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时代的来临使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传统文化固守的“文以载道”的出世性被消解,文化消费性代之而起。鲍德里亚揭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生产型社会转向了消费型社会,从而文化附着于物更具有符号意义。文化的消费性取向是:一方面,人们通过文化实现或展现出更多的自由与个性,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另一方面,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统一性诉求,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无厘头,也喻示出多元价值纷争。面对传媒时代文化发展的悖论,须寻求新的文化策略,这已经具有了建设性后现代意蕴。
汤林森曾在《文化帝国主义》中释义文化:文化作为资本主义的话语,重点是消费行为过程与经验的商品化,文化的扩散实质上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这样的文化会使所有的文化体验都卷入商品化漩涡中,同时它也是现代性的一种扩张。由此以来,消费文化借助现代传媒使大众文化更加趋向功利、媚俗和无厘头。其一,当这种带有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意蕴的多元文化兴起之后,不同文化何以共存其二,“多元文化”是否应重建起一种公共理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解析。
一、“后现代性’’释义
大卫·雷·格里芬把后现代主义分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或消除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或修正性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相联系,前者强调对现代性的解构和摧毁,表征着一种认知的“断裂”,它肢解或消弭了“现代”确凿无疑的特征。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既包含时代涵义,又是两种异质思维方式。像类似古代人和现代人之间关系的争论一样,一般说来,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性,也是相对于古代性而加以定义的。至于现代主义的源头,则应追溯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豪放不羁的艺术先锋那里。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大致总结为:“审美的自我意识与反思;对喜好声像同步与蒙太奇的叙述结构的拒斥;对实在的自相矛盾、模糊不清和开放的不确定性特征的探索;对喜欢强调结构、消解人性化主体的整合人格观念的拒斥。”对于后现代性,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转变,或者说,它意味着具有自己独特组织原则的新的社会整体的出现,意味着与现代性的断裂,这是西方学者鲍德里亚、利奥塔(某种程度上包括詹明信)所叙说的一种变迁的秩序。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关键性特征,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弭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虐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后现代主义以反叛者的姿态凸显于当代西方社会,它立足于微观层次来理解当代社会,拒斥传统和现代理论所钟爱的总体化和宏观性,赞成微观理论和微观政治,拒斥现代理论的一致性假设和因果观念。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心从树根、树干转移到树叶,它探求的目光不再是综合的整体的对象,而是投向零碎的东西。这一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及多元性,其中贯穿着对传统和现实的持续不断的否定、突破和摧毁的过程。“R.H.麦金尼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争论的根本问题是一和多的问题,在他看来,现代主义者是乐观主义者,它期望找到统一性秩序的一致性或体系的总体性、客观真理、意义及永恒性。而后现代主义者则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期望发现多样性、无序、非一致性、不完满性、多元性和变化。
“后现代”成为学术界最热门话题,究竟它是现代的延续,还是现代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裂?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但是无论我们怎么看待它,它都已成为传媒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后现代与现代是什么关系似乎变得不重要了,关键是通过“后现代”现象揭示其内在逻辑。后现代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对意识哲学的批判和对主体性、自我概念的批判。后现代问题不单纯是学术论争,并且后现代话语渐渐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后现代无孔不入。
二、后现代中的文化价值维度
后现代文化付诸传媒大行其道,或者说后现代又是一个传媒时代。当代传播媒介的广泛变化——从文字到图像,从纸质到电子,从平面到立体,从单向输送到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在借助当代技术力量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壮大。人们生存在媒体信息建构的世界之中,因而占据人生大部分时间的传播媒介决不可小视,它不仅塑造着人们的感官,并且还直接代替着人们的感知和思考。传媒为实际的观赏实践提供了一套又一套“游弋漂浮的花花绿绿的节目”,二十四小时不停播放的MTV节目、一轮接一轮的视觉上的轰炸……传媒效应尤为高调。随着当代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当代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消费时代的最广大民众基本生活利益实践及其价值的表达方式,它的存在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遇。传媒时代的今天,价值体系已不再是一元的,它所追求的是更加多元的后现代的东西。传媒时代所呈现的后现代已综合了失序、消解、相对主义和碎片化的各种形象。
罗曼蒂克与豪放不羁已成为后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鲜明主旋律。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已荡然无存,文化世俗化代之而起,艺术活动逐渐淡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更多游离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伴随各种传播媒介对于自身图像能力及其效果的日益明确追求,作为“读图时代”的具体文化实践形式,当代大众文化已形成了一种对于视觉性表达和接受的大规模崇尚。而当代大众文化实践之于人的感性生活目标及其享受利益的肯定,以及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娱乐价值观的陈述,恰在这样一种视觉图像大面积生产的直观感染性中获得了自己的充分实现。吉米的漫画、成人连环画、各种插图本读物、图片讲究的时尚生活刊物……视觉表达和接受活动的“非知识性”,一次又一次连续倾诉着大众的当下嬉戏情绪,娱乐满足的直接快慰则进一步激化了当代大众文化在媒介变化过程中对于视觉活动的追求热情。虚幻的影像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而长期地触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家庭中,电视传播占据了我们生活休闲娱乐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在工作中,电脑多媒体传送的影像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形象、媒介、仿像组成了我们的世界,实际上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传媒世界的后现代性的彰显。
三、传媒时代的文化悖谬
现代传媒所呈现出的文化诉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商品性
在技术世界中,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丧失了真正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即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艺术不再具有创造性,成了受市场导向、利润动机和交换价值支配的商品。对于这种大众化艺术,其创作者所关心的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不是艺术完美和审美价值。比如,在当代,同商品拜物教相一致,出现了“音乐拜物教”,人们对音乐的崇拜已异化为对艺术所能取得的交换价值的崇拜。
2.不确定性
当代传播媒介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尽可能广泛地凸显媒介与受众之间兴趣关注点的直接互动及其迅速更替:媒介权力既受制于其自身对于大众生活事件的敏感程度,同时也受制于与大众兴趣转移的一致性。正是在这种变化的直接推动下,当代大众文化日益呈现出对于各种价值可能性存在的理由的实践兴趣和广泛变换。今天,人们已无法要求大众文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仅仅执守于长久不变地维护某种既存利益。实践兴趣、利益追求和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价值陈述过程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它一方面成功地再现了当代传播媒介的立场变化,另一方面也明确体现了当代大众文化实践本身的价值多元性与变异性。
3.肤浅性
这是当代传播媒介变化过程中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征象,它清楚地表明,在今天这个时候,大众文化价值陈述过程的内在方面,总是同当今时代某种整体的文化消费能力相一致。事实上,当代传播媒介变化本身所激发并实现的那种对于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时尚化推崇,在大张旗鼓地鼓励了一种无视文化生产的精神创造深度、文化积累的(大众)集体消费狂欢的同时,也迅速培育了整个社会的、我们时代对于各种“当下性”获取和满足的直接消费能力。而当代大众文化的“时尚性”特征恰恰是同当代传播媒介变化所鼓励和培育的这种能力相一致和互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不仅表征了当代大众文化价值陈述的不确定性,而且为当代大众文化“祛深度性”、“祛历史性”的消费追逐创造了具体的满足效应。
传播媒介的影响使得文化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向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低头屈服的堕落倾向,文化艺术失去了自身存在的自律性和独立性,艺术被严重地物化。
四、传媒时代的文化出路
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具有一定合理性,它打破了传统文化“宏大叙事”的桎梏揭示出人所应有的“酒神精神”,喻示出人的自我与自足性。在一个“现代化”急速前进的快节奏的生活当中,人陷入了无比的焦虑,但后现代主义对文化无厘头的强调则大大缓释了人们的紧张情绪,也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发泄的渴望。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媒体超常发展的冲击下,文化否定迹象不足为奇,这有其深层滥觞:
首先,对于“后现代生存”社会来讲,占据社会人的大部分时间的是电视屏幕,它不仅塑造着人们的感官,还直接代替着人们的感知与思考,后现代人是经由电视屏幕获得“现实”经验的,而后现代媒体给予人们的“现实”,却不像人们透过窗户看到的那样,这只是一种假象。为此,博尔斯坦曾说:“今天所谓‘现实’,不过是由媒体技术和编码规则加工过的伪事件、伪历史、伪文化的堆积”,超负荷的信息与符号生产,使得有序解读身体呈现、时尚、生活方式与闲暇消遣更为困难。
其次,大杂烩式的世界给人们的往往是眼花缭乱的世界。在这个审美多元的社会,大家已经形成一种审美疲劳,加之这个时代是呼吁个性突出的时代,个性已经没有了极限,越是突出、夸张越是引人注目,这使人们形成一种审美错觉,误以为自己所体验的那种高刺激的生活和高质量的享受就是完美的,这无疑是麻木不仁的悲哀。
再次,浮躁、冷漠、急功近利的世纪转型期心态,促使渴望消解、平衡、互补的情绪产生。领略或经历过上世纪太多变化和动荡的人们到了新的世纪,有的已经变得冷漠麻木,对急剧发展变化的世事见怪不怪、当惊不惊;有的则变得浮躁冲动、急功近利,经济物质潮流的汹涌澎湃使人们身陷其中身不由己、左冲右突、疲惫不堪,这种世纪转型期的心态导致了渴望对功利的消解、对浮躁的降温、对冷漠的刺激、对冲动的平衡、对快乐的补偿等心理情绪的产生,于是只求开心、享受人生的行为成为普遍趋势。
最后,现代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社会意识出现转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和现代管理方式、劳动方式的出现,人们在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已经没有足够时间休闲地坐下来和从事高雅的艺术活动,没有足够的冷静通过艺术培养接受活动和去完善、充实自己,许多人欣赏艺术只是为了调整节奏,只是为了排遣疲劳,获取被“沉重”所挤占的快乐,因而与此时代生活现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产生。
后现代主义在否决现代文化霸权之后也陷入了矫枉过正的泥潭,它大肆张扬一种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每种文化自足而不可通约。美国人类学者R.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中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模式,很难用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去评价另一种文化,因为人类的行为方式有多种可能性,而每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在无穷的可能性中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文化相对论强调每个文化现象只能用其本身所从属的价值系统来判断,不存在适用一切社会的绝对价值标准,每种文化没有高低、先进与落后之分,也不能相互比较。客观上多元文化主义对于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等做出了贡献,但是它却否认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共通性,甚至把文化说成是内在于各个民族或个体的神秘的东西,在哲学上陷入了不可知论。实际上多元文化主义所主张的文化是一个闭锁的文化,它除了强调所谓的民族文化自净力之外,也会在多元比较中走向灭亡,因为按其自足性而言,它本能地拒斥他者文化的袭人,从而多元文化陷入选择悖谬。这正如以赛亚·伯林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并不存在超然的价值,那么自由的价值本身也不是超然的,而且我们就没有理由非得接受将宽容和相对主义作为一种首要的善(good),如果这是一个事实,那么我们可以拒斥宽容;但自由主义坚持我们应当接受宽容,因此自由主义违反它自己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文化的多元是相对的,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孤立于世界历史之外,何况在现代传媒异常迅捷的当代社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体或民族的文化对其他文化所采取的辩证态度,如果一种文化没有勇于接受外界文化挑战的勇气,那么也说明这种文化生命力的衰微。每种文化都是在一种合理的吐故纳新中延展的,开放性才是后现代文化的真正特征。如果没有文化比较,没有文化普世性的公共特征,那么文化就是不可评价的,人们只能对文化保持沉默,从而谈论“文化迟滞”也不可能。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创造符号的活动实质上是向“文化人”的一种生成,即使主张“文化自治选择”,也不可能使一种文化不受外来影响而存在,文化本身意味着在世遭际。每种文化是有价值的,因而在其合理性上应主张一种平等的文化对话,而其中求同存异是现实的原则。但文化从来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不同文化只是交往的范围和方式不同。随着媒介信息的广泛传播,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者文化的渗透影响。马克思早在《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包括哈贝马斯和罗尔斯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在为解决现代的文化危机而谋求建构一种普世性的价值体系。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没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就不可能持久,更谈不上持续发展,多元文化生存的阿基米德点在于某一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到定位和求得进化,而不是一味地强化自足。另外,多元文化主义所过分强调的文化个性和自由是否意味着一个形而上学的教条?它遑论文化的无厘头,也不再追求崇高,这样“不思不想”的文化是在用感性挤压和排斥理性,充其量其不过是非理性的“色拉拚盘”。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离不开终极性的形而上学承诺,因而多元文化必然地要求“文以载道”的回归。后现代文化发展应该在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的冲突和融合中保持张力,通过领域分离获致自由,通过职能分工而得到自治。在公共领域,各文化又需寻求共通的对话语境。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述了情境教学对词汇教学的指导意义。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创建建构主义环境,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环境作用主动建构对词汇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教学;词汇学习 一、建构主义简介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或客观主义(ob...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反复与曲折,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的确立是各种矛盾、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英国王权自诺曼征服得以确立以来,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一直受到各种潜在因素的制约,特别是英国具有议会与王权相斗争的传统。 关键词:英国王权;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君主立宪制 一、英国王权的确立过程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整个西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频繁的遭到外族的入侵,&l...
西街文化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对现实的疏离所形成环境氛围的狂欢化、经营者对生活本真品质的追求导致的商业活动休闲化,媒体传播所造就的西街故事的传奇化。西街特有的文化生态是其作为旅游景点的主要卖点,和其他的原生态景点一样,西街面临本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尖锐冲突。现代商业操作可以再建造更多的“西街”,但西街的精神和文化是不可被复制的;作为旅游目的地,西街的看点就在...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位锐意革新的现代作家以及一位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先驱,贝克特在其名作《等待戈多》中所采用的反戏剧手法不仅使其作品成劳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而且也呈现出了作品所秉有的后现代主义精神。这里,本文关注了两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分别是:主体的消失和不确定性。 1 引言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籍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196...
决澜社——中国画坛上第一个自觉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艺术团体,以“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为宣言,轰轰烈烈地演绎着其艰辛悲壮的历史片段。2O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危机与新生、破坏与创造的并存阶段,中国在经历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文化艺术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帝国主义的炮舰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的新思潮也加快了向中国传播的速度...
文章通过说明在这个艺术与自然联盟的时代,自然韵律美为设计开辟了新途径,着重论述了肌理美在设计中的运用,并结合自己的实践,阐明了肌理美与自然材质设计带来的自然韵律美。1自然韵律的美为设计开辟新途径 1.1艺术将进入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古代人看来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中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的说法。但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社会成了一个把世界拆零了的时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意...
随着企业巨型化趋势的明显,企业并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文化整合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模型,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文化整合的重要性。把握好文化整合各阶段的主要冲突,采用相应的策略进行文化整合的管理,并购将会是天堂的婚礼。 一 问题的提出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Stigaler,G.J)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
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但启蒙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后继者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读鲁迅的作品,是在回忆一段历史,又显然是在面对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尤其作为今天与过去的联系而发生作用。就其“为人生并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和启蒙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并非是个人趣味的选择,而是作为建构现代...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演唱的教学已成为必修的科目,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民族唱法,都对于歌唱中语言提出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没有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是来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强调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是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音乐表演艺术总的分为两大类,一为声乐,一为器乐。其中声乐...
中国园林以独特的艺术品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它的风格和创作手法的形成,必然有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艺术种类中,中国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大。本文就中国园林与国画的姻缘联系、布白原理和特征进行了论述。 中国园林中的布局手法受到中国画中布白构图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园林大相径庭的艺术风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这句诗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品格最好的写照。...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60
影响因子:1.730
影响因子:0.820
影响因子:1.050
影响因子:3.201
影响因子:0.553
影响因子: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