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序、存储和应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过程。隐性知识从“前知识”和“潜知识”状态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尤为重要。因此,从建立环境友好型图书馆、建设多向性的知识流系统、深度加工图书信息、策划应用咨询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转化
图书馆作为当代社会的记忆装置与 历史 文明的传承载体,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知识的集散地。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图书馆在引入知识管理理论指导实践方面,正成为业内的研究热点之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序、存储和应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过程。其中,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与应用的研究,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界
1.1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是有形的、可视的,给人以经验直觉的知识存在形态,多指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音等形式存在于书籍、磁盘、光盘或其他形式的数据库中的知识,主要特点是客观性、物质性、可编码性。显性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功能上,就是馆藏资源数字化和 网络 虚拟资源馆藏化。其手段和目的是通过传统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本的全文数字化,使已经形成的知识最大限度地被利用。
1.2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实际上是对“前知识状态”的某种认知,是存在于人的大脑、工作程序或某种情景中的经验直觉的知识形态。因其处于“前知识”状态,故拥有者不易表达,利用者不易获取。它和显性知识的分界表现在非客观化、非物质化和无序化。隐性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拥有者的某种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判断、捕捉,使隐性知识得以表现,使其价值得到确认,并进一步成为可以共享的文化资源。
2图书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构成要素和双向潜藏
2.1隐性知识的构成要素隐性知识作为一种不能用系统的、编码的语言加以客观表现的“前知识”,是已有知识的次生态。从心 理学 角度讲,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与客体长期互相作用的主观感受,是人们对外部事物、环境的潜在性判断、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自身需要的体悟。这种判断、感知和体悟皆属于主体的实践和经验,因而隐性知识包含认知、情感、信仰、经验等要素。根据隐性知识所从属和表现主体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个人隐性知识和集体隐性知识。
2.2图书馆管理中的集体隐性知识主要指图书馆的历史文脉、文化传承。图书馆长期形成的社会声誉、馆风,用户利用图书馆所激发的学风,各类馆内工作者在处理与图书管理、流通相关问题时的共同经验,长期约定俗成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与读者之间进行知识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对图书需求的敏感性及对图书价值的判断力,对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协调力和亲和力………。所有这些都属于图书馆的集体隐性知识。
2.3图书馆管理中的个人隐性知识包括馆员隐性知识和用户隐性知识。馆员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基于馆员的学历和学习兴趣而形成的知识结构,基于馆员的价值观和生活阅历而形成的思维模式,馆员的道德理想和信念而形成的人格特征,馆员的社会交往和性情特点而形成的人际关系,馆员的才学和经验而形成的处理各种问题的实际能力,基于馆员的思维视野和知识水平而形成的接受新知的取向志趣。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在图书馆知识管理问题的讨论中,往往只注意和提及“馆员隐性知识”,而忽视了用户(读者)的隐性知识。它包括用户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理想、专业兴趣、专业水平、思维兴奋点,可能形成的学术或知识建构,以及用户对图书馆的认知水平和利用能力,长期的阅读习惯和目前的阅读需求,对图书馆 文献 的了解和对环境的感受,与图书馆员的交流与协调程度。总之,图书馆管理中的个人隐性知识呈现双向潜藏的态势,它们和集体隐性知识一起,构成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
3隐性知识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价值
与一般管理不同,知识管理在理念上有两大支撑。一是认为管理的过程正是知识创造、知识表达、知识应用和知识传递的过程,二是相信“归根结底,发达国家的 经济 繁荣和最后的存活,越来越依赖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这种理念的实现,与隐性知识的利用关系密切。知识的价值在于创新,而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隐性知识虽然是一种“前知识”状态,但它同样源于实践,包含了认识主体对各种问题出现及对问题演化过程中的许多感悟和直觉,包含着丰富的思考、判断的萌芽。思维的萌芽一旦成长,感悟和直觉一旦被激活和提炼,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机制,在不同的主体间交流和共享,就会显化乃至明晰,产生新知识,引导出解决问题的积极倾向。在知识 经济 社会,只有不断创新知识,才能产生新的 发展 力量,促进社会进步。知识管理正是要对各种“知识资产”进行适应发展需要的创新,其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具有难以预料的极大潜力。就图书馆管理来说,个人隐性知识的用户(读者)部分提供知识需求、知识期待,而馆员部分则提供对应的优质服务,以信息链建立知识链,支持和促进知识创新。集体隐性知识,则可以在支持和促进知识创新中创造人文氛围,使知识型服务更有层次,更为稳定、持久。因此,如果缺少对隐性知识的发掘, 现代 图书馆管理便失去了服务的动能和发展的推力。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中,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将越来越成为从简单 文献 推送提供式的服务向高层次服务转变的途径,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图书馆存在价值的体现和证明。
4隐性知识由“潜在”向“显性”转化
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使其向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是一种“前知识”或“潜知识”。它的潜藏性、模糊性、无序性的特点决定了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促进其由“潜”至“显”。根据一般的知识创新 规律 ,这种转化大体分为3个过程。
4.1隐性知识的共享这是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隐性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共享过程。不流动的信息是不能实现价值的,不交换的直觉感悟将停止在原生状态,所以隐性知识必须被共享并被激活,才能进入知的识殿堂。
4.2隐性知识的外化隐性知识要真正进入知识的殿堂,就必须使其显化,在共享中被激活,将其升华为知识。这个过程是隐性知识反复碰撞后高度分享的过程,结果是由语言和概念加以表达,成为具有创新价值的、可以利用的知识。
4.3显性知识的整合作为组织中个人表达出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成系统的知识。这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编码和有序化的过程,也是零散知识碎片集成化的过程。至此,“前知识”才真正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可以应用的知识。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完成后,一种认知上的感悟和直觉又渐渐在人们大脑中产生。它意味着新一轮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又将开始,然而它不是原有认识的重复,而是新一层次思维活动的展开。正是这种循环往复的思维活动不断产生新知识,使人类知识宝库更加丰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适应客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共生的能力更强。
5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转化的路径
当今信息技术对传统阅读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书面阅读受到的挑战使图书馆的传统地位也颇受怀疑。然而,正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伊斯梅尔·塞拉吉丁说:“我们不认为IT技术会令图书馆或者书消亡,图书馆将继续存在,而且会成为人类积淀文化传统的掌管者、协调人。”从一定意义上说,“掌管”和“协调”不是固守文化,而是要开发知识资源,盘活知识资产,这就必然要通过适当的路径做好隐性知识的转化。转化的路径大体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以重建图书管理者与用户(读者)的关系为前提,变被动提供一般性服务为主动提供智能性服务,努力使图书馆建成环境友好型图书馆,使馆员成为知识型、研究型馆员,并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用户(读者)的知识结构、阅读需要、创新指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策略。
二是以增值知识服务为立足点,对图书馆资源进行重新编码,建设一个多向性的知识流系统。在充分理解知识交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能够对图书资源内容做出多维性、多向度揭示的软件,使用户获取知识更方便,激活思维的信息条件更积极。
三是以信息加工为方法,对图书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使图书资源本身的潜在知识变成显性知识。对图书信息深度析取和重组,使之成为符合用户(读者)需要的知识产品,在用户获取分析、推陈出新、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能够连续提供知识产品服务。
四是以支持知识创新为目的,策划具有应用价值的咨询服务,创建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平台,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总体目标的持续知识创新”。因此,图书馆员在其本人的知识产权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可以共享的隐性知识,使用户(读者)有重要知识创新意义的阅读需要,得到高质量的咨询服务。
创新与实践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的灵魂,其关键在于具有工程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生成与教育。构建理论与实践渗透型教学体系,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摸式。教育面向社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必须实现教育与市场整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知识与技能结合,培养与使用配合,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成为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适应社会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健全危机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多边合作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知道,今天的危机已呈现常态化,今天的社会时刻都有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作为危机处理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
市场价格机制的缺陷使得政府的价格干预成为必要,但政府介入价格运行具有层次性和局限性。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我国应重点加强价格形成和价格调控两个层面价格干预制度的修正与完善。 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我国价格体制已历经30年风雨。1998年5月113《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的生效实施,是我国价格法制建设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标志着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价格调控监督体制和价格法律法...
从本质上讲,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而党群治理是一种过程,然而,在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实质中却存在诸多契合和相通之处。根本而言,两个概念的提出都是对现代性和整体主义的一种解构和重构。社会资本对于党群治理的意义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非正式网络可以给未来党群治理增加更多生活政治的成分,二是非正式规范使得未来党群治理可以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动员的模式。一、社会资本理论的缘起与滥觞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资本最初是用以描述与...
软实力影响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未来走向,城市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和长期的过程,也对现代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从城市管理的视角,对城市软实力建设进行思考。 关键词:城市软实力;城市管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对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21世纪又称为城市世纪,作为国家构成主体的城市,它的实力代表着国家的实力,它的崛起能带动国家的崛起。城市实力可以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
根据当前关于知识转化的相关研究,从本体出发,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框架,从而能有效地应用和共享隐性知识。这种框架由获取模块、存储模块、推理模块和传递模块组成,最后会给出一个电脑故障诊断实例来加以阐述该框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利用和创新-IJ。根据知识获取和传递难易,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j...
社会转型协会作用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形式行业组织民间组织企业单位自下而上 协会是以企业单位为主、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自律性行业组织。行业协会是民间组织,国际上称为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是当今社会中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现代经济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由国家、市场经济、公民社会三大版块组成。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力量对比的调整过程,构成了政府职能演变的根本原因。 现今,以公共服务为...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体制的不完善强化了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的竞争意识,但由于激励机制的缺陷和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失范,使地方政府间竟争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随着中央行政权力逐渐向地方政府下放以及分税制的实施,地方政府作为地区的利益主体角色日益凸显。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又会造成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如果政府间竞争行为失范,就会...
中国先后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三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社会主义向发展社会主义转变,再转向和谐社会主义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和谐社会主义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解决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困境的必由之路。 论文关键词:传统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且在不...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立足干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大坐标系中思考我国的对外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而见解独到的国家利益观。他的国家利益观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结合;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在今天,认真研究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最高准则。1989年l0月,在中...
影响因子:1.475
影响因子:2.346
影响因子:0.790
影响因子:0.760
影响因子:0.93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770
影响因子: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