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制作方法是提高栏目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和环节。活动的主体的选择,解说词与画面关系的处理方法;背景资料的搜集运用和配音配乐选择定位,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栏目质量。
随着电视节目的日益栏目化,栏目质量成为决定一个电视媒体得失乃至成败的重要因素川。而栏目质量的决定因素,除了特色定位、形象包装、品牌效应、栏目管理等宏观因素以外,具体的栏目制作方法仍然是栏目质量产生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因素。同时,电视栏目的组织和播出形式也为栏目制作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活泼的发挥空间。
《穿越黑精沟》、《西藏行纪略》,是笔者2004年和2006年为我台(丹江口电视台)《水都风情》栏目制作完成的两期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并分获2005,2009年度湖北省广播电视社教类短片二等奖和三等奖,现以这两则作品为例浅述一下笔者对电视栏目制作方法运用的几点思考,以期与广大同仁有更多的宝贵经验交流。
一、组织活动,以普通人为活动主体,提高栏目与观众的亲和力
栏目活动化,活动栏目化,以活动成就栏目已经成为电视媒体栏目制作重要方法之一。一次(个)活动就是一次完整的事件,而事件的发展到完成过程中的“主人翁”或“演员”,亦即活动主体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播出节目与观众心灵距离上的远与近、亲与疏。
黑精沟是丹江口市武当山南麓的一个峡谷,风景秀美,溪涧幽深,过去只有少数猎人能够出人,随着近些年旅游的升温,地方决意开发此条线路,并先期进行宣传。在确定了选题和初步策划后,我们决定改变过去“主持人+景点”,或纯粹解说风光景点的制作方法,组织了6名汉江冬泳队员,在当地向导和民歌手带领下,进行一次穿越探险活动,以活动将风光、景点、民俗有机串为一体。摄影师从出发地准备野外生存用具开始进行全程记录。途中露营、野炊、晨洗、攀越、迷路、山歌都成了制作的宝贵素材,撰写解说词就是将这些看似随意、散乱的素材,串接到一起,成片后节目将探险、景点、风光、民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观众跟着队员的运动生活节奏渐渐“人境”,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共鸣度。
《西藏行纪略》也是采取了同样的制作方法。以五名驴(旅)友为活动主体,用行进途中活动的不同侧面将青藏高原地理、文化、景点揉融在一起,由于展示的是普通人的普通旅行生活方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提高了节目感染力。一位观众在网上留言说:“就连在长江源头沱沱河到唐古拉山口的高原反应,就好像和你们一样难受”。
二、解说词和画面要做到有机配合,连接顺畅,相辅相成,提高栏目表现力
栏目制作是电视媒体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但是不少栏目编导、记者包括主持人在制作方法上仍然带有一些总结性、经验性专题类电视节目制作方法上的痕迹习惯:确定主题后,写出本子(解说词),再分镜头拍摄,最后按照解说词剪贴画面。
其实,栏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形式,给创作、制作人员在制作方法上,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解说词和画面从属、主次关系处理和搭配上,可以相对灵活。
再现和表现具象事物并调动人们的视觉感知是电视画面传递信息的一大优势。而作为栏目主题表现过程叙述、阐述的解说词则要设法使观众将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相互结合、扩充、延伸和深化C27。所以,两者应该是有机融为一体、搭配合理、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解说词决定画面的选择使用,另一方面文本的产生也取决于画面素材的掌握和占有。解说词往往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并非必须一贯到底,要充分运用画面语言这个视觉“解说词”来共同表现主题。
上述两片都是在大量占有画面素材后,为了达到让观众在欣赏风光、了解文化方面达到最大的视觉感知,首先选择确定优美的画面素材后,由画定词。解说词的撰写就是把已选素材有机的串接到一起,叙述并加以必要的背景介绍,使两者搭配错落有致,稀疏相间,张驰有度,串接流畅。有时无声的画面语言会让观众留下更大思维、思考、欣赏空间。如《西藏行纪略》中,大昭寺门前一位朝拜者长达ZU多秒的长境头:喷长头的完整过程、细节;手板在青石板上沙沙的摩擦声,没有任何解说却让观众被朝拜者的虔诚而深深打动。
《穿越黑精沟》中翻越溪洞和巨石的一组镜头:反复抛扔、固定绳索、过湿滑岩面,攀野藤、越巨石,画面足以反映其情其景、其险其苦,此时若加一个主持人或添加解说词,则显得画蛇添足,暄宾夺主。
而在黑龙潭憩息片断,仅以向导同期声介绍其传说又显得分量不够,则以解说词补充完善,使其完整。
三、注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合理适度应用,丰富栏目表现力
这里讲的背景资料侧重于指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这些背景资料的合理应用,会十分有效地衬托主题,使节目丰富生动、系统完整、主题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西藏是藏传佛教发源传承的圣地,布达拉宫的雄伟,大昭寺信众的虔诚,那木措神湖转湖的艰辛……如果仅有这些主体镜头的串接,难以让观众对主题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此,笔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藏民族文化、地理概貌等资料图片穿插其间。
一幅喜马拉雅山脉的卫星图片引出了“海拔3600米的拉萨是青藏高原上难得的一个小盆地,南端的喜马拉雅山脉构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挡住了强烈的西南季风,使得这块藏南谷地成为宜农宜牧的藏族人民生活聚集地,也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中心”,从而展开了这座圣城的“记行”。
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严格的文物保护规定是禁止殿内拍摄的,为了弥补不足,笔者从网上搜索下载了大量佛像和宫殿内饰诸如唐卡、壁画等图片,应用在景物介绍上,达到了记叙的完整性,让观众从外到内欣赏领略了藏传文化的特异和辉煌。
四、配音配乐定位准确,适量应用,提高栏目的感染力
播音员、主持人的配音风格和节目中的音乐选择配置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也是栏目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
县级电视媒体由于受人力、物力、体制等因素的客观制约,往往就是那么几位播音员、主持人,播音风格也主要是以播报式新闻播音为主,难以做到针对栏目主题内容选择相应定位的播音风格。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两次活动主体人员的我,选择了自己用低缓、平和的语音语调,叙述活动发生过程,进行配音解说,虽然不是十分专业,也不是多么清朗抑扬,也没有多少情感起伏,但这种风格的定位却与节目内容十分吻合,使观众在一种平静之中更好地得以潜入并产生共鸣。同时,对地方台这种不多见的播音风格也表示欣赏和认可。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抽象的语言,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在栏目制作过程中,为节目准确适量地配加音乐,在节目中可有效地点化主题、烘托主题、升华主题,起承上启下、转换调剂和营造情感氛围的作用。乐曲的选择和剪裁要从节目内容的需要出发,与整个节目的气氛谐调一致。同一段乐曲可以重复用在不同场景。如果不同的几段乐曲,则要注意乐曲间风格的协调统一川。在制作过程中,重要的是恰到好处,不可喧宾夺主。
在《西藏行纪略》开头,皑皑的雪山,缭绕着轻纱般的白云……此时响起了李娜《青藏高原》中“呀拉索”那荡漾在云霄的呼唤,呼唤出了“西藏一神奇圣洁的地方……”解说词和场景,一开始便深深唤起了观众对青藏高原的向往和好奇。
历经辛苦,到达拉萨,远远地望见盗立在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一段轻灵跳跃的《北京的金山上》过门曲,点化升华了此时队员们的心境,乐曲的藏文化风格和场景的和谐一致,也营造了观众轻松中带有些许神圣的情感。
《穿越黑精沟》中一段普通的钢琴曲多次被应用在如画的山光水色、穿越的艰辛过程中,尤其是在队员从岩缝翻越巨石场景中采用慢境头,音乐由弱渐强,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以上所述虽然都是节目制作的常规手法,重要的是编导制作人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包括文学素养、音乐素养、美学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将之融会贯通,有机配合,从而使电视栏目整体质量得到提高和进步。
现代中国新文学中,小资产阶级一直是一个“问题场”。将其纳入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视野。可以考察中国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形象谱系的特征和嬗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反思新文学的内在演变。 现代中国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小资)一直是一个“问题场”。五四新文学以来,包括鲁迅、茅盾等许多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以及“延安文学”直至20世纪80年...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从静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整体性;从动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发展性;从综合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多元性。从一般规律看,文化发展具有一定客观必然性,也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增强当代文化建设的现代性,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奠定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底蕴;以文化交流为契机,加快我国...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3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公...
笔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左权人,一名左权民歌的爱好者,对左权民歌有一种深深的宠爱,在此将自己多年来积累所得拿来与大家共享,以期更多人爱左权民歌,唱左权民歌。关键词:左权民歌;渊源;独有特色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巅,与河北、河南交界,傍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物丰博,县境内众多的风物传说、民谣、民谚,与生活息息相关,表现了左权人民对秀丽山河的赞美和对家乡热土的眷恋,表达了人民的智慧与企盼...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继承、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从江西优秀的民俗文化入手,从四个方面分析优秀民俗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江西民俗文化;和谐;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国人民正在积极行动起来,投人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是当下最热门的...
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行为,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折射的典型映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观察,谐音禁忌是巫术与礼教双重压迫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审视,谐音禁忌又是一种基于注意强化的心理而建构起来的修辞文本模式,它能够引发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并在“不随意注意”的导引下走向“随意注意”,从而加深对修辞文本的理...
本丈以音位学对比理论为框架,在较细致、全面的分析中,运用图表的形式,归纳出现代汉语元音与维吾尔语元音在音位系统层面上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任何语言都有一套既相互对立又联系紧密的音位系统。每种语言与其他语言相比,除了有一部分相同或相似的音位外,还有一些独有的音位,正是这些独有的音位把这种语言与其他语言区别开来。运用音位学对比理论对两种语言的元音音位系统进行对比,对于揭示这两种语言的语音规律和特点,搞...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于日本来说,集团性是其社会文化的核心。在讲求资历的日本场所型集团社会中,序列意识构成是日本纵向社会的基础。在序列意识的基础上,日本形成了以武士道的“忠义”和儒家思想的“和为贵”为核心,以“忠孝恭顺”为宗旨,成员服从集团,下级服从上级的集团性文化。 广义上讲,“集团”亦即...
近年来,由于湖南电视、广播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特有的时尚方言词语在湖南流传。它们具有形象性、通俗性、流传性的特点。反映的内容主要有:(1)反映湖南人交际变化;(2)反映湖南人称呼变化;(3)反映湖南人经济活动变化。它们折射出湖南人求新、求异、从众等社会心理。 近年来,受到湖南电视、广播传媒飞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有湖南方言特色的时尚词语非常流行。这些时尚词语有独特的新鲜感和强大的生命...
中国现代设计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具有跳跃性的特征,始终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这就需要把握设计的“现代性”内涵.即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的本质和相互关系。 一、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概况 现代设计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二十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设计活动。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设计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密切相关,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其设计物品以工业标准...
影响因子:0.330
影响因子:2.338
影响因子:3.440
影响因子:0.480
影响因子:3.032
影响因子:0.980
影响因子:0.220
影响因子: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