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地方事权、财权体制的不完善强化了地方作为利益主体的竞争意识,但由于激励机制的缺陷和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地方间竞争行为的失范,使地方间竟争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随着行政权力逐渐向地方下放以及分税制的实施,地方作为地区的利益主体角色日益凸显。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又会造成地方间的竞争。如果间竞争行为失范,就会阻碍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并使的宏观调控受到影响。本文拟从制度的角度对当前我国地方竞争失范的原因做一分析。
一、与地方行政性分权的制度缺陷
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间关系的类型分为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三种。根据这种划分,我国应属于行政性分权模式。其分权路径是,把对国有经济的大部分控制权逐步让与地方控制,并通过财政分权让地方获得地方经济发展的部分收益权,以充分发挥地方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同时也造就了地方追求辖区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即分权是地方间竞争形成的主要前提,但由于其本身的不完善、不科学等,逐渐促成了我国地方竞争行为的失范:
一是与地方事权范围模糊。事实上,放权以后,并未能对与地方各自的权限和利益格局作出明确的界定,造成了与地方权力调整的随意性。地方热心于地区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等,为了实现本地利益的最大化而对的政策“为我所用”。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本地的经济利益,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本地企业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其理由就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的地方为了保护本地利益而封锁信息、技术和资源,禁止劳动力和人才流动,到处封关设卡。
二是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对称造成了地方的财税困境。1994年实行、地方分税制后,全部消费税、75%的增值税、大部分企业所得税等征收面大、税率高、易征收的税种基本上收归。与此相对应的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下降。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使得地方支付没有充足的财力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一些地方应该做的事、想做的事却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做。“这意味着,地方要干的事情比以前多了,而财政资金却没有相应增加或到位,地方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财政资源‘瓶颈’或‘缺口’。”于是,一些地方千方百计争投资、上项目,通过GDP增长来扩大财源,并有意识地将扩大财源的目标指向地方享有的税种,这显然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相悖的。
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和评价的制度缺陷
如前所述,我国的地方分权模式是形成地方间竞争行为失范的一个原因。但是为什么地方在竞争中会无视亏损和资源浪费而支持恶性竞争呢?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和地方评价制度存在缺陷和偏差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和地方评价制度是地方决策的牵引力和驱动力。
按照公共管理理论,集体行为归根结底由个人行为决定,集体行为动机也由个人行为动机决定。以此推论,地方行为动机最终也是由其中的个人(官员)动机决定口l。因此,地方间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地方官员之间的竞争。而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仅会导致地方的行为选择,而且会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与绩效评估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地方的施政行为。这是因为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地方官员更多的是由上级任命为主,而不是由当地居民“用手投票”来决定的。而我国目前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和评价主要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统计数字,尤其是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工农业产值等。这就意味着上级对下级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主要还是经济绩效标准。地方官员必须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经济发展指标,才能获得的政治认可和信任,增加晋升的机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同一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员(无论是省、市、县还是乡镇一级),都处于一种政治晋升博弈中。
这是一种横向相对业绩比较的激励形式,地方官员能否在政治晋升中胜出,取决于他的政绩排名,而与他的整体表现相关不大。而这种模式必然加剧地方官员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导致地方官员把政治纬度的竞争转到了经济纬度的竞争,把政治晋升博弈嵌人经济竞争中。导致地方为了保持经济绩效的相对优势,宁愿保持与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也不愿承担政治晋升博弈中的相对位次下降的风险。这一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实际上是地方官员在现有考核机制和风险规避偏好下政治人的理性反应。尽管这是每个地方官员的个体理性行为,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竞争中的失范行为,导致了地方间的合作困境。
三、地方间竞争约束机制的缺陷
地方问竞争是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主要取决于地方行为是否受到有效的约束。在我国,地方间竞争的约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宪法和法律的约束。无论是还是地方,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竞争,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二是上级的监督和约束。我国实行“全党服从”、“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因而级次高的地方对次级地方的行为具有约束力和监控力。
从宪法和法律约束来看,我国目前涉及地方间竞争政策法规主要是《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2001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也就是说,针对地方间恶性竞争的法律规范还存在着权威性不足、针对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等缺陷。
从上级的约束来看,上级的约束相对来说多表现为宏观政策导向,而真正能有效地实施对地方问竞争约束和激励的,应该是地方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体验和感受者,即地方所辖地区的居民、企业以及各种民间组织等。但这一约束目前看来力量较为薄弱:其一,如果辖区居民和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参与地方事务的决策以及对地方官员进行评价的话,地方在竞争中的行为选择就会更加合理。但目前公民的话语权还未提到应有的高度,且缺乏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来自辖区居民的约束仍然是一种软约束。其二,在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辖区居民可以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实现对地方的激励与约束,关键问题是在地方间竞争中,社会力量的作用仍未能充分实现。再加上我国辖区居民受制于户籍制度,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因而以“用脚投票”的方式约束地方行为,其作用也是比较有限的。所以,要确保地方间竞争的合理、有序,就必须完善约束机制,并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实行充分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本文通过知识需求与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的关系,提出解决知识贫困问题是当前社会工作当务之急,阐述了如何利用图书馆更好地对知识贫困者服务,从而消除巨大的知识贫富差距。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贫困;社会工作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
“社会”是一个有机组织,它是建立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之上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互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从而创造出种种“社会生活”。而文化又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定格,是维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社会文化是社会生活...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有限的耕地与日益膨胀的人口之间的突出矛盾,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长效机制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新农村建设重点需要解...
文章以个案形式探讨了集体化时代中村庄与国家关系的生成问题。在国家的村庄化过程中,农民对国家的理解和表达主要是从原有的生存情境出发,并试图将其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度,以期与国家话语保持一致;而在村庄国家化的追求中,也并非全是国家合法性的在场,也存在一些体现农民自身规则的情景。 论文关键词:事件;村庄与国家;集体化 一、问题提出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事件作为村庄与国家关系生成的重要中介,是我们理解...
在互联网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融入网络,使得新闻的发布和传播进入一个全民的时代。话语权、发布权已经由传统媒体垄断演变为大众的广泛参与。在这一转变中,人们对新闻的关注从官方也转移到了民间,这使得传统的纸媒体收到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但是纸媒体依然拥有自身很多的优点。 媒体(Media)就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介。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
本文介绍了物流管理的内涵以及高校图书馆物流活动包含的内容,分析了物流管理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可行性,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图书馆各个部门高效地运转起来,充分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 关键词:物流管理;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作为高校一种重要的信息保障和服务平台,面对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与行为模式的变化,需要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大力挖掘自身的潜力与信息服务能力,以便充分地发...
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文章浅析了剪纸艺术与民俗文化之问的联系。 关键词:剪纸:艺术;民俗文化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铭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 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
对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有不少人抱着对民主的美好憧憬,以及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迫切愿望,提出了尽快、尽量多地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的主张(如尽快推行省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对此,我们应谨慎分析,吸取德国《魏玛完法》之教训,重新认识、定位直接民主。 1919年2月魏玛共和国成立,同年七月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魏玛宪法》,这一当时看来是最具民主色彩的宪法,为什么没有使魏...
社会化进程是人类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重要一步,也是体现人类社会属性的关键所在。在当代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处于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特别是“80”后的女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婚恋观念、传统道德、职业选择、心理行为等方面越来越表现出具有这代人个性特色的行为特点,这些也成为在当代大学生管理和引导工作中必须引起注意和亟待探讨、研究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个性化,促使以&l...
邓小平认为,国家利益是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多方面的有机统一体。邓小平善于从全球的高度来分析战略态势,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全人类的发展中来界定中国的国家利益,确保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整体的进步、发展保持一致性。他强调,依据时代主题来确定中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主张在国际交往中要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确定中国对...
影响因子:6.819
影响因子:2.690
影响因子:6.391
影响因子:3.201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2.44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