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有效地开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要求高校转变观念,树立营销意识,对就业市场进行调研,结合对学生培养的特点,实施目标营销战略,重点从综合运用营销的4P,4C组合入手进行开拓就业市场的策略研究,并通过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等有力措施,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切实发挥桥梁作用,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006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54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以适应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高教界和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课题。
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如果只是把就业指导单纯看作是学校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那它的实质意义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营销的思想和方法,从战略高度分析一个高校的具体情况,积极采用科学的营销管理理念和产品品牌策略,发掘自身的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塑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确立该高校在一定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地位,这对于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场营销理论运用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分析研究,营销理论在就业市场中运用的可行性不仅可以为企业所运用,而且能被各种组织运用。正如营销权威菲利普·科特勒指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我们不妨将品牌营销的学科理论套用到高校学生工作中去,通过对一些营销理论名词与学生工作示例一一对应:如“高校培养毕业生”与“企业生产产品”,“各个高校注重所培养的毕业生与其他同类高校平行毕业生的特长优势和品质素质上的差异”与“企业品牌产品特性和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品牌特性定位的差异”,“毕业生就业推广”与“产品市场营销策划”等特征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普通高校作为一个主体组织,具有明显的营销组织主体的构成要件和具体特征,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用人单位则是高校面临的“消费者”,高校将其培养的毕业生推向就业市场,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的过程就是高校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
基于上述所作的两者间在本质上的同质性和同源性,我们不难得出: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在某种意识上是“一种特殊的产品生产企业(高校),在面临所处的复杂的市场宏观环境(毕业生市场人才需求)下,以及应对同行业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商(其他同类高校)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所开展的一系列产品品牌定位和营销策划事宜”。因此,将营销理论应用于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必然的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市场营销理论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1.目标市场的应用
高校,尤其是一所普通高校,需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能力和地理位置,确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就业单位性质,这有利于减小就业工作和毕业生求职的盲目性,也有利于帮助学校集中力量合理配置优势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通过必要的市场调研,了解就业市场状况,结合学校开设的专业和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参考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和就业单位性质等不同的市场细分标准将其毕业生就业市场细分为若干不同的子市场;再结合高校对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对其毕业生进行市场定位,塑造他们在细分市场中的位置;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具有良好潜力和吸引力,且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2.营销策略的应用
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4P(Product,Price,Place及Promotion)在营销学中占主导地位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现在正被逐渐抛弃,新的市场营销组合——4C(Consumer wants and needs,Cost,Convenience及Communication的组合)则大行其道。
这种营销理论上的发展和变迁,同样可以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定位的改变在理论上的反射:4P对应的是原先的以“指导”为导向高校学生工作;4C对应的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工作改革者所倡导的以“服务”为导向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宗旨。上述两种学生工作宗旨观点的最大差别,若引用营销理论的术语,等同于企业所制订的产品“目标市场定位”。
前者是将工作宗旨定位在“怎样培养人”上面,考虑了其未来面临的人才竞争的压力——这一出发点的局限性在于高校对学生培养过多地受制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才需求的标准上,为迎合用人单位的偏好和口味对学生群体的培养采用某种趋同的标准和模式,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即同于4P理论的局限在于仅仅考虑产品销售、产品渠道、价格促销和利润获得,只考虑销售的渠道和过程,不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加以考虑,是一种基于市场Promotion Oriented的营销定位理念)。因而,容易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对彼此需求上的偏执和偏差。
后者是将工作宗旨定位于“培养怎样的人”上面,考虑了学生自身的特质和个性发展的内在自然规律——采用这一出发点的优势在于高校对学生培养的定义不再受社会人才需求的禁锢,而是能“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评价学生的个体发展,既要肯定其具有的明显优势符合社会主流观点,同时又能公正客观地看待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类因素所造成的非主流的个性特征。坚持人本宗旨,针对每名学生的特性,因势利导,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其进行引导服务和管理。
在选择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后,高校利用新的市场营销组合理论积极开展营销活动,为毕业生开拓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概括而言,对于营销理论在学生工作中的指导,我们应该学会:“用4C思考,用4P行动。”
三、“大学生”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大学生就业的产品策略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毕业生产品质量策略;二是毕业生产品包装策略。
(1)毕业生产品质量策略。大学生从跨入大学校门第一天起,就应该为自己好好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学习,发挥特长,提升自己作为“产品”的质量。然而每个人的内外条件是不一样的,随着大学四年时间的推移,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而言,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应保持其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其他各类学生,应尽力不断提升其产品质量,补救其不足,面试中尽量展现自己的长处。即:学习成绩一般和差的,应努力学习,考取与专业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在后续的学习中争取获得奖学金与奖励;动手实践能力一般和差的,应该在面试中尽量展现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敏的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让考官认为你有潜力,愿意改进产品质量,改善产品形象。
(2)毕业生产品包装策略。毕业生产品的包装包含“外包装”和“内包装”,即大学生的衣着仪表和个人简历。毕业生产品的包装,对其择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人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外表的表现,而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在其相应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毕业生在双向选择时应重视其包装,给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定价策略
大学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且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异越来越大,两个极端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相差甚远,因此,大学生求职,定薪期望值一定要谨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专业、大学生人才市场的价格情况、求职单位的性质、效益、求职单位所在地区、求职单位对你应聘岗位的需求程度等,否则要价太高,会给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要价太低,对自己不利。
3.分销策略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把自己推销出去。
(1)人才租赁渠道。人才租赁又叫人才派遣。用人单位向当地人才服务中心提出用人要求,当地人才服务中心在网上发布信息,或在招聘会上物色人才,为用人单位寻找合适人选,然后派遣到用人单位。由当地人才服务中心分别和用人单位、人才签订劳务合同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人才间没有直接的契约关系,人才由当地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向用人单位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大学生在租赁过程中可积累工作经验,若表现出色,租赁结束,招聘单位会招贤纳十。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特别适合采用此渠道销售出去。
(2)中间商渠道。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与用人单位 直接会面,呈上简历,双方自由选择;或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登记,随时去咨询,看是否有满意的单位;或在就业指导中心,登记注册,接受其提供的就业援助;或者动用人际关系网,向老师、朋友、亲戚等熟人打听,请他们帮助介绍、引荐。
(3)自主创业。学习成绩好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可从事个体经营,或与同自己在气质、特长、处事风格等方面具有互补之处的同学合伙创业。将营销理论引入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高校通过教育在全校形成“全员营销”意识,在训练有素的“营销队伍”的带领下将营销理论切实地贯彻实施,这不仅有利于管理原有就业市场,而且有利于及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接轨,更有利于开拓新的就业领域,拓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主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过程。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殖的过程。 在教师教育中,教育的对象——教师,无论是现实的“教师”(在职),还是未来的“教师”(师范院校学生)都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教育活动之中。在教...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提高,课堂教学已由原来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而现代教学模式则要求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技术。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迅速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
传统教学模式愈来愈暴露出与现代教育的不适应性.要推动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构建创新教学模式.而建立创新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是无可争辨的中坚力量.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研究和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推广.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教育、教学理念的定位问题,不少学者对此有很深刻的见解.南国农先生认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是:用新观念新技术办新教...
本文通过对比不同实习模式的利弊和剖析我院教师教育专业实习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认为“集中混合型实习模式”是教师教育专业有效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取长补短,做到专业优势互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取得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也逐渐深人,对教师教育专...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养成教育,能够使学生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变他律为自律。养成教育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铺就学生成才之路的基础工程。 关健词: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
听力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课程之·,听力能力也是学生应用英语语言的重要体现。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特点的分析,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提出一些在今后听力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建议。一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学生特点分析在英语学习乃至人类交往活动中,听是最基本的形式和技能,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是英语应用能力的主要体现。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必须有利于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生物学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建构主...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道德暨道德教育的意义以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以期强化高等教育,使社会更和谐。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谓之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谓之德。“德”字原创意(甲古文)为十四个人一条心,且是双立人,可理解为二十八个人同心。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若能统纳至众心所致之视阑,那么这个人就谓之德高。德高之人是没有做不...
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受观念、师资、设备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存在较多困难。因此,要创新思路,谋求新的发展策略。要通过政策扶持、加大宣传等形式吸引生源,打下发展基础;要抓住质量这一关键环节,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教学模式,以质量求根据市场需要,科学设置专业,创新办学模式,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为中职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
为了解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状况,有针对性的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对参加贵州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探索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iJIl中的问题。一、调查结果(一)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基本情况主要从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两方面进行调查,教师中大专和中专(中师)学历占了绝大多数,...
影响因子:6.714
影响因子:1.977
影响因子:0.28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5.16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