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人文精神最有代表性的栽体,也是大学精神的主要栽体。大学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则是大学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大学图书馆的人文建设需要在人文管理中得以体现和落实。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图书馆
自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以来,“大学精神”开始为人们所广泛关注。所谓“大学精神”,就其普遍意义而言,是指所有大学都应该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这一层面的大学精神包含了人们常说的大学理念。l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时所概括并被后人奉为经典的传统大学理念包括: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和教学与科研统一。…这一大学理念影响深远。中国现代大学之所以有一个很高的起点,是因为蔡元培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借鉴和实施的就是这一大学理念,后来又被西南联大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这一理念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大学在英文里是University,它的本意便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而相互切磋与探究。因此,大学是学习传授知识、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也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群体“生命的精神交往”之所。
关于大学之“大”,在蔡元培看来,就在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学术至上”;梅贻琦强调大学之“大”在有大师;杨福家则提出,大学之“大”在有“大爱”。这些关于“大学精神”的表述,都旨在强调大学所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说,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承担其特定社会职能的物理空间场所,更是一个具备文化个性、精神品格和创新括力的学术殿堂。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更应有精神的追求与超越,因为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在大学,学生除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还要养成品格、培养个性。大学就是要激起人们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育追求真理的精神。爱因斯坦曾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非常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大学要培养的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同时“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的“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是一种邀游书山学海、自由研讨学术的宽松和谐的环境,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家园”,也是“社会的良心”、“民族的灵魂”。
在构成大学的诸要件之中,图书馆是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的。19世纪英国文学家加莱尔甚至说:“一个好的图书馆就是大学。”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作为依附于母体而存在的大学图书馆,其专业性和学术性与大学母体是一致的。大学最宝贵的资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才资源,二是文献资源(在理工医等学科则还包括实验设备)。因此,图书馆和实验室在大学的地位和重要性仅次于人才资源。其之所以重要,则正因为其专业性和学术性。一些知名大学之所以对广大学子更有吸引力,是因为其不仅有名师,而且文献资源和实验设备更专业、更系统、更精良,更有利于学术研究和科学创造。因此最能体现大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氛围的,不仅是以大学课堂为依托,以大学教授为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也是以大学图书馆为代表的文献学术机构所形成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大学对一个人的熏陶、培养和影响,往往最集中地体现在教师和图书馆两个方面。在很多毕业离校多年的优秀校友的心目中,大学最令其难忘的、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某几位教师和常去的图书馆。大学里的大师和图书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也就成为了大学的象征。大学图书馆是大学人文精神最有代表性的载体,也是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
二、大学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图书馆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延续从来就是图书馆关注的焦点。图书馆的发展也几乎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象征,贯穿其中的就是图书馆所固有的人文精神。新时期以来,随着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图书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服务方式大为改变,但同时也带来了图书馆倚重科学技术的倾向。学术界多是对其技术层面进行研究,而缺少关于网络时代的人文精神研究。在图书馆内部也存在着淡化人文教育的倾向。在图书馆管理中,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轻视人文精神的偏颇。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职业首先是人文职业。因此,在网络时代,如果不强化和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加强馆员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高,将会日益淡化和疏远馆员与读者的关系,从而背离图书馆的宗旨。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好和谐的环境,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大学图书馆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就是它的主人,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就是它选择书刊的标准。大学开办新专业、实施新的科研战略,大学图书馆就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增加和补充新的藏书门类;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要持续发展,大学图书馆就必须提供更多更优化的文献信息来源作为支撑。大学图书馆不必像公共图书馆那样全面,但它应该配合大学的专业设置和科研需要。使馆藏和服务更系统、更专业,并以此作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依据和动力。
“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是大学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早在20世纪初,列宁在研究和肯定美国、瑞士等西方国家图书馆工作的经验之后,对俄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了一系列论述。列宁指出,图书馆要“方便读者”,“吸引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一切要求”,“帮助人民利用我们现有的每一本书”。列宁关于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论述,其核心就是“一切为了读者”,从读者的利益出发,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现代信息环境对图书馆提出的“以用户为中心,即以用户而不是技术为龙头,以服务而不是资源为导向”的要求,正是大学图书馆人文精神所提倡和追求的。因此,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理念,强化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是弘扬大学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第一步。只有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理念,才会有对读者的充分尊重和全程耐心的服务,并进而营造图书馆充满人性化的人文氛围,使图书馆成为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殿堂和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
三、大学图书馆的人文管理
大学图书馆的人文建设需要在人文管理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在大学图书馆人文化实践过程中,既包含对图书馆馆员自身的人文化管理,也包括对读者的人文化服务。
1.提升图书馆馆员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图书馆就是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服务的。大学图书馆要寓育人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建设大学图书馆人文精神,首先是提升大学图书馆馆员自身的人文素养。要通过提高全体馆员的综合素质来开发人力资源,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人员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这就需要图书馆领导适应新的形势,转变管理理念。要从传统的以管理为中心的模式中摆脱出来,转到以服务为主的模式上来;从对直接有形的物的管理转到对间接无形的人的管理上来。同时,了解图书馆馆员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促使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并为他们提供更方便的学习场所和更适用的知识。同时,对全体馆员实施人文化管理,设计各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
中提高。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做到学有计划,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成效。既要设计一批适合本馆实际的富有特色的课目,又要创设一些有新意、有实效的活动内容,做到寓教于乐,注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2.创造图书馆的人文品位
图书馆的人文品位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程度的外在体现。
其一,营造一个庄严、幽静、高雅的环境。大学图书馆从外观设计到内部装饰都应注重风格、个性与人文品位。要力图为师生营造一个既庄严肃穆又宁静平和,同时充满了高雅情调和人文氛围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所激发的就是人们的求知欲,给人们所带来的惟一乐趣就是读书的乐趣。在这里,可以让人摆脱世俗的束缚,使人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室内的整体设计,甚至楼梯、过道里的墙面装饰。如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香港科技大学,其图书馆就很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在其办公室的走道上悬挂着一幅幅古朴的中国传统水墨画,那是在建馆的时候专门从台湾买来的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仿制品。参观了该馆的一位学者说:“这些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绘画,给读者带来的不只是艺术欣赏,还是一种人文情操的陶冶,无形中滋养了读者热爱自然,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追求,这是文化艺术的内在作用;它的外在效果是,使充满机械设备的馆舍增添了生动的文化气息。”
其二,以丰富而有特色的馆藏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创造一种人文感,并以此给读者一种民族自豪感。一个好的图书馆,可以通过它所收藏的图书给人一种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服务中让人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的人文关怀感。一座大学图书馆一定要有自己的经典藏书体系。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履行其民族认同感和人文历史感方面的教育职能,也有必要提高收藏经典的人文品位。
其三,以开放的眼光创造一种视通古今、博涉中外的国际视野与现代品位。大学图书馆是一座设施先进、资源丰富、囊括大典、海纳百家的学术圣殿,不仅要收藏本民族的文化精华,还应该提供给读者更广博的世界优质资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读者的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使读者在图书馆可以放眼世界、通晓古今,充分显示大学图书馆的魅力。
3.强化图书馆人文化服务
大学图书馆可以为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学习和开展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熏陶,并为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供自由的空间。通过图书馆,学生可以拓宽人文视野、增强融会贯通的能力。大学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开办展览,组织读书会、知识竞赛、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等人文活动,发挥自身在大学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同时,大学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中,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从而走向自尊和自信,并逐步树立进取向上的信念,成为富有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的有用之才。图书馆馆员要以平等、谦虚的态度,诚恳、热情的服务对待学生,认真听取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以及批评意见,并帮助他们建立起高尚的人格品质,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人才。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诊断学基础》实验课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学习的基础。就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实用型人才培养,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做一探讨并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体会。 论文关键词: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教学质量 《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
通过对飞行学生航空体育素质的强化训练、测试、比较,论证了航空体育素质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对飞行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提高飞行训练质量,减小停飞率,降低飞行训练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目的与对象 航空体育素质亦称飞行员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即在高空密封作业环境条件下抗颠簸、抗失能、抗缺氧、抗疲劳和在复杂多变的飞行环境条件下正确作出判断和处置的能力。也是飞行学生进行正常飞行训练,完成...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要能正确认识,井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控制。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广义的教学环境,除了物理环境之外还包括心理环境、它是通过人与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通常教学中物理环境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教学效果的提高往往更多地和心理环境的营造联系在了一起。而在心理环境的营造中,教...
发行量很小,刊物价值难以实现;学术质量差,学术影响力小;社会评价低,社会地位不高,是高校综合性学报的现实状况,也是其陷入传播困境的明证。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定位,学术拼盘式的内容定位以及一校一刊甚至一校多刊的办刊模式,则是高校综合性学报传者本位的具体表现,是其信息传播之最大障碍,也是其陷入上述困境的传播学根源。 论文关键词:高校综合性学报;传者本位;传播困境;期刊研究 2006年5月在苏州...
目的分析当前我校本科地方统招生的就业市场需求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第三军医大学组织的就业双选会上110家医疗单位和相关机构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栗医药卫生人才的市场需求已经多元化,对学历的要求与从事的具体行业有关,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工作姿态和技能。结论尽管本校军事化管理的培养氛围被用人单位所青睐,但是学校还...
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到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学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要想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还应掌握表情、语言、情绪、距离等几种心理效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尽职尽责的教,学生尽心尽力的学,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和谐统一,不仅能使教师有一种成就感,而且能使之身心愉悦;反之,却会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两堂课也许很容...
本文通过针对旅游职业素质要求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及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形成,旅游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素养显得越发重要,它关系到旅游专业学生的出路和前途。当前在校的旅游专业学生将是几年后旅游服务行业的主力军,而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随着社会的...
建构主义从多维视角对传统教学进行了反思,引发了对传统师生观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双向互动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灵魂,合作探究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师生关系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该理论从多维视角对传统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与此同时,建构主...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困扰着国家、社会、教育者、家长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个突出难题,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去分析这一问题,利用经济学中的不对称信息理论剖析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期待能为改善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 众所周知.市场按其交易对象主要分为产...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笔者首先分析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根据多年经验提出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机制的有效措施。供相关人员借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应运而生,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机制也逐步演变发展。1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现状当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包括代表政府和公众利益的政府质量监管,建设单位及其代表建设单...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98
影响因子:5.895
影响因子:3.63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60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