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健全危机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多边合作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知道,今天的危机已呈现常态化,今天的社会时刻都有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作为危机处理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危机不仅仅在资本主义社会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屡见不鲜,难以避免。”
2.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公共危机管理是各级、各级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就社会现实情况看,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已不再是偶尔为之的任务,而是的一项重要的常态职能。这就要建立常设性的专门危机管理部门,统一指挥重大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工作。然而,我国有些地方的危机管理系统却缺乏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当公共危机出现后,主要依赖或省级、有关部门设立的临时机构来进行危机管理。这些临时机构,一方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预警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必然影响危机处理的效果。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地方各级内部,成立一个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公共危机事件。
3.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
根据危机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危机大致要经过危机的爆发、持续、消失三个阶段。完整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防范预警、危机持续中的应对处理和危机结束时的善后总结三个过程。为此我国加强危机管理就必须在危机预防、预警、处理及善后等各个环节上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机制,着力构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危机预防预警机制。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说,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理更重要。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加强危机管理,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就是要加强危机预防,以减少和避免危机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一是,各级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自我诊断,对发生在辖区内的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查找自身工作的薄弱环节,从源头上扼制危机的发生和扩大;二是,建立一个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对事态的发展和应对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建立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一旦爆发危机,从角度来讲必须运用所有的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快速、有效遏制危机的发展和升级,迅速解决危机,以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其一,实行强制性干预,保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要对付危机,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在危机状态下,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快速处置危机的需要,有必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多方面非常态管理措施,使各级在危机状态下能依法行政,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化解危机;其二,建立危机管理的监控系统,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其三,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危机产生后,对社会和公众心理影响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危机产生根源的不确定或不明确,从而引起恐慌。探寻危机根源一方面可以暂时安抚公众心理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其四,确保信息公开。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应该及时、公开、真实地披露,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信心。
4.建立多边合作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里,危机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威胁的是全社会的利益。虽然因其责任和能力,应成为危机应对的主导力量,但认为应对危机只是的事情是不明智的。也不是万能的,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协作,单靠要管理好公共危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面对公共危机必须建立一个多边的合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一要积极发展社会基层自治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在危机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危机时刻,第一时间的救援是灾区群众的自救互救,而且救治措施也要通过基层组织得以落实。就我国目前而言,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在城市要加强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建设,在农村要加强村民委员会的建设;二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非组织。非组织,作为公民社会和公共管理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很多方面与部门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大有可为。当前,尽快建立非组织发展的制度机制,大力鼓励非组织的发展;三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我国近几年在现实的触动下才开始对危机管理有所引入,自身的研究十分匮乏和薄弱,这就需要各级部门,加强和广大高校、研究部门、咨询公司的合作,推动有关危机管理的研究。
遵循学科的本源是知识,学科团队是“知识人”的逻辑,论述了大学学科团队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综合越来越突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大学学科团队知识进行高效管理,提高学科的集成创新能力,既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科团队建设的根本目的。1学科的知...
本文首先分析社保制衡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危害,然后分析了社保制衡机制弱化的原因。并且通过分析小偷与守卫模型获得启示,进一步在不完美公共信息博弈的无名氏定理的基础上,提出怎样改进制衡机制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制衡机制;不完美公共信息;无名氏定理。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已经迈过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大关而进入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
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急剧变动及当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导致了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积极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认真研究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挑战的措施,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全球化 ...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成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道的内容、形式、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主导,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儒家孝道必将焕发生机,为今所用。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
推进社会现代化必须关注人的现代化。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农民工的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流动的经历使得农民工初步接触了现代性,然而城市社会的排斥、职业选择困难以及受教育程度低、较少接触大众传媒等因素则制约了农民工进一步现代化。产生这些障碍的根源在于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传统观念及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以及教育公平的缺失。此外本文还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
铁路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的路线及处于不同阶层的路网,都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分别具有的功能和目标只有彼此联系,才能实现铁路网整体的共同目标。区域铁路网规划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根据区域资源分布情况和产业布局特点,以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区域运输需求的分析预测,在统筹考虑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以及与相关行业街接的基础上,进行铁路网空...
北非国家利比亚,濒临地中海,占地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人口550万。现任领导人卡扎菲1969年发动政变上台,1977年更改国名,1986年正式定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30多年来,利比亚在国际舞台上卓然不群,时常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来,引起世界的关注。利比亚作为北非的一个人口小国,为什么胆敢在国际社会特立独行?究其原因,一是资源丰富,经济上比较有实力,与...
中俄两国的国家关系正在走向成熟。“相互包容关系”的提出是基于对两个民族、两种文明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具有跨文明建设意义的创新思想,是对中俄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关系发展方向的总的概括,体现了中俄两国政治家和主流学者在新世纪发展中俄各方面关系的一种设计模式。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两国的“相互包容关系”主要体现在反映两国政治关系的公法关系和反映两国经...
随着城市房地产事业的发展,不动产房屋的流通越来越快捷和普遍,在地产转移的过程中,不免会有地产是否受制于某个先前约定的问题出现。但是在我国的财产权益立法中,尚未勘定的《物权法(草案)》也只是在地役权方面作出了推动,对于个人之间完全凭喜好和兴趣在不动产之间签订协议的效力流转问题还未有顾及。本着法学理念应先进于时代的信念,我国立法应借鉴美国财产法中已趋成熟的“约定随土地转移制度”...
农村黑恶势力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其存在和滋长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国家对农村控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及某些领域基层制度的缺失、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处境及其内遏制系统的不完善、基层干部贪污腐败等。肃清农村黑恶势力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和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加大打黑除恶力度,推进农村平安建设。近些年来,黑恶势力在一些农村的存在与滋长严重妨碍了整个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影响因子:0.510
影响因子:0.130
影响因子:3.698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940
影响因子:7.832
影响因子:2.510
影响因子: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