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及其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敏感的自省者、冷傲的个人主义者、都市人的优越感和中西文化的熏陶四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心理。
张爱玲是带着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突兀”而来的,几乎一夜之间,成为红极一时的作家。她似一颗彗星划了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淼的文坛辉煌而过,留下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在她走红文坛之初,傅雷称她的《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胡兰成赞道:“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作家陈若曦认为她是极具才华的女作家,是对台湾女作家影响最大的作家。国名党名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受她的影响是公认的;晚一点的台湾文坛“施家三姐妹”也是“张迷”。
上世纪50年代末,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把张爱玲请进了文学史,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并称《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70年代初,夏志清又谈到:“以‘质’而论,实在可与西洋现代极少数第一流作家相比而无愧色。”由于张爱玲小说自身的魅力,也由于夏志清等评论家的推荐,张爱玲在台港海外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80年代以来,大陆对外开放,文化交流加强,张爱玲的作品风靡大陆各地,“张迷”如雨后春笋,满山遍野生长,研究论著中频频出现她的名字,文学史著作中也正视了她的存在。柯灵老先生的《遥寄张爱玲》一文,则“摇”出了千万个“张迷”,他自称是“张爱玲忠实的读者”,珍藏着他所能搜集到的张爱玲作品及有关资料。叶兆言是在旧报刊中读到张爱玲的;他说“张爱玲的文章属于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还有贾平凹,读了她的散文和小说后,说“中她的毒已深,明明知道读她只会乱我心,但偏要读”。
夏志清说过:“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张爱玲的。”这话也许言过其实,但“迷张爱玲的人,都是贴身的迷,贴心的迷”,每一个“张迷”,都有自己“迷”的喜悦。由此可见,张爱玲其人其文有着独特的魅力。
张爱玲的文风有一个只属于她的名字——张爱玲体。人性的主题,女人的命运,犯冲的色彩,苍凉的基调,参差的结构,繁复的意向——这,就是张爱玲体。在张爱玲笔下,病态的人性,病态的人格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独具的图画。这与张爱玲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身上濡染着士大夫的文化历史遗留,同时又生存于贵族文化的没落时期而携上浓厚的末世情调。这种末世情调与战争年代个体生存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人类文明行将毁灭的强烈预感交织在一起。内省、孤傲、都市人的优越与孤独感,形成张爱玲对时代“荒凉”的特定心理感受。这种“荒凉”是作者对时代特征的总体领悟,是一个孤独女性对生存其中的艰难岁月的深刻理解。
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主体因素指的是作家在创作以前所有心理体验的积累,它对客观刺激因素有着积极的选择和反映,因此,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关系到作家整个心理的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可以这么说,对一个作家来说,他的创作也就是其生活的一种主观显现,打满了作家本身的经历、体验、思索、情感的烙印,作家笔下的人物也是他对人类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其中有创作心理的作用,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及文化原因的笼罩和影响。张爱玲也不例外。
一、敏感的自省者
事实证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人格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生活的缺失性经验要比丰富性经验蕴涵着更丰富的人生况味。幼年生活中父母给张爱玲的心灵带来的创伤,必然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的敌对情绪,从而影响到她的人格心理的正常发展。张爱玲在缺少正常而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越发敏感、早熟,并使她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和事的否定情绪。
张爱玲出身于官宦世家,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父亲张延重是遗少型的花花公子,赌博、抽大烟、嫖妓、养姨太太,不一而足。母亲黄逸梵虽然也出身传统世家,确是一个新派女性。林译浪漫小说和五四时代风潮对黄逸梵的人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她虽然也是缠过脚的,但思想却比较解放。她没能选择自己的婚姻,嫁给了一个浪荡公子,但她对丈夫的不负责任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可想而知,一个蓄妓吸毒的纨绔子弟和一个崇尚西洋文化的南京水师提督的女儿是走不到一起的。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使张爱玲在矛盾中成长,心灵中笼罩着落寞的阴影。那时候离婚比较少见,但张爱玲的父母就走了这条路。父母离异后,她受到继母的虐待,又遭到父亲的毒打,只好逃出家庭去找母亲,后来她便与姑姑一起生活。敏感的张爱玲自小在高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几乎没有享受过正常的家庭温暖,也几乎没有得到父母之爱。沉重的心灵创伤使她逐渐形成一种寂寞冷漠、似乎对一切都抱有怀疑甚至敌视态度的人格心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她日后创作心态的形成。从生母处受到冷漠,又从继母处受到虐待,她被这种遭遇引向自我怀疑。她朝着内省、敏感、自我封闭的路上走,而孤独与寂寞不可避免地成为她早年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一个疯狂的父亲,一个冷漠的母亲,一个残忍的后母,这成她日后小说中的人物原形。
二、冷傲的个人主义者
在她陛格的形成过程中,张爱玲从母亲那里遭受的挫折很大。这种窒息心灵的体验,以及在这种处境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使她的文章充满忧郁病态的基调。贵族血液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幸福。随着父母离异,她的童年也不可避免地分裂成两个部分。不幸的遭遇使她对生活有着极为务实的态度。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说“她与她姑姑分房同居,两人缁铢必较。她却也自己知道,还好意思对我说:‘我姑姑说我是财迷’。”“她与炎樱难得一同上街去咖啡店吃点心,亦必先言明谁付账。”r4]她对唯一的弟弟极为冷淡,似乎没有这个人似的。她在自己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自私”,“人之间没有爱,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连张爱玲的朋友都说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意思是说她只爱自己,孤芳自赏。张爱玲“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她的心狠手辣是因她一点委屈也受不得。但她又非常顺从,顺从在她是心甘情愿的喜悦引。可见,张爱玲对人性的“恶”,比别人要敏感得多。
对她创作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另一段经历是香港沦陷。在此过程中,她体验到人生的安稳是何其脆弱。在灾难的背景下,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确定性。这样的体验成为她日后下意识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她对人生的稳定把握的一部分。她的这种忧患意识,来自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张爱玲保持着她冷眼旁观的一贯作风,将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投向周围的人,她发现了人性的盲目和偏执,人人都缩在自己封闭的壳里,对现实浑然不觉。对这个充满危机感的社会,人们一边本能地惶恐着、惊怕着,一边对情势的严重性毫无意识。虚荣心、贪小利、自我中心等,这些世态剧中最常出现也最容易受到嘲讽的内容,在战争灾难的背景下,仍然若无其事地继续上演着。
张爱玲是实际的、功利的,但她的实际和功利来自她意识深处的危机感和困惑感,就象她在《传奇》再版序言中所表达的:“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样的迷惘的威胁。”这种独特的创作心态给予了她挖掘人性丑恶的力量。
三、都市人的优越感
张爱玲生来就具有一个天才女子的聪慧和高傲,有一种都市人的优越感。她天生就是一个文明襁褓里长大的彻头彻尾的现代女性,出身名门的她曾经有一般女孩子所没有的优裕生活,有高贵典雅的家庭气氛,有着发育良好的天性。说到自己,她坦然地说:“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听得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张爱玲生于都市,长于都市,她具有很纯粹的都市感觉,因而她的创作能抓住上海的灵魂,将之上升到都市哲理的高度,用一种她特有的“上海人”的视角观察香港,察看中国。她在《童言无忌》中写道:“我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的想到自己。”她矜持而又有一种不为现实变故所动的超脱。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张爱玲依然尽力保持着个人主义的优越感,一方面来自自己的才气,另一方面来自她的显赫家事。“张爱玲在发表文章之余,对于她自己怀有‘贵族血液’是引以为荣的,一再加以提及,俾众周知。”
四、中西文化的熏陶
张爱玲对女性深层的传统意识给予了全面自觉的展露,写出了女性意识所面临的危机,这跟她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基和较早接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熏陶有关。张爱玲三岁时,就会背诵不少唐诗宋词。稍大一些,家里曾给她和弟弟请过私塾先生,她虽然不甚喜欢,但从中获取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粗浅的古典文学知识。她家有读书好文的家传。祖父张佩纶“少工骈俪文,才思敏捷,下笔千言”,赋闲后,大量购书图书,有文集印行。父亲张延重虽未干什么事业,但常泡在书房中消磨时光。张延重对古近代的历史有丰富的知识,张爱玲也常在他的书房中找书看。张延重大约也是个“读书无禁区”论者,对涉世未深的女儿读《金瓶梅》、《海上花列传》、《红楼梦》等作品,也从不横加干涉。他这种自由放任的态度,对张爱玲培养广博的阅读兴趣,独立思考,早熟早慧,是有积极意义的。她八岁时就读了《红楼梦》,以后每隔三四年就读一次;14岁时写了一本《摩登红楼梦》,行文运词如出红楼一家。张爱玲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金瓶梅》和《海上花列传》等名著。另一方面,她毕竟又生于“五四”以后,就读于教会学校,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对她的熏染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较早的留学生,母亲的眼光是西式的,从内容上让张爱玲较早接触到西方的文化艺术,丰富了她的心灵。同时,母亲订有不少小报,购买了很多新文学书籍。张爱玲贪读的年龄,正是新文学诞生十多年并取得较丰硕成就的年代。新文学中涌现的大家无疑也是张爱玲的文学源泉。对鲁迅、老舍、曹禺、张恨水这些名家的作品,她都读得津津有味。上大学后,她更增添了对外国文学尤其是英国现代文学的兴趣,如萧伯纳、乔治、威尔斯,而她最喜爱的莫过于毛姆。毛姆对侨居他国的英国人的描写,对中产阶级的讽刺,对异地风情的描绘,使张爱玲折服,以至在张爱玲最初描写香港的文字里,透露出毛姆的风味。
天性聪颖、记忆敏捷、阅读广泛、勤于思考是优秀作家的必要条件。对各类艺术的良好修养,对中外文学的广闻博收,则是一个优秀作家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本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人们常常遗憾地发现,对中国现代作家来说,并非每个人都是轻而易举地拥有这些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张爱玲是一个富足的占有者、掘金者。惟其如此,她一登上文坛便出手不凡,才惊四座。
本文认为,彝旗诗人阿库乌雾的诗集《走出巫界》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出潜藏在原始圈腊、巫术、仪式和习俗中的彝民旗探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命形态,最终达到凸现生命本真的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诗人所处的独特文化背景,其创作的文化心理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 《走出巫界》是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第一本汉语诗集①。当许多诗人越来越远离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自己心灵的独语者时,阿库乌雾却突破自我,...
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剧烈震荡,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冲击之下.传统史学袭落下去,法国年鉴学派应运而生。年鉴派第一代代表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弗费尔通过一系列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建立了年鉴学派的史观和方法论,在历史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全面超越了传统史学,丰富了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鉴学派得名于吕西安·费...
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精髓使之能够成为人类现代价值的一部分;而儒家文化与媒介文化的相似性.使之获得了在世界传播的特性。中国现代性的传媒复兴之路,应当借助政府、传媒资本和知识分子等力量。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中国现代性;媒介文化;复兴 在全球化和数字传播技术的语境下,中国现代性应当寻求复兴和向世界传播的路径。在此过程中,政府、传媒资本和知识分子均应承担起责任。 一、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精髓 从中国现...
2009年岁末好莱坞大片《2012》在全世界掀起了的电影热潮,自2004年起中国的大片投资也过亿,在不差钱的条件下,中国大片与好莱坞大片的市场相距仍然甚远,本文从大片的概念和认识入手,在人文内涵和创意空间上寻找差距。 关键词:大片;中国式大片;高概念电影;差距 2009年末,好莱坞以其“泛世界性”叙事策略推出了灾难大片《2012》。据称,该片首映10天,全球票房累计已近...
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速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汉民族;言语交际;文化心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又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最能通过民族的语言表现出来。静态的语言,语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对于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技导向作用,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体现在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创新绩效三个方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行管理,其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同时接受国内外单位和个人的捐赠。从1986年自然...
文章通过说明在这个艺术与自然联盟的时代,自然韵律美为设计开辟了新途径,着重论述了肌理美在设计中的运用,并结合自己的实践,阐明了肌理美与自然材质设计带来的自然韵律美。1自然韵律的美为设计开辟新途径 1.1艺术将进入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古代人看来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中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的说法。但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社会成了一个把世界拆零了的时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意...
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视角,透视路遥小说中爱情描写的母性爱倾向及其根源,进而审视其对路遥整体创作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在乡土文学创作中,路遥无疑是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作家。当他披着满身黄土,一路艰辛、一路悲歌步人文坛时,谁也不会忘记,他是以关照人生,写人的命运,并通过人的命运反映特定时代的整个社会的运动规律而获得整个社会的青睐的。而作为人生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情描写在路遥的小说中占有绝对突出的地...
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但启蒙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后继者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读鲁迅的作品,是在回忆一段历史,又显然是在面对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尤其作为今天与过去的联系而发生作用。就其“为人生并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和启蒙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并非是个人趣味的选择,而是作为建构现代...
随着企业巨型化趋势的明显,企业并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文化整合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模型,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文化整合的重要性。把握好文化整合各阶段的主要冲突,采用相应的策略进行文化整合的管理,并购将会是天堂的婚礼。 一 问题的提出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Stigaler,G.J)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6.781
影响因子:0.720
影响因子:6.986
影响因子:0.240
影响因子:3.357
影响因子:1.46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