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现行法人分类模式已不符合社会经济现状,并含有不合时宜的理论缺陷。本文基于对现行法人分类的批判,重构我国法人的分类的模式,在理论上梳理法人分类的标准。重点构建我国的财团法人,对新型组织进行归类,形成符合我国现行组织模式的法人分类。
除作为”自然人”的人外,法律还认可所谓”法人”有权利能力,即他们也能成为权利的所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人既可以是其成员的变更与其存在没有关系的人的联合体,也可以是为着一定目的并具有为此目的而等集的财产而组建起来的组织体。这种组织同其他任何组织一样,有明确的期限,并通过建立各种机关,在法律交住中作为独立的单位而出现,特别是能独立地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
一、我国法人分类的现状
我国法人从整体上讲,根据其从事的业务活动划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一类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法人。一类是非企业法人是从事非经济活动,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这个分类是我国《民法通则》的划分类型。2006年国家公布的组织机构的划分类型增加了第五种:其他组织机构。把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宗教活动场所、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委会概括在里面了。
二、我国法人分类的缺陷
对这种四分法的理论基础,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但其划分的缺陷是明显的。其主要表现为:(1)没有明确公、私法人的分类。(2)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突出不同所有制企业法人的特殊性,己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生活。(3)事业单位法人包含的类型过于宽泛,这些法人没有按其特征抽象出同一类别的因素和基础。(4)没有确认财团法人,不能包容我国现有的法人类型,如基金会、寺庙、捐赠财产构成的各类组织等。
三、法人分类的重构
(一)对法人分类进行比较研究应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分类的标准,亦即根据什么进行分类,这是个参考系问题。采用的分类标准反映了分类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控制方向。其次是基于这种设想的标准而得到的分类项,二者之问的区别是什么。最后就是这种分类的意义。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分类,这种分类有无不合理之处?
1.公法人和私法人。这是大陆法系国家较重要的一粪分类,其他类型的法人分类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分类,这种分类的标准,学者中有不同的主张,主要有:(1)以法人的设立者为标准。(2)以设立法人的目的为标准。(3)以法人与国家问的法律关系为标准。(4)以法人是否行使或分担国家权力为标准。(5)以一般社会观念为标准。(6)以设立法人的规则为标准。除(5)外,其余几种划分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只不过其论述的角度或目的不同。
2、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自《德国民法典》正式区分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之后,此种法人分类方法很快被大多数国家立法所借鉴和吸收,进而成为大陆法系关于法人的最重要的区分类别。社团法人是人的集合体,其存在的基础是参加社团的人(社员、会员或股东)。社团法人多以营利为目的,但也可从事公益事业。社团法人主要有公司、银行、合作社、工会、商会及其他社会团体。财团法人是财产的集合体,其存在的基础是为一定目的而集合起来的财产。财团法人没有组织成员,只有来源于捐献的财产。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这种划分是对私法人的再划分,划分的标准乃是法人的成立基础。
3.营利法人与公益法人。按法人成立活动的目的作为标准,可将私法人划分为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营利法人以取得经济利益并分配给其成员为目的的法人,如公司。而公益法人是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而成立的法人。如学校、医院等。昕谓社会公共利益,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并且一般是指非经济的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公益法人不进行任何营利性的经济活动,相反,营利活动有时也是某些公益法人的重要内容,但与营利法人不同的是,这种营利不是该法人的最终目的,所获盈利亦非分配给其成员,而是完成其目的的一种手段或必要途径。除这两种法人以外,实际生活中尚有既非为了公益,又非为了成员的经济利益而设立和存在的社团法人。如社交俱乐部。
(二)以公、私法人二元论为基础,以社团法人、财团法人两分法为主体的法人分类体系。社团和财团作为民法的基本概念,虽是德国法学家们抽象思维的产物,但却是社会经济实践的产物,完全是社会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所以各大陆法系国家尽管在法人分类的具体规定上有些差异,然而都无法摆脱社团和财团的基本分类标准。我国未来的民法典首先应将法人划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在严格限制公法人进入私法领域的范围的基础上,将私法人划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同时对社团法人辅之以营利、公益和中间法人的立法模式。
(三)大陆法系的这种分类的构想与《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分类相比,大致有以下优点和意义:(1)利于明晰公、私法人的划分。(2)以成立基础要素的不同将私法人划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又将社团法人划分为营利法人、公益法人和中间法人。(3)社团法人的确认,以适应不同利益集团对法人类型具体人格化的需要,有利于形成一个开放型的法人体系。(4)财团法人的确认,是尊重个人权利和人本意识的体观。(5)上述法人分类和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这在我国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四.大陆法系国家法人分类存在的弊端和挑战。
(一)关于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划分。这种划分也受到当代民法理论的挑战,因为出现了”一人公司”,并被若干国家的公司法所承认,而社团法人一般认为须有二人以上组成。关于一人公司的社团性质,学界有潜在社团说、股份社团说、营利财团说等。
(二)关于公益法人与营利法人的划分。这种划分存在着中间法人引起的概念上的模糊。按照公益法人的行政实务,公益性概念正向非营利性概:岔靠拢。因此学者认为,对民法上的公益性概念应作修正,不直限于社会全体的利益和不特定多数者的利益,也应包括特定多数者的利益,仅需以该利益对社会一般人开放,即受益对象不固定为要件。不过,又发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应当以什么样的制约条件,使该特定多数者的利益与社会全体的利益相协调或者使之不损害社会全体的利益呢?
(三)我国新型出现的其它社会组织,如民办非企业单位。有法人型和非法人型,非法人型含个体和合伙,这是其它国家昕不曾有过的组织形式,昕以对其归类必然会遇到理论和现实不能仂、调完全的矛盾。
(四)对于以上法人的基本分类,是否能包容所有特殊类型的法人?争议较大的除了一人公司还有合作社法人。关于合作社法人地位的取得,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现代的台作社已目益体现出雇工经营和向营利转化的倾向,但在合作社的各项本质特征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还是以采用单行立法的方式对其进行规制为妥。
卢梭作为自然法学派的扛鼎大家,没有人能够否定他的成就,但也源于他的理论,卢梭可谓是自然法学派中最具争议的人物。赞美者称其为专制主义敲响了最后的丧钟,批判者说他是法西斯的始作俑者。本文作为一篇期末论文,受字数和笔者水平的限制(最主要)只能怀着惴惴的心情从卢梭的传世名著《社会契约论》浅谈一下卢梭的思想如何从自由嬗变到专制。“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老人家庭急剧增多。家庭虽然在中国养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空巢”老人的出现与传统的养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社会照料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了老年照顾资源的断层,而新的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实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有诸多的优势,现阶段要充分重...
传统国家主权理论一直是国际社会中国家关系得以正常交往的基石。文章通过对新的历史务件下促使国家主权理论发生变化的因素的分析,说明了传统国家主权发生衍生现象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新形势对传统固家主权理论进行自主、灵活的调整是一国国家利益的内在要求;当务之急是如何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国家主权进行有效的堆护。自1648年签订以来,国家主权原则一直是国际社会中国家问关系得以正常交往的基石。国家主权对内的最高权威性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初的“礼”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性质,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规范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礼”的外在强制逐渐减弱而内在规范却日益增强和完善。提倡礼治的儒家通过以仁释礼,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使人们依据礼义文化机制回归生命的意义世界,从而确立一种精神信仰。在这种伦理规范与心理欲...
本文通过审视和反思我国实行的同行评议机制,对其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改进方法,以提高同行评议机制的有效性。 同行评议的英文表述为Pee:Review。“Peer”指同资格、同能力的人,“Review”意即鉴定性地或审慎地审阅或检查。同行评议制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科研评价机制,被广泛运用于成果评价、职称评审、项目资助、论文发表、...
自信是人类优秀的品质之一,它能充分挖掘你的潜能,创造奇迹,促使你走向成功。文章阐述了自信在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西方有言:“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正在于他是否具有优秀的品质,品质是一种复杂的组合,但优秀品质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自信、勇气、热诚,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优秀品质之——自信。 自信&mdash...
20世纪8O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带来了剧烈的变革,导致中国部分农民精神信仰嬗变,很多人在迷茫中选择了皈依宗教,并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利益群体。同时,迅速兴起的农民信教热潮也夹杂着封建迷信复苏、邪教组织混迹其等不和谐因素。因此,党和政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依据,尽快从道德定位、组织发展和社会功能等层面制定正确的目标体系,引导农民宗教信仰重建,以实现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党的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基本走向市场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市场化下各种因素的影响,转变就业心态,正确认识市场化、端正就业意识,多样化就业、就业重心下移,积极谋业、甚至多次就业,努力实现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一、大众化教育下的就业现状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英才教育、大...
河北省H村存在着男女两个不同的就业市场,这种就业市场是社会性别机制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造成的,它既与宏观的就业制度和政策有关,又与家庭男权话语及将两者内化的妇女自我意识有关,是社会性别建构的结果。 论文关键词:性别;女性;就业市场 周颜玲指出,学界对性别关系的研究已经从强调个人的“地位”和“角色”的社会性别观转变到强调结构、制度的层面,学者们从劳动...
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对外交往政策的出发点。中美两国各有其国家利益。利益有强度之分,其中的生死攸关利益往往只有几项。中美交往的几个重要方面均体现了两国的生死攸关利益。比较表明,在安全、经贸和台湾问题三个领域,两国的生死攸关利益一般不具有冲突。进而观之,两国关系的基本面是积极的。 自民族国家形成之日起,国家间交往的根本依据和凭藉就是国家利益,即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
影响因子:3.221
影响因子:1.410
影响因子:0.440
影响因子:2.476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06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