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实力影响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未来走向,城市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和长期的过程,也对 现代 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从城市管理的视角,对城市软实力建设进行思考。
关键词:城市软实力;城市管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对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21世纪又称为城市世纪,作为国家构成主体的城市,它的实力代表着国家的实力,它的崛起能带动国家的崛起。城市实力可以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指的是一个城市在 经济 、军事、科技、资源、人口等物质性力量。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主要包括文化资源、 政治 制度、管理体制、道德传统、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可以说城市硬实力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和载体,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限延伸。从城市 发展 阶段上来看,在城市发展的初期,软实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不突出。城市刚刚诞生之初, 自然 资源的开采、基础设施的修建与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等是城市最迫切需要进行的活动。这个时间阶段,即使单纯开发各种物质资源, 忽略城市自身软实力力量的充分挖掘, 也可能使城市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和提高。而随着城市成熟期到来时,各种物质资源都已经被开发到极限,城市开始面临发展瓶颈问题。此时,软实力对城市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强化城市软实力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致力于城市软实力的建设,有助于城市尽早走出发展的停滞期,找到新的突破点,进而促使整个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逐步增强,正在向发达国家迈进。在这个大背景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城市也已经迈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城市硬实力稳步提升。但是,城市软实力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城市管理是以城市为主体、各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对城市的公共设施、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展开的管理活动及相互影响的过程。城市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等等。管理本身既是一种软实力资源,又是软实力衍生的作用机制。城市资源在管理的有效经营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此,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与做法,才能有效发挥管理的软实力。
一、转变现行的管制型的治理理念,积极向服务型靠拢
所谓服务型,是指是在公民本位的理念的指导下,以公众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公共机制的建立向广大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而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 企业 管理的 哲学 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1]。新公共管理运动运用在城市管理中,要求城市转变理念,将城市管理看作一种公共服务,看作城市公共物品提供者和被提供者的协调和共赢。要按照建立建设服务的要求,树立以公众满意为价值取向的服务理念。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官员还从“官本位”的角度看待权力,在行政行为上,大多采用行政强制、行政命令、行政制裁等具有单方性和不平等的方式,造成了地方和人民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城管与市民冲突事件频发,已成为当今城管中的突出问题。理清城管执法的边界,建立服务型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必要的管制仍不可缺少,对于那些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的市民,如恶意违法经营的商贩,应当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本市市民构筑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那些因生活所迫而谋求生存的商贩,应当予以尊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他们的生存权与财产权。可根据不同的区域进行分类管理,设定禁止区、限制经营区和开放区,在能够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的同时,也将游商小贩纳入有序的管理范围内。
国外有很多城市在这方面的很好。以国际大都市著称的泰国首都曼谷, 哪里有人就有摊点。从繁华的商业街道, 到偏僻的居民区, 都有流动的商贩。因为泰国认为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 比市容更加重要, 不让这些人摆摊谋生, 有的人就可能为了生计去偷去抢, 影响社会稳定。[2]有“欧洲之都”美誉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也有城管,且看重规范,以维护市区的整洁和 交通 ;但规范的执行,却比较宽松。在布鲁塞尔申请执照比较简单,只要向联邦出示身份证,以及当地相关证明文件即可,批准过程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小商贩们缴纳的税收、管理费很低,比固定商店少得多;在市区街道的“流动商贩”,可以在规定的街道范围内流动;对无照商贩的处罚相当宽容,许多时候只是警告。
二、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增强城市管理软实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以人为本要求城市管理者通过提供高质量、优品质的公共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公共需求,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照顾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排忧解难。因此,在城市管理中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的管理要围绕市民生活舒适为轴心,以市民的幸福感指数的提高为努力的方向,在每个政策、每个环节、每个举措都具体落实这种理念,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出现一批祥和的氛围,城市就极具人气和吸引力。新加坡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理念随处可见,如针对多雨、烈日的气候特点,每幢房子之间、通往公用设施的路径都有绿荫长廊相连,行人可免遭日晒雨淋之苦;最近林厝港组屋因拆建需集体搬迁时,认为居民相处几十年的良好邻里关系应予保持,便将大部分住户集体迁到新居,保留居民的生活习惯环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的种种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成就了这个和谐、文明、富足的 现代 化国家。我们现在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为重要基础,以每个城市的和谐为节点,进而实现整个社会为覆盖面的和谐。
三、公众参与成为当今城市管理的趋势
城市治理的过程,并非是城市单方面行使权力的过程,而是与城市公民共同作用于城市事物的过程。这里的公众不仅包括个体的市民,还包括各类 企业 、协会、社团等等。单靠政管执法部门管理是难以涉及到城市各方面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城市。公民的参与可以反映公民的偏好,城市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才能有效回应公民的需求,同时城市自身也能得到提高与完善。为此,公众作为城市利益的相关者,应当积极行使民主权利,主动参与城市管理。作为公民,一方面要认识到自身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和 法律 所赋予的公共权力,具有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公民要提升自身参与处理城市事务的能力。作为城市,应当尊重并保障公民积极行使民主的权利。尤其应该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使公民了解与城市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与资讯,另外,尽可能的为公民提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城市事务处理的机会和途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节约城市管理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一种互动的效果,公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高、权利得到尊重的同时,城市的管理成本逐步下降、城市各方面也得到完善,进而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四、改变管理目标,以单纯 发展 经济 转向建设宜居性城市
所谓宜居性城市,不同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总的来说,分为三点:一是城市生态环境良好,人与 自然 能够和谐发展;二是城市各项物质条件完善,包括城市基础设施、 交通 、住房以及市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条件良好;三是城市的人文氛围浓厚,城市的道德风尚、文化底蕴以及市民受 教育 程度。
过去,由于我们过去一贯形成的要以发展为导向、盲目追求GDP等经济指标的思想,使得我们在城市经营中在追求速度与规模的时候,却忽视了城市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日益密集,城市居住空间日益紧张,城市污染问题也接连而至。近些年来,城市更新改造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固然一些城市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部分城市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管理思想的指导,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城市以经济利益至上,不顾城市的整体社会效益,大拆大建缺乏规划,不仅造成了人、财、物的损失,而且使得城市的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到了市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因此,宜居性城市应成为众多城市新阶段的建设标准。城市的管理中必须倾向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宜居环境的营造,关注居民的幸福指数。
总之,对城市的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对城市的管理则是要长期进行的。建设好的城市不见得能长期维持下去,只有管理好的城市才能得以长久的存在。城市管理能够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行,促进经济、社会以及城市软实力的全面发展。
自从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列宁曾经提出了和平共处思想,然而在后来苏联的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时要超越意识形态。这是一个新创造,为发展两制国家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形态对抗是发展两制国家关系的重大障碍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苏俄社会主义政权进行了军事干涉和经济封...
农村黑恶势力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其存在和滋长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国家对农村控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及某些领域基层制度的缺失、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处境及其内遏制系统的不完善、基层干部贪污腐败等。肃清农村黑恶势力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和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加大打黑除恶力度,推进农村平安建设。近些年来,黑恶势力在一些农村的存在与滋长严重妨碍了整个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有限的耕地与日益膨胀的人口之间的突出矛盾,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长效机制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新农村建设重点需要解...
年鉴学派作为20世纪著名史学流派,把史学研究的新观念引入历史研究领域,构成了年鉴学派史学范式的本质特征—总体史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年鉴学派在历史研究中所倡导的问题史学和由古至今、由今知古的治史方法,可以为党史研究提供更广泛和更科学的依据,促进党史研究在角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拓展与提高。 年鉴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界最著名史学流派之一,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
中国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国家关系伦理思想。其中,以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国家关系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坚持“为政以德”,为国家关系和谐奠定坚实基础;以“协和万邦”为促进国家关系和谐的总体原则;视“和而不同”为实现国家关系和谐的本质要求;树立“禁暴除害”的用兵理念以保障国家关系和谐。这些思想...
本文通过知识需求与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的关系,提出解决知识贫困问题是当前社会工作当务之急,阐述了如何利用图书馆更好地对知识贫困者服务,从而消除巨大的知识贫富差距。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贫困;社会工作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政治基础。进入新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共同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也必将引领中阿和谐关系走向更美好明天。 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时提...
大学有追求自由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于大学的干预越来越多。大学在寻求自由与政府干预之间的矛质越来越突出。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表现为大学本身性质的矛质性。主要表现在大学权利的矛质性、大学属性的矛质性、大学追求价值的矛盾性、大学评价标准的矛盾性四个方面。 19世纪不断加速的工业革命给大学所发现的知识以越来越现实的影响。学术知识“发展了工业生产上的奇迹”。大学应该为国家服...
从21世纪国际战略构想、法国未来国际地位、长期能源利益和民族心理特征四个方面探讨由伊拉克危机引发的美国与法国双边关系转型的根源,有助于正确理解未来两国关系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方向。 [论文关键词]美国;法国;国家关系;观念利益;转型;根源 一、两国国家关系驶入转型轨道 围绕伊拉克战争的国际事态演进,美国和法国的国家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战争结束后,两国领导人多次表示,谋求建立一种...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其身心健康,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利用各种儿歌、故事、游戏、日常生活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地、反复学习洗手的正确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1问题的提出 夏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为了防止幼儿“病从口入&rd...
影响因子:0.374
影响因子:1.057
影响因子:2.4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6.343
影响因子:0.870
影响因子:1.770
影响因子: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