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乐淑是一位有深沉爱国情怀的海外学者。她一生勤于治学,富于藏书,晚年又把藏书捐赠给内蒙古大学。通过对她的藏书的初步整理和对她著述的粗浅研究,可管窥她丰富的生活世界。
傅乐淑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生前任美国匹兹堡都昆大学历史学教授,在中西关系史、宋元文化史研究方面成绩卓然。晚年希望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中国边疆的大学图书馆收藏使用。笔者服务的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有幸成为受捐方。在学者身后捐书已不为时尚的当今社会,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大学幸获万里之外一位旅居海外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的毕生藏书,不能不说是奇缘。我有幸了解傅乐淑教授,始于赠书的联络、接洽、编目,出于敬佩和仰慕,不禁产生一个愿望,就是通过这些藏书和她的著述,了解这位困境中成长的海外学者的生活世界。
一、傅乐淑的生平与著述
傅乐淑(1917—2003),山东聊城人,出身于清代以来人才辈出的傅氏家族。因其先祖傅以渐为清代恢复科举后的第一个状元(康熙皇帝称傅以渐为开国文章第一人),当地人称状元傅家。近代傅家走出了数位著名学者,按辈份及年龄排列有:傅斯年、傅乐焕、傅乐淑、傅乐成。傅乐淑1917年生于济南,1934年8月前,在济南家中生活读书。1931年在山东省济南女子中学初中部读书至毕业,1934年毕业后,于九月人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高中部,1937年4月毕业。1937年7月考取燕京大学。1937年8月离北平,人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迁往昆明,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联大期间,初读化学系,后转读历史系,于194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3年在昆明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学部。1947年6月自北大文科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考取山东省公费留美就读美国斯坦福大学。1949年山东解放政权更迭经费中断,获芝加哥大学资助后转芝加哥大学,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历史专业博士学位。后旅居美国,2003年病逝于美国加州。
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高中部读书期间,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
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奖学金不敷生活之需,靠打工完成学业,十分艰苦。毕业后在美国教学几十年。i[978年以后至1986年曾几次回国探亲、旅游并作学术交流。1978年夏秋问第一次回国时,曾在北京小住,访北大,晤旧友,游旧地,到鞍山看她的弟弟,参观鞍钢,对祖国工业发展感到振奋,之后去沈阳、大连、承德等地。1984年访问过内蒙古大学。
2003年¨月3日傅乐淑在美国加州去世,遗愿“叶落归根,魂归故里”。2004年7月,她的侄子傅翔先生⑤奉骨灰回国,遵照遗愿,葬于聊城傅氏祖茔。
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毕业之后,傅乐淑先后任教于南加州大学、中密歇根大学、匹兹堡都昆大学(1966—1985年)。
傅乐淑初治元史,后兼治清史,并曾专注于清初中西关系史。为此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走访欧美多国大学、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搜集有关史料,从事著述。其文章、著作目前已知者谨列如下:
1.《元代宫廷生活考》,1947年,北京。这是她的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已不存。
2.Sino—W estern Relation During the Kang—hsiPeriod(《康熙年间的中西关系》),U.S.A.,1952。
3.Tw oPortuguese EmbaSSies tO China Dur—ingtheKang-hsiperiod(《康熙年间的两任葡萄牙驻华大使》),Holland,1954。
4.A DocumentaryChronicleofCelestialEm—pire:Sino-W esternRelations,1644—1820asRe—vealedinPrimarySources(《中西关系资料编年史一1644—1820》),U.S.A.,1962。
5.Teng M u Forgotten Chinese Philosopher(《邓牧:被遗忘的哲学家》),Leiden,E.J.Brill,1965。
6.A DocumentaryChronicleof Sino—West-ernRelations(1644—1820)(《中西关系资料编年史一164、4—1820》,系第四种书的摘要本),UniversityofArizonaPress,1966。
7。《万柳堂图考》,《故宫季刊》十四卷四期(台北,1970)1—18页。
8.《孝纯御容考》,《故宫季刊》十一卷二期(1976),27—35页。
9.《玉带生与号钟》,《故宫季刊》十五卷三期(1981)1—22页。
10.《元代宦祸考》,《元史论丛》第二辑(北京,1983),157—166页。
l1.赵孟兆页何年人大都,国际元史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159—160页)1986,9,南京。
12.《元宫词百章笺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初版。这是她的硕士论文的附录,当时在《经世日报》①的副刊《禹贡》周刊上连载,受到林徽音的好评。
13.《忆穆旦好学不倦的精神》,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逝世20周年纪念文集》(1997),221—223页。
14.The erial Maritime Customs ofK wangtong Province Prior to the Treaty DaysinProgress(《条约时代来临之前广东海关》)。
二、从藏书看傅乐淑的生活世界
藏书能够显现一个人的生活趣味、知识结构、爱好交往等许多方面。除了赠给南开《清实录》,留给家人后代部分图书外,傅乐淑毕生藏书的绝大部分赠给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傅乐淑藏书以文史为主,兼有其他,在一=f余种赠书中,历史类书籍448种,占总量的44;:文学类书籍216种,占21;政治类93种,占9.2;哲学宗教类62种,占6.1;其余各种书籍几乎涵盖了中图分类法的所有种类,从马克思主义到综合性图书,均有涉猎,占19.7。
从这较为完整的个人藏书中,可以窥见傅乐淑这位行文优雅、情感细致的女学者的读书生涯,特别是她的生活世界。
2.1关心的问题
傅乐淑毕生的研究大体有两个领域,一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一是元代文化史。因此密切注意国际蒙古学研究的进展,有许多蒙古学研究方面的藏书,其中有不少还是名著,像PopPe的英文本《蒙古语书面语语法》(1954年版)。
傅乐淑教授在自己的书上有很多铅笔批注,从中可看出她的看法和关心的问题。
Theglasscurtainbetween Asia and Europe:asymposium on the historical encounters and thechangingattitudesof.thepeoplesoftheEastandtheWest(《欧亚之间的屏障:关于东西方民族的历史性冲突和改变态度的研讨会》,伦敦,1965。)一书第194页,中国被称作“印度传教士制度的殖民地”,傅乐淑用铅笔汉字写道“胡说一番”,表明了她反对不符史实,对中国历史的不实评论强烈不满的治学态度和爱国情怀。
另一本有影响力的书Chinaamong Equals:Themiddlekingdom and itsneighbors lOth一14thcenturies(《势均力敌国家中的中国:十到十四世纪的王国和她的邻邦》,MorrisRossabi编),她在扉页上写道(汉字):“辱宋不足言国!”一语道出她作为一个史学家鲜明的历史观和学术观点,指出了宋朝在历史上的特殊性,版图狭小,被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包围,边疆关系复杂,至于南宋偏安于一隅,更无家国之说,由此可见傅乐淑教授是一个对国家边疆、对外关系有深刻体认的学者。捐书给祖国的边疆大学与她的治学领域、精神涵养不无关系。
傅乐淑毕业于西南联大,从藏书可以看出那一代人的学养之深厚,与史学有关的辅助学科的修养远比今日普通学者丰富。藏书涉及农学、植物学、天文学等。与中西关系史密切相关的专业中,航海术、造船术当为首选。她的藏书有很多与造船、航海有关的书。
傅乐淑的独特学术眼光还体现在她所收藏的文学类书籍中。比如版本较早的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有1959年版本、1964年版本和1969版本,而在那个年代的苏联,帕氏正遭受公开的指责和暗中的骚扰,报刊对他大加鞭挞,谴责帕斯捷尔纳克仇恨社会、否定十月革命。看来傅乐淑的文学趣味广泛而敏锐,关切和选择的书往往高雅而有思想。
2.2文化趣味
傅乐淑以历史研究立身,但有宽广的文学感受力、优雅的趣味。她的文学类书籍收藏颇丰,且版本较早,经典名著居多,呈现多国多流派的特点,如《简爱》、《紫色》、《洛丽塔》等等经典名著。
像《红楼梦》,她有1973年、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有香港广智书局的版本(出版年不详),有1975年台北文化图书公司的版本,并藏有红学研究书籍数种,多有圈画评注,足见她深厚的中国文学修养和造诣,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也在这诗词曲赋的一圈一画之中得以体现。在旁注中,还可见她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在《红楼解梦》的23页,说王熙凤与林黛玉初次见面时黛玉的年龄为13岁,她在“13”下划了一笔,写上了“14”,表明了不同意见;29页,在“香玉作了御用小尼后”句旁作注:“那有点不明确。”希望作者能提供史料依据。
读书必须(即使不是全部)买书,这想必在资金上给她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她在王伊同的著名英译本《洛阳伽蓝记》的扉页上用汉文写道:“傅乐淑一穷儒也,衣食维艰,朝不保夕人也,然尚节衣缩食以购精神食粮,不幸买到后不久便不翼而飞痛苦之至!此书于七月十四日(1989)买到但不知梁上君子何日偷去也,书此以志。”寥寥数言,爱书之切、失书之痛跃然纸上。
她有藏书章,几种轮换使用(下图)。这个趣味是大多数中国传统学者拥有的。
2.3学者交往
日常生活中傅乐淑趣味高雅、勤俭淡?白。交往的朋友多为学者,常以论著相赠。傅乐淑的赠书中、有萧启庆⑤的手稿复印件《元代科学与精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这是该论文未发表之前赠与的。任以都⑨在她翻译的书《六部成语注解》的扉页上写道:“乐淑学姊指正,任以都谨赠,一九六二,美国宾州”,彰显互相尊重之情,求学探讨之意。何恺青(z)在《月与灯依旧》(西雅图:美国西雅图中文书店,1996)的扉页题有:“乐淑学妹惠正恺青1996孟秋”。《留美八十年》(纽约:纽约天外出版社,1999的作者李又宁⑧在此书的扉页上写有汉字:“傅教授乐淑学长教正后学李又宁谨呈2002年11月22日纽约”。距傅教授去世仅一年而已,这些学者问的高尚情谊值得我们永远存念。
2.4爱国情怀
虽离家去国多年,并入美籍,但在很多书的扉页上的署名显示,傅乐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华夏子孙,心依然是中国心。她在书的扉页上有这样的汉字署名:“尼堪傅氏所有”、“中华傅乐淑所有”。“尼堪”是满语Nikan音译,“中国,汉人”等的意思。
她的代表性专著A Documentary ChronicleofSino—W抬,7zRelations(j644—1820)(《中西关系资料编年史一1644—1820》),在世界许多大学图书馆都有收藏,一位俄国科学院院士曾说过,这样的著作在别的地方是需要多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而傅教授一
个人完成了这样艰巨的工作,还有学者称这是金字塔式的著作。书的扉页有她自题的这样的诗句:
Thesearemy works,theseworksmy souldisplay.
Behold m yw orkswhen Ihave passed away.
(这是我的书,更是我魂的展现,有一天我终将逝去,而它却还在绵延。)
我仿佛看到一位远在他乡的老人,面对着遥远的故土和亲人,倾诉着饱含深情的心灵之声。
查英传先生也提及傅教授与书的故事。作为历史学者,傅乐淑教授非常关注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当她看到有关外国人写到中国的先进、称赞中国辉煌的历史时,她非常高兴,常常把书中的内容对身边的人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傅乐淑只身独处异域五十余年,依然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资助亲属中的侄辈及其子女到海外留学或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还曾从微薄的积蓄中出资在民族大学设立“春晖”、“花萼”奖学金(199年,捐资肆万美金),每年资助蒙、藏、满、回四个少数民族各两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子。此外她把藏书先后捐赠南开大学(1999年捐赠给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清实录》一套53册)及内蒙古大学(200年、2005年分两批捐赠给内蒙古大学一千三百余册中外文图书)。
2.5生活轶事
傅教授除了在书上评点圈画外,还喜欢在书的扉页记载购书时的时间、地点,从中可看出她在美国生活的大致变迁。
1她在Thomas A.Bailey的A diplomatichistoryoftheAmericanpeople(New York:F.S.Crofts,1947;Stanforduniversity,April1,1948)扉页写道:“民国三十七年夏初购时在美太平洋西岸乐淑志。”1948年,这时傅乐淑教授初到美国求学。
2 Frederick L.Schuman的Sovietpoliticsathomeandabroad(New York:Knopf,1946)的扉页上有这样的汉字:“一九五零、一、二三购于芝大书店乐淑在芝城。”1950年傅乐淑教授正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专业博士学位(PH.D)。
3在JohnThomson的China,thelandanditspeople:early phI9tographs(Hong Kong:J.WarnerPublications,1979)扉页上用英文写着:“March 14,1989,l,o—shu Fu,时在Pittsburgh,Pa,U.s.A.。”在匹兹堡都昆大学退休后,仍居住在匹兹堡。
晚年她在匹兹堡居住的房屋大约在两层楼高的阶梯上,她还经常要把一些从图书馆得到的剔旧书提回家来,她想着要把这些书寄到中国,帮助中国的穷孩子,但是提书对她来说非常困难,以致常常路遇好心行人帮忙把书提回来。一次一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美国女学生帮忙提书时好奇地问为何要这些书,当她得知是为了帮助中国的穷孩子后,大为感动,以至后来经常过来帮忙,逐渐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傅乐淑教授在晚年病重要离开匹兹堡前往加州就医,临行前夜,她的侄子傅翔先生目睹了这个女孩子送行时难抑永久别离的伤感而失声痛哭的情形,这难以掩饰的真情流露,这跨越国界和种族的深厚感情和友谊,令人唏嘘不已。
3.结语
傅乐淑一生与书相伴,书就是她的大部分生活世界,她在书的世界里构建了她的独特精深的学术领域、广博高雅的知识结构,她的有关中西关系史、元宫词百章笺注的书常被学界引用。虽去国离家,备尝艰辛,仍怀赤子之心,牵念祖国,清贫一生,乐善好施,以全部藏书赠与祖国。她在书里找到了慰藉,丰富的藏书里蕴藏着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她的精深学问,她的高贵精神,她的典雅情趣,连同她的藏书和著述,永远地留给了我们,极为宝贵。
介绍中国老年人口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表现,分析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认为必要时要正确引导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确保其身心健康。 1中国老年人口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表现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I%,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老年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却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健康期望寿命的延长,所延长的...
现代陶瓷艺术有着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它更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认知和思想观念,具有更多现代文化的精本文从现代陶艺材质的运用及发展、个性与内涵、形式美追求、多元化创作风格这四个方面谈论了从传统中求变、求新的中国现代陶瓷艺。 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广博深厚而绚烂多彩的陶瓷文化,并对其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产生如此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我们有质朴纯净而蕴涵勃勃生机的原始陶...
本文对派于港台的析词语—方言词、外来词、析透词进行结构方式的归开,归开为缩略词、派生词、类化语词,然后进行杜会心理的分析.作者认为上迷析词语在汉语中得以广泛运用,主要足因为模仿心理、商业杜会化心理、术析尚筒心理等因素所致。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一定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语言的内部要素中,词汇的变化与社会的关系最密切,词汇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改革开放以来...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于日本来说,集团性是其社会文化的核心。在讲求资历的日本场所型集团社会中,序列意识构成是日本纵向社会的基础。在序列意识的基础上,日本形成了以武士道的“忠义”和儒家思想的“和为贵”为核心,以“忠孝恭顺”为宗旨,成员服从集团,下级服从上级的集团性文化。 广义上讲,“集团”亦即...
现代中国新文学中,小资产阶级一直是一个“问题场”。将其纳入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视野。可以考察中国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形象谱系的特征和嬗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反思新文学的内在演变。 现代中国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小资)一直是一个“问题场”。五四新文学以来,包括鲁迅、茅盾等许多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以及“延安文学”直至20世纪80年...
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行为,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折射的典型映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观察,谐音禁忌是巫术与礼教双重压迫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审视,谐音禁忌又是一种基于注意强化的心理而建构起来的修辞文本模式,它能够引发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并在“不随意注意”的导引下走向“随意注意”,从而加深对修辞文本的理...
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视角,透视路遥小说中爱情描写的母性爱倾向及其根源,进而审视其对路遥整体创作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在乡土文学创作中,路遥无疑是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作家。当他披着满身黄土,一路艰辛、一路悲歌步人文坛时,谁也不会忘记,他是以关照人生,写人的命运,并通过人的命运反映特定时代的整个社会的运动规律而获得整个社会的青睐的。而作为人生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情描写在路遥的小说中占有绝对突出的地...
民国著名张季育自1919年起的30年间,共撰写文章不下300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社评。因此从社评来考察张季窝的新闻思想当为一个重要侧面。张氏的社评思想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分析:张季宾社评的写作原则、主要特色、选题范围与政治态度。 一、张季窗社评的写作原则“他曾对我们谈评论写作,第一要不偏,第二要不滥,不偏则意旨平正,不滥则文字清晰。”张季莺既然提出并阐释了“四不...
本文认为,彝旗诗人阿库乌雾的诗集《走出巫界》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出潜藏在原始圈腊、巫术、仪式和习俗中的彝民旗探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命形态,最终达到凸现生命本真的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诗人所处的独特文化背景,其创作的文化心理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 《走出巫界》是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第一本汉语诗集①。当许多诗人越来越远离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自己心灵的独语者时,阿库乌雾却突破自我,...
大众传播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保障大众传播活动中公民、大众媒介正当行使表达自由的法律制度;二是对表达自由进行合法性、正当性限制的法律制度。在未来的大众传播法制建设中,我们应该积极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对大众传播领域里表达自由的保障;遏制大众传播活动中公权力对表达自由的侵害;促进大众传播领域中政策的法律化。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播;法律制度;基本经验 ...
影响因子:0.430
影响因子:2.690
影响因子:0.410
影响因子:3.34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470
影响因子:1.367
影响因子: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