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钵可以概括为积极的、浪漫的、堕落的以及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好莱坞青春片这一美国类型电影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本文从当今美国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社会环境的角度剖析了美国年轻人在校园电影中的形象及其所折射出的美国年轻人生活态度及生活状态。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 规律 ,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 哲学 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 音乐 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一再出现,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并最渴望与异性交流、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时期,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爱情也因此成为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感因为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恋的故事往往因为其所表现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纯粹的爱情而令人感动和流连。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们在许多美国青春电影中也看到了各种叛逆的,堕落的甚至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被称为“青春启示电影”( youth apocalypse films)的亚类型片。青春启示电影有个特点,或者破坏力急剧爆发,或者受到压抑直至毁灭。美国白人青少年在此类影片中总是被塑造为这样一种形象:他们往往具有病态的暴力倾向,并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骇人的冷漠。进一步说,被认为与这种对病态的暴力和快感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们对于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认同需要。这一片型完全不同于曾在美国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启示电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狂热追捧并享有无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时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评论界的赞誉。这些走向毁灭性的青年形象的塑造暗示了我们最深切的社会和个人的焦虑。那就是:性恐惧、社会失序和青年人前途黯淡。这些无疑在不同层面影响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媒体对于对少年犯罪、暴力和性的大肆渲染和夸张,艾滋病的威胁等等对于尚处于青春不稳定期且模仿力很强的年轻人来讲,无疑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在青春启示电影所呈现的特定媒介环境中,青春期及其相关问题应当被视作某种社会现实而得到力求真实的反映和重新思考。
电影《半熟少年》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其情节展开也并未遵循常规的开端、 发展 和结局。反之,影片记录了“不算主角的主角”几位生活在都市中的少男少女24小时之内的生活状态。影片追随其男主人公们在曼哈顿的街上和公园里游逛,记录他们追求女孩、偷啤酒、闲逛、玩滑板、消磨时间、买毒品、吸毒和斗殴。尽管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然而这些男孩的不同种族的身份设定却受制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百无聊赖和对性的追求与沉迷。他们的欲望大多数都围绕着性:追求它,保有它以及对自己曾有过的性经历的自吹自擂。影片还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的遭遇。当她被确诊为感染了艾滋病时,她试图寻找泰利,正是泰利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她。泰利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更不知道他已经传染给珍妮。在影片结尾,当珍妮找到泰利时,他正在奸污下一个纯洁的受害者达茜,而且很可能也传染了她。然而,当珍妮发现他们时,她自己已经因服用毒品而变得茫然麻木,所以并没有对此加以阻止。
这些少年的所作所为,加上他们不断提及的性爱,所表现的正是我所认为的“年轻身体的破坏力”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少年对他们自身及其体液的失控是一种表层的、象征性的失控,而这实际上是对于他们的“反叛的”行为的巧妙隐喻。
而曾在美国创下超高票房记录的《美国派》《大学新生》等所谓青春性喜剧类型的电影,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另类、特别、颠覆传统,但并非走向毁灭的年轻人的形象。性既是好莱坞青春片的心 理学 规律 的一部分,也是其社会学规律的一部分。好莱坞青春片中的其他身体机能亦然。以《美国派》为例,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狠衰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饵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理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
美国学者埃·拉宾认为,青春片的核心主题是“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既不是无能为力的儿童,又不是自立的成人,而是处于一种成长中的过渡状态”,它涉及“年轻人的生活脱离大社会中成人所关心的问题和责任的转移”。这也明显使得青春片标志着一种统一的消费行为,其中既包括每个时代对电影的消费,也包括对电影中所表现的时尚的消费。美国学者斯蒂芬尼·扎切莱克在论及《美国派》等“青春喜剧片”时认为,这些青春喜剧满足了青少年心想事成的实用主义心理。
无论积极向上,活力浪漫,还是堕落颓废,美国青春电影中所塑造的各种青少年形象都不同程度地给我们展示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这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跃动的青春,教会了美国青年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也教会了美国家长们尊重孩子的梦想。而笔者认为通过播放正面的青春类型电影,不仅能够大大提升 中国 学生 英语 学习的兴趣,也能带来不错的 教育 影响。
中国现代设计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具有跳跃性的特征,始终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这就需要把握设计的“现代性”内涵.即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的本质和相互关系。 一、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概况 现代设计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二十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设计活动。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设计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密切相关,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其设计物品以工业标准...
栏目制作方法是提高栏目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和环节。活动的主体的选择,解说词与画面关系的处理方法;背景资料的搜集运用和配音配乐选择定位,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栏目质量。随着电视节目的日益栏目化,栏目质量成为决定一个电视媒体得失乃至成败的重要因素川。而栏目质量的决定因素,除了特色定位、形象包装、品牌效应、栏目管理等宏观因素以外,具体的栏目制作方法仍然是栏目质量产生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因素。同时,电视栏目的组织...
本文从需要层次理论、激励理论作用及身心发展规律方面,进行了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性化心理学的探讨。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也都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决不能仅仅从教育学角度去认识和考虑问题,而是必须在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基础上从人性化心理学角度去思考和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时俱进,收到实效。 1从需要层...
本文通过对当下全球化运动中,全球化、国家权力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试说明:当下的全球化运动无法在国家权力之外运行。只能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中执行。因而,此前所幻想过的种种美妙的图景,诸如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力量实现最优化配置的政治全球化以及使各个民族文化获得最为充分的发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实现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等等,都将由于国家利益这个藩篱而步履蹒跚。全球化绕不开国家权力...
爱情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也是社会延续的根基。恋爱结婚实在是一种社会延续的责任。古人云:“食色,乃人之常情也。”渴求爱情、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权利,无懈可击。那里有人,那里就有生活,那里就有爱情。而吴小江的长篇小说《追魂》正是弘扬了人类社会这个永恒的主题。它,写一个31岁离婚且有小孩的江波与一个18岁的少女柳姿相知相恋相爱。演绎...
文章研究铁凝小说对人物心理透视的多重方式,探寻其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源。铁凝时而将激情描述与理性分析融为一体,时而编织多声部的叙述和对话构成多重视角全方位透视人物心理,时而借助人物的外在行动凸现内在运动的轨迹,最终让读者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论文关键词:铁凝;小说;心理透视;分析 铁凝的小说已引起广泛关注,对其做出评论、研究的文章不可胜数,多从叙事伦理、第三性视角、人性挖掘、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艾迪-本德伦葬礼的描述,小说展现出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反映出福克纳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和人与社会。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小说讲述了本德伦一家将其主妇艾迪·本德伦的遗体从居住地老法国人湾运到40英里外的杰弗生镇安葬的经历,从而刻画了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挖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精髓,对于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倡导社会公德、整合社会资源,并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和谐社会实质上也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秩序与法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
昆仑奴之形象自唐以来多见诸于史籍,以及佛教文书和其他文学作品之中,可见昆仑奴之形象深入唐人之心。唐之昆仑主要来源为南海黑人,间或杂以一定数量的非洲黑人,分官私两种,在宫廷和各地富人家庭中服役,分布广泛,较普遍地为唐人所役使,其从事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出卖劳力和技艺两种类型上,虽社会地位底下,但亦为唐代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关键词:唐代;昆仑奴;黑人 昆仑奴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2009年岁末好莱坞大片《2012》在全世界掀起了的电影热潮,自2004年起中国的大片投资也过亿,在不差钱的条件下,中国大片与好莱坞大片的市场相距仍然甚远,本文从大片的概念和认识入手,在人文内涵和创意空间上寻找差距。 关键词:大片;中国式大片;高概念电影;差距 2009年末,好莱坞以其“泛世界性”叙事策略推出了灾难大片《2012》。据称,该片首映10天,全球票房累计已近...
影响因子:2.930
影响因子:5.41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070
影响因子:2.716
影响因子:0.310
影响因子: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