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现代性是科学的现代教育培养和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会打上本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而儒家文化中的“智仁双修”、“义利统一”和“天人合一”等思想对于人的现代性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所谓人的现代性是指与现代化社会运作模式相适应的人的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系统。人的现代性的培养即人的现代化,它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人的“现代性”,亦即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二是培养人的现代性的过程,亦即现代性的“化”。前者侧重于静态的指标与特征,相当于实现的目标,后者侧重于动态的过程。当然,从根本上来讲,人的现代性也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不是绝对恒定不变的。
关于现代人应具有哪些特征,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英克尔斯等人对人的现代化问题作出了开创性研究。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英克尔斯等人提出,理想的现代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个人品质的综合,这些品质和特征可以概括为12个方面:(1)准备和乐于接受新的经验、新的观念、新的生活与行动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并能够顺应和接受社会的变革;(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与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讲求效率;(6)计划;(7)知识;(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敢于挑战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及过程。作者认为,现代人的素质构成应具有鲜明的主体人格、科学的理性精神、高度的伦理自觉。它包括人的现代科技技能、科学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格精神的变革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性最突出的表现和重要内涵,而人的现代性最终是通过人格来体现的。
人的现代性不会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自发产生,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来培养。任何国家教育的发展,都和自己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打上自己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与我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潜在的文化精神。我国学者吴忠民在《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一书中,就明确把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重视人伦的倾向等作为有利于培养人的现代性的历史遗产。儒家文化中的仁民爱物、重信守义、中正宽厚的道德品质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对于人的现代性的培养,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智仁双修”的人格理想
儒家十分注重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所以,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在设计其人格理想时是把仁义之道立于核心地位的,在其毕生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艺”中,就充分体现了其重德行的思想。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孔子“仁”的思想。“仁”,包括广泛、丰富、深邃的内涵,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自觉性,一种人通过修身养性而成为贤人乃至成为圣人的自我意识。“仁”是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原则,“仁者爱人”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孔子认为与人相处,一要真诚,二要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要克制私心,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另一方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所欲所不欲都得考虑到人我双方,不能只顾自已,要站在别人立场上来行事,表现出对他人人格和意志的尊重。另外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上的主动进取精神及个人的内省体察,他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宋代儒家强调的“慎独”,重在自我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就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儒家的这些思想,正符合培养独立自主的现代人格的需要。
儒家虽然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也并没有完全排斥智育的地位相反,孔子十分重视伦理学与认识论的沟通,将“爱人”与“知人”结合起来,寻找仁道与理性的统一,追求“智仁双修”的人格理想,孔子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未知,焉得仁?”董仲舒也说过“仁而不智,则受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与今天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目标是相通的。因此现代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某些有益滋养,通过理性的整合,用以塑造现代人的内在品质,提高现代人的道德素养,使“智仁双修”的人格理想成为现代人的执著追求。
(二)“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
人生存于世,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各种关系之中。因此,学会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生存于社会的首要条件。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伦理准则呢?儒家文化中的“义利之辨”思想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义利孰为至善标准的问题上,孔子主张重义轻利,倡导“义以达其道”,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主张“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孔子在高扬道德价值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弃绝“利”,只是在“义”与“利”的冲突中,强调“见利思义”、“义与之比”,反对不义而富,不义而贵。此后的孟子也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一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见,儒家的“义利观”包含了某此合理的思想内核,是对人类功利性行为的伟大超越,对十今天培养现代人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怀
“天人合一”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儒家不仅注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且由己及人、由人及物,关怀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认为天道与人道一体,所以,他们以德合天地为圣人的根本品格或理想境界,提出“仁者与万物为一体”的天道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之博大情怀。在《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城,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说,人如果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与天合一。在这过程中,人的自我中心和自私将会减少,使人觉得“人”和“己”、“人”和“天”之间的差别也不复存在。大自然具有“万物并育而被”、生生不息的品格,而作为具有理性自觉的“人”,就应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也就是说要追求一种与天地自然一样的精神品格,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回眸“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使我们更加感悟到它对于缓解、化融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对立,召唤人性的回归,培养现代人重视生灵、关爱生命的德性,乃至培养现代人从关心自己发展到关心整个人类及地球的博大情怀,具有巨大的价值意义。
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终结。从历史发展上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和延伸,它一方面全力吸收了以往人类历史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方面又以传统所从来未曾有过的创造力和改造能力,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作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蕴含着积极的、健康的、永续性的内容,现代中国人需要真正去理解传统思想遗产,并主动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位锐意革新的现代作家以及一位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先驱,贝克特在其名作《等待戈多》中所采用的反戏剧手法不仅使其作品成劳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而且也呈现出了作品所秉有的后现代主义精神。这里,本文关注了两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分别是:主体的消失和不确定性。 1 引言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籍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19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客体的位置上,她们是男人欲望的对象,是男人审美的客体,是男人理想的载体。男人将他们的审美欲望和审美趣味强加给女人,并借助强大的父系文化不让她们开口,不让她们成为她们自己,以使她们混淆自己的身份,以为男人所给她们的形象就是她们自己。男人们按照自己强烈的征服欲望与猎弱的性心理塑造着女性。于是乎文学上有了“侍儿扶起娇无力”,有了林黛玉的见花落泪、对月...
鲁迅对半殖民地民族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有利于唤醒民众,自我拯救。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封建文化,吸纳现代文化,才能使民族解脱包袱,在现代文明之路上前行。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七十多年了,但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rdqu...
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精髓使之能够成为人类现代价值的一部分;而儒家文化与媒介文化的相似性.使之获得了在世界传播的特性。中国现代性的传媒复兴之路,应当借助政府、传媒资本和知识分子等力量。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中国现代性;媒介文化;复兴 在全球化和数字传播技术的语境下,中国现代性应当寻求复兴和向世界传播的路径。在此过程中,政府、传媒资本和知识分子均应承担起责任。 一、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精髓 从中国现...
决澜社——中国画坛上第一个自觉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艺术团体,以“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为宣言,轰轰烈烈地演绎着其艰辛悲壮的历史片段。2O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危机与新生、破坏与创造的并存阶段,中国在经历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文化艺术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帝国主义的炮舰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的新思潮也加快了向中国传播的速度...
中国和印度同属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因此从比较历史法的视角看待两国的教育,会让我们从历史角度对两国的教育有新的认识,了解两国的历史与现行教育制度的关系。 中国与印度同属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按照著名学者季羡林对文化的划分: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东方文化体系。因此无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两国都具有很多共同点值得我们关注。本文试图从比较历史法的视角,对中国和印度的教育...
艺术表现的外延和内涵虽然已经被拓展到一个相当广泛的艺术领域,但那些一味"反传统"的现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无论怎样标新立异,偏向所谓求新求变的极端,最终还是不能与传统的绘画或者其他传统工艺决裂的。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关系 人类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也可以称做是一个设计的历史,而艺术设计在现代绘画的基础上,可算做是一种延伸。艺术设计运用创造性思维,从整体和具体细处都属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本文通过对当下全球化运动中,全球化、国家权力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试说明:当下的全球化运动无法在国家权力之外运行。只能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中执行。因而,此前所幻想过的种种美妙的图景,诸如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力量实现最优化配置的政治全球化以及使各个民族文化获得最为充分的发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实现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等等,都将由于国家利益这个藩篱而步履蹒跚。全球化绕不开国家权力...
本文认为,彝旗诗人阿库乌雾的诗集《走出巫界》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出潜藏在原始圈腊、巫术、仪式和习俗中的彝民旗探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命形态,最终达到凸现生命本真的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诗人所处的独特文化背景,其创作的文化心理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 《走出巫界》是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第一本汉语诗集①。当许多诗人越来越远离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自己心灵的独语者时,阿库乌雾却突破自我,...
决澜社——中国画坛上第一个自觉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艺术团体,以“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为宣言,轰轰烈烈地演绎着其艰辛悲壮的历史片段。2O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危机与新生、破坏与创造的并存阶段,中国在经历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文化艺术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帝国主义的炮舰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的新思潮也加快了向中国传播的速度...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424
影响因子:2.090
影响因子:3.20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44.410
影响因子:0.836
影响因子: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