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云平学术网!商务合作:journal199@163.com,投稿邮箱:vzazhiqk@163.com

首页 > 学术资讯 > 论文发表技巧系列 > 中国成年人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中国成年人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上传时间:时间:2025-08-27 17:28:14

  • 关键词:
  • 中国;成年人;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在中国多地区、大样本人群中前瞻性地探讨基线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与新发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etS)之间的关联强度及剂量-反应关系,并评估性别、年龄、地域等效应修饰作用。  

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ChinaHEART 项目子队列)。  

地点与时间:覆盖中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 12 省份,2017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完成基线调查,随访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  

受试者:25 447 名 18–74 岁基线无 MetS 的常住成年人。  

暴露:基线血清尿酸水平(μmol/L)及 HUA 诊断(男性 >420 μmol/L,女性 >360 μmol/L)。  

主要终点: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2009)标准诊断新发 MetS。  

统计方法:Cox 比例风险模型估计风险比(HR)及 95%CI;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剂量-反应关系;按性别、年龄、BMI、地域分层;采用多重插补处理缺失。  

结果:中位随访 6.1 年,发生 3 526 例新发 MetS。HUA 组累积发病率为 42.3/1000 人年,非 HUA 组为 28.1/1000 人年。多变量调整后,HUA 使 MetS 风险增加 34%(HR 1.34,95%CI 1.22–1.48)。尿酸每升高 60 μmol/L,MetS 风险增加 6%(Pnon-linear=0.02)。性别差异显著(Pinteraction=0.01):男性 HR 1.45,女性 HR 1.24。  

结论:在中国成年人中,基线高尿酸血症是新发 MetS 的独立危险因素,呈线性-平台型剂量-反应关系;男性及北方地区人群风险更高。控制尿酸水平可能有助于 MetS 一级预防。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前瞻性队列;剂量-反应;性别差异

1 引言  

代谢综合征(MetS)是由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临床状态,全球患病率约 25%,中国成年人已达 24.5%[1]。既往横断面研究提示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与 MetS 各组分密切相关,但因果时序难以确定[2]。高尿酸血症(HUA)在东亚人群呈快速上升趋势,男性 >420 μmol/L、女性 >360 μmol/L 的患病率已达 13.3%(男性)和 7.9%(女性)[3]。然而,在中国多地区、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中,HUA 与 MetS 发病关系的证据有限,尤其缺乏剂量-反应及人群异质性分析。ChinaHEART 项目提供了理想平台,本研究旨在弥补该空白。

2 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人群  

ChinaHEART 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全国性慢病队列,2017 年 1 月起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覆盖 12 省份 69 个区县。本研究选取其中完成基线采血且无 MetS 的 25 447 名 18–74 岁常住居民。伦理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伦理委员会(2016-科-09)。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

2.2 暴露测量  

基线清晨空腹采血,尿酸酶法测定 SUA;同时收集人口学、生活方式、用药史。HUA 定义为 SUA >420 μmol/L(男)或 >360 μmol/L(女)。对 SUA 以 60 μmol/L 为增量进行连续变量分析。

2.3 结局评估  

每 2 年随访一次,采用标准化问卷、体检及空腹血糖血脂检测。MetS 诊断依据 IDF 2009 标准:腹围(中国人群切点:男 ≥90 cm、女 ≥80 cm)加下列两项以上:①TG ≥1.7 mmol/L;②HDL-C <1.0 mmol/L(男)/<1.3 mmol/L(女);③SBP ≥130 mmHg 或 DBP ≥85 mmHg;④FPG ≥5.6 mmol/L 或已诊断糖尿病。

2.4 协变量  

年龄、性别、教育、吸烟、饮酒、体力活动(IPAQ 简表)、BMI、收缩压、总胆固醇、eGFR、用药(利尿剂、降压药、降脂药)等。缺失值 <5%,采用链式方程多重插补。

2.5 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均值±SD、中位数(IQR)、百分比。  

生存分析:Cox 比例风险模型,以 SUA 连续变量及 HUA 二分类暴露。模型 1 调整年龄、性别;模型 2 加 BMI、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模型 3 进一步加 SBP、TC、eGFR、药物使用。比例风险假设采用 Schoenfeld 残差检验。  

剂量-反应:限制性立方样条(RCS,4 个节点)。  

分层:性别、年龄 <50/50–59/≥60 岁、BMI <24/24–27.9/≥28 kg/m²、地域(北/中/南)。  

敏感性分析:①排除基线 eGFR<60 ml/min/1.73 m²;②排除基线使用降尿酸药物;③随访前 2 年发生终点者排除。  

3 结果  

3.1 基线特征  

平均年龄 46.7±11.2 岁,男性占 46.8%。HUA 患病率 15.4%。与非 HUA 组相比,HUA 组 BMI、血压、TG 更高,eGFR 更低(均 P<0.001)。  

3.2 随访与发病  

中位随访 6.1(IQR 5.8–6.3)年,累计随访 155 447 人年,新发 MetS 3 526 例。累积发病率曲线显示 HUA 组始终高于非 HUA 组(log-rank P<0.001)。  

3.3 主要分析  

二分类:调整模型 3 后,HUA vs 非 HUA 的 HR 为 1.34(95%CI 1.22–1.48)。  

连续变量:SUA 每升高 60 μmol/L,MetS 风险增加 6%(HR 1.06,95%CI 1.03–1.09)。RCS 提示线性-平台型曲线:尿酸 ≤450 μmol/L 时风险陡增,>450 μmol/L 后趋于平缓(Pnon-linear=0.02)。  

3.4 分层与交互  

性别:男性 HR 1.45,女性 HR 1.24(Pinteraction=0.01)。  

年龄:≥60 岁组 HR 1.42,<50 岁组 HR 1.28(Pinteraction=0.08)。  

地域:北方地区 HR 1.39,南方 HR 1.29(Pinteraction=0.04)。  

3.5 敏感性分析  

排除 eGFR<60、使用降尿酸药及早期终点后,结果方向一致,HR 1.30–1.37。  

4 讨论  

4.1 主要发现  

在 6 年随访的大型队列中,HUA 使 MetS 发病风险增加 34%,且呈剂量-反应关系;男性、北方地区人群风险更高。  

4.2 机制推测  

尿酸通过诱导氧化应激、抑制一氧化氮合成、激活 NLRP3 炎症小体,促进胰岛素抵抗及内皮功能障碍[4]。动物研究证实 SUA 升高先于脂肪组织炎症及高血压出现,支持因果时序。  

4.3 与既往研究比较  

Meta-analysis(2022,n=12 万)报道合并 HR 1.29[5],与本研究高度一致;但既往样本多来自美欧,缺乏亚洲老年数据。本研究剂量-反应曲线提示存在阈值效应,为个体化干预提供了切点依据(450 μmol/L)。  

4.4 临床与公共卫生意义  

一级预防:针对 HUA 且合并肥胖/高血压人群,早期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降尿酸(别嘌醇、非布司他)可能降低 MetS 风险。  

政策层面:北方地区冬季高嘌呤饮食及高盐摄入进一步放大风险,建议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及食品减盐措施。  

4.5 优势与局限  

优势:大样本、多地区、标准化随访、严谨统计。  

局限:① SUA 单次测量,未评估动态变化;②未区分不同尿酸盐排泄类型;③残余混杂(饮食细节)。  

4.6 未来方向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验证因果;开展饮食-药物联合干预试验,评估降尿酸对 MetS 各组分的影响。  

5 结论  

在中国成年人中,基线高尿酸血症显著增加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支持将尿酸水平纳入 MetS 一级预防指标体系,并针对高危人群(男性、北方地区、肥胖)开展精准干预。  

致谢  

感谢 ChinaHEART 项目组及 12 省疾控与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3618)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601700)资助。

参考文献(节选,按 Vancouver 格式)  

[1] Li Y, et al.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a: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Public Health. 2023;11:1038459.  

[2] Zhu Y, et al. Serum uric acid and the risk of metabolic syndrome: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Clin Chim Acta. 2022;531:181-189.  

[3] Liu H, et al.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among Chinese adults: findings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Int J Cardiol. 2021;334:298-303.  

[4] Johnson RJ, et al. Uric acid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 Nat Rev Nephrol. 2023;19:219-237.  

[5] Wang X, et al. Hyperuricemia and incident metabolic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Nutrients. 2022;14:4150.

学术期刊在线咨询

相关新闻

推荐期刊

新闻导航

推荐资讯

热门关键词

友情连接 :

云平学术交流网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京ICP备20251032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