服,不考清朝试,要自己开科取士” 由此可见其志不在小,其心也不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基督教的宣传小册子《劝世良言》书中的某些观点见解得到了这位对现实不满者的强烈认同。于是,主张崇拜上帝建立人人平等的太平世界。他自己按照书中规定的仪式自行洗礼,为了显示皈依上帝的诚心,他又创作了一首《吾侪诗》:
吾侪罪恶实滔天,幸赖耶稣代赎全。
勿信邪魔尊上诫,惟崇上帝力心田。
天堂荣显人宜慕,地狱幽沉我亦怜。
及早回头归止果,免将方寸俗情牵。
由于基督教只拜“唯一真神”加上本人亲身遭遇,他把自己私塾中的孔子牌位撤掉,并号召群众捣毁其它一切神像。由此,他创立了拜上帝教并潜心于宗教理论的创作:相继写出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论著,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拜上帝教义宣示了洪秀全建立天下一家的天朝理想。
让我们再回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腐败无能、赋税徭役繁重;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小农经济,农民纷纷破产;1850前后两广大旱,农民颗粒无收生活难以维继于是纷纷揭竿而起。这些条件都为洪秀全起事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由于对现状的不满,民众渴望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加上洪秀全等人的极力渲染与迷惑,人民纷纷加入拜上帝教,于是拜上帝教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会众起义于桂平金田村,建号“太平天国”3 月在武宣县东乡称“天王”10月1日攻占永安州,封王建制,改行天历,初步建立革命政权。由此,洪秀全的天国理想得以借助宗教的形式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
回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次以宗教为组织形式的农民起义几乎都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从汉代的张角起义到清朝的白莲教起义都是如此。以宗教为组织形式固然拥有一系列的优势,可这些优势仿佛精美的瓷器一样——一旦出现一丝瑕疵破损,它的所有优点都失去了意义甚至会起到反噬的作用。
洪秀全的理想天国在它萌发之时,其失败的命运已经由历史宣判了。
二、理想天国的重要实现途径——《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现实的”乌托邦)
《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中土地制度是根本,是诸种制度所依托的基础,也是《天朝田亩制度》的精华所在:
关于土地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正如太平天国创始人在这本书的题目上所标明的,是「田亩制度」,亦即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这里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划分土地质量的等级标准;二是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天朝田亩制度》把天下田亩按其产量多寡,分为三类九等。关于生活物资的分配制度。
关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制度。太平天国对农村的社会组织,按照太平军编制进行了改组,即以军、师、旅、卒、两司马为编制。
关于各级职官的保举与黜陟制度。太平天国的各级职官,分为朝内、军中和地方乡富三种。规定每年一保举,三年一升贬。
关于教育与司法制度。太平天国的教育是以宗教形式进行,每二十五家设一礼拜堂,礼拜堂兼学校。关于司法,《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军设「典刑法」官二人,一正一副,以师帅、旅帅兼任。不过,民间凡有民刑讼事,开始还是由两司马调理,如不能平息,则逐级复审。
洪秀全的理想天国在这个纲领中得到了具体的阐释,这个“乌托邦”也是他亲手建立起来的。但是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在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中,完全实现这种超越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只能说是“天方夜谭”了,《天朝田亩制度》只是洪秀全个人理想主义的发散,不具有实践性。
三、理想天国的核心——圣库制度(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圣库制度是平南、贵县基地教众的创造,后由洪秀全加以设计、规范,推行到各基地,成为太平天国一项基本的财政和物资征收供给制度。团营时,各基地建立圣库,教众均变卖田产、房屋,易为现金,上缴圣库,专人管理收支,教众同食同穿,由圣库按统一标准平均供给衣食。战斗中的一切缴获必须上缴圣库,严禁个人积蓄私财,犯者处以极刑。这是一种战时共产制度。它透过官兵生活上平均分配,以集中有限的财物粮袜,支持长期战争,而且有助于严格纪律、净化官兵思想行为,防制腐败现象,保持农民军队的艰苦朴素本色。
它是太平天国创立的第一个经济制度。它是伴随着太平军金田起义而同时产生的,直到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圣库制度也随之泯灭。当太平军创兴之时,圣库制度对保障部队供结、吸引贫苦农民参加革命和保证军事纪律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定都天京后,洪杨等人又把城市人民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而且一度要求以「人无私财」的原则施之于民间,这就走过了头、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然是错误的和行不通的,其消极作用便逐渐暴露出来。
太平天国无论军中或城乡都编立军伍。地方政权每一万三干亲家设一军帅,下辖师帅、施帅.卒长,最基层的组织单位领导称两司马。从每军到两司马按规定都没有圣库。在「天朝」则设「总圣库」主管财物。
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启,在它的机构中设立「总圣库」、「总圣粮」,俱各正副、又正副官四员,「职同检点」。其下分设备典官任其事。[iv]
建立在人无私财的原则基础上的圣库供给制度,在太平天国革命初期曾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它首先是吸引了贫苦农民群众踊跃参加起义。其次,圣库制度保障了太平军的供给,也鼓舞了他们的斗志。战士们的家属在天京,有圣库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无后顾之忧,为开创太平天国的大业而斗争。第三,一切缴获交归圣库,保证了太平军良好的纪律,也使军民关系融洽。太平军纪律之优良在农民起义中为人所盛称,特别在前期更是如此。第四,在天京这样长期被清军包围的城市中,实行圣库供给制有它特殊的意义。圣库制在保卫天京和镇江等军事重镇中,起到了军民同甘共苦,民心稳固不懈的巨大作用。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私有制度还处于方兴未艾之时,任何一种想改变这种客观趋势的平均主义的思想和制度,都只能是被剥削者的美好幼稚的空想。如要求在实践中长期推行,无疑将会退到阻碍和破坏。从人们的意识形态来看,几千年的私有观念,也绝不是《太平条规》中禁止私藏金银和天王诏令、东王诰谕中要求「公心和傩」的说教所能改变的。农民虽然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但正因为他们是农民,私有观念和发家致富的愿望是浓厚的。他们并不满足于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度。因此,圣库制度在实施中,便遇到愈来愈多的主客观困难。它应该随着情况的发展而作合理的改革,把这种起义初期的供结制度转变成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以适应新的需要。但是,没有材料证明太平天国对此作出过重大修正,而是任其自流演变,最后终于被破坏和变质了。
破坏圣库制度的,首先是太平天国领导阶目的封建特权思想和物质享受无度。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便自视为天下万国之主,天京被称作「小天堂」。大建宫室,穷极壮丽……。虽有圣库专管财物,但对诸王与高级官员却没有限制,这无疑是对至库制度原则的一种破坏。这说明在太平天国最高领导阶层中,封建享受思想何其浓厚。在韦昌辉的眼里,圣库何尝还有平均平等的公库原则,只不过是封建帝王的私财和任意支配的内库而已!洪、杨虽然口头上也讲「节用而爱民」的道理,但进入大城市后,讲享受与排场,挥霍公共财物的奢靡之风,像瘟疫一样地滋长起来。
圣库制度可谓是“不攻自破”,随着曾国荃的攻破“天京”,天国最终破灭了。
总结:
太平天国灭亡后,后人评论其功过,历来观点不一:
国学大师钱穆就认定洪杨政权是个背叛孔孟、违反中国道统的邪恶政权。他拥戴曾、左、李、胡的卫道行为,而洪杨则罪该万死。可是洪杨之后六十年,国家最高学府中的陈独秀、胡适之、钱玄同,不是也要打倒孔家店?
其实就反封建而言,洪秀全创建的理想天国已经走得比较远了,就连地主阶级的汪士铎也说:“贼(指洪杨)改四书五经,删鬼神祭祀等类……无卜筮术数,禁烟及惰……此皆胜我(清朝上下)万万也。”汪且强调说:“不以人废言,此功不在圣人下也。后世必有知言者。”(见汪著《乙丙日记》)。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向来被誉为唐诗之翘楚,世代传诵不绝,元明清时期,更被作为戏曲题材加以改编,并搬上舞台。而“琵琶”这一中心道具在《琵琶行》的戏曲改编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于每部剧作的故事模式,主题中心的不同,又使得这中心道具的功效,包含的意蕴,表达的情绪,情感的张力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向来被誉为唐诗之翘楚,世...
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精髓使之能够成为人类现代价值的一部分;而儒家文化与媒介文化的相似性.使之获得了在世界传播的特性。中国现代性的传媒复兴之路,应当借助政府、传媒资本和知识分子等力量。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中国现代性;媒介文化;复兴 在全球化和数字传播技术的语境下,中国现代性应当寻求复兴和向世界传播的路径。在此过程中,政府、传媒资本和知识分子均应承担起责任。 一、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精髓 从中国现...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是在鬼神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鬼神文化是因,国民劣根性是果。经由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鬼神信仰的彻底否定和批判。鲁迅一生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在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方面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卓越贡献。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充分肯定这方面成就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他对鬼神文化与国民劣根性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事实...
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速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汉民族;言语交际;文化心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又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最能通过民族的语言表现出来。静态的语言,语言...
阿来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让人深深地领受到了一支浩繁巨帙的古歌在天、地、神、人之间生长的文化气象和在虚空与幻梦中流传的文化气脉,也让人感受到了藏民族文化悠远、深长的神奇魅力,而小说中所展示的古歌在现时代的终结,更如同一曲挽歌,召唤着神性的格萨尔史诗不绝如缕的袅袅余韵。 《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的史诗,它以神话的方式记录着藏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之水。作为藏族作家,阿来以此作为自己...
2005年播客在中国互联网上开始流行起来,并逐渐成为继博客之后又一个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草根媒体。播客代表了后现代媒体的典型形态,其娱乐元素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性特征,可集中归结为对传统文化、社会理性的消解和颠夜。但若一味地沉浸在后现代的解构狂欢中,在离经报道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就会造成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的完全丧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媒体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2005年播客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它以浅显幽...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系列的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意大利电影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世界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低谷期,但是在经历国内一系列运动和欧洲电影的影响下后,又很快完成了历史性蜕变,由旧好莱坞转为新好莱坞,迎来...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解释学意识正在广泛地渗透到各冬文学科的研究中,将解释学方法运用于新闻文本的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创造性的启示和发现。从解释学视角考察新闻文本的特征,其鲜明的“作者消隐”特征和“受众指向”为读者独立的、多元的解读文本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但是透过受众多元解读的表象,新闻文本的实质却是一种传播者本位的活动,受众本位没有实现...
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
“制播分离”一词是多年来广电行业的热门词汇,但因各种因素限制,长期以来进展较为缓慢。伴随着“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两块崭新的牌匾亮相,上海在全国率先整体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制播分离的目标是促进电视台“为播出而制作”转向“为市场而运作”,解决播出机构内...
影响因子:0.760
影响因子:11.092
影响因子:0.460
影响因子:0.42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