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地方事权、财权体制的不完善强化了地方作为利益主体的竞争意识,但由于激励机制的缺陷和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地方间竞争行为的失范,使地方间竟争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随着行政权力逐渐向地方下放以及分税制的实施,地方作为地区的利益主体角色日益凸显。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又会造成地方间的竞争。如果间竞争行为失范,就会阻碍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并使的宏观调控受到影响。本文拟从制度的角度对当前我国地方竞争失范的原因做一分析。
一、与地方行政性分权的制度缺陷
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间关系的类型分为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三种。根据这种划分,我国应属于行政性分权模式。其分权路径是,把对国有经济的大部分控制权逐步让与地方控制,并通过财政分权让地方获得地方经济发展的部分收益权,以充分发挥地方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同时也造就了地方追求辖区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即分权是地方间竞争形成的主要前提,但由于其本身的不完善、不科学等,逐渐促成了我国地方竞争行为的失范:
一是与地方事权范围模糊。事实上,放权以后,并未能对与地方各自的权限和利益格局作出明确的界定,造成了与地方权力调整的随意性。地方热心于地区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等,为了实现本地利益的最大化而对的政策“为我所用”。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本地的经济利益,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本地企业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其理由就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的地方为了保护本地利益而封锁信息、技术和资源,禁止劳动力和人才流动,到处封关设卡。
二是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对称造成了地方的财税困境。1994年实行、地方分税制后,全部消费税、75%的增值税、大部分企业所得税等征收面大、税率高、易征收的税种基本上收归。与此相对应的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下降。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使得地方支付没有充足的财力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一些地方应该做的事、想做的事却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做。“这意味着,地方要干的事情比以前多了,而财政资金却没有相应增加或到位,地方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财政资源‘瓶颈’或‘缺口’。”于是,一些地方千方百计争投资、上项目,通过GDP增长来扩大财源,并有意识地将扩大财源的目标指向地方享有的税种,这显然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相悖的。
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和评价的制度缺陷
如前所述,我国的地方分权模式是形成地方间竞争行为失范的一个原因。但是为什么地方在竞争中会无视亏损和资源浪费而支持恶性竞争呢?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和地方评价制度存在缺陷和偏差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和地方评价制度是地方决策的牵引力和驱动力。
按照公共管理理论,集体行为归根结底由个人行为决定,集体行为动机也由个人行为动机决定。以此推论,地方行为动机最终也是由其中的个人(官员)动机决定口l。因此,地方间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地方官员之间的竞争。而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仅会导致地方的行为选择,而且会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与绩效评估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地方的施政行为。这是因为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地方官员更多的是由上级任命为主,而不是由当地居民“用手投票”来决定的。而我国目前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和评价主要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统计数字,尤其是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工农业产值等。这就意味着上级对下级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主要还是经济绩效标准。地方官员必须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经济发展指标,才能获得的政治认可和信任,增加晋升的机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同一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员(无论是省、市、县还是乡镇一级),都处于一种政治晋升博弈中。
这是一种横向相对业绩比较的激励形式,地方官员能否在政治晋升中胜出,取决于他的政绩排名,而与他的整体表现相关不大。而这种模式必然加剧地方官员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导致地方官员把政治纬度的竞争转到了经济纬度的竞争,把政治晋升博弈嵌人经济竞争中。导致地方为了保持经济绩效的相对优势,宁愿保持与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也不愿承担政治晋升博弈中的相对位次下降的风险。这一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实际上是地方官员在现有考核机制和风险规避偏好下政治人的理性反应。尽管这是每个地方官员的个体理性行为,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竞争中的失范行为,导致了地方间的合作困境。
三、地方间竞争约束机制的缺陷
地方问竞争是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主要取决于地方行为是否受到有效的约束。在我国,地方间竞争的约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宪法和法律的约束。无论是还是地方,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竞争,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二是上级的监督和约束。我国实行“全党服从”、“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因而级次高的地方对次级地方的行为具有约束力和监控力。
从宪法和法律约束来看,我国目前涉及地方间竞争政策法规主要是《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2001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也就是说,针对地方间恶性竞争的法律规范还存在着权威性不足、针对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等缺陷。
从上级的约束来看,上级的约束相对来说多表现为宏观政策导向,而真正能有效地实施对地方问竞争约束和激励的,应该是地方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体验和感受者,即地方所辖地区的居民、企业以及各种民间组织等。但这一约束目前看来力量较为薄弱:其一,如果辖区居民和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参与地方事务的决策以及对地方官员进行评价的话,地方在竞争中的行为选择就会更加合理。但目前公民的话语权还未提到应有的高度,且缺乏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来自辖区居民的约束仍然是一种软约束。其二,在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辖区居民可以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实现对地方的激励与约束,关键问题是在地方间竞争中,社会力量的作用仍未能充分实现。再加上我国辖区居民受制于户籍制度,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因而以“用脚投票”的方式约束地方行为,其作用也是比较有限的。所以,要确保地方间竞争的合理、有序,就必须完善约束机制,并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实行充分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机房场地系统功能是为计算机设备提供稳定的电源和良好的运行环境。本文主要对机房各子系统进行简要的节能分析,通过实能够产生显著的节能效果,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油田地震资料处理中心是运用大型专用计算机系统对物探地震资料分析处理的部门,机房场地设备是保障计算机供电、机房环境的重要环节,每天24弓咐不间断运转,耗电且居高不下。工作人员责任心差、设备带故障运行等原因,造成电能损耗非常高,为了...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其身心健康,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利用各种儿歌、故事、游戏、日常生活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地、反复学习洗手的正确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1问题的提出 夏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为了防止幼儿“病从口入&rd...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民众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宪法赋予村民的一项权利。但由于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的村民自治实施的并不成功,广大村民没有真正享有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因此,完善有关村民自治的各种制度和法律以及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村民自治不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而且对提高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为广大农村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以及提高村民的参政和监督...
加强信息安全人事管理可以为政府信息安全搭建起一道重要的防护屏障。根据信息安全工作及信息安全人员的特点,分析梳理政府部门信息安全人事管理各主要职能,即招募与选拔、人员培训、人员使用、绩效考核、人员激励、离职管理等实务要点,有利于有关方面熟练并有的放矢地做好政府信息安全人事管理工作,进而保障政府信息安全。 论文关键词:政府;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人事管理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电子政务的持续...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有限的耕地与日益膨胀的人口之间的突出矛盾,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长效机制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新农村建设重点需要解...
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这是不争的事实。消除性别歧视,树立性剐正视理念,不仅需要立法机关、政府的强力介入,也需要女大学生自我的觉醒。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人人才市场,其中,女生约占有一半的比重。在我国这个具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和“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国度里,女大学生的就业便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
农村黑恶势力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其存在和滋长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国家对农村控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及某些领域基层制度的缺失、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处境及其内遏制系统的不完善、基层干部贪污腐败等。肃清农村黑恶势力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和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加大打黑除恶力度,推进农村平安建设。近些年来,黑恶势力在一些农村的存在与滋长严重妨碍了整个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文章根据1978年以来国家支农政策,将至今的农民收入变动情况分为4个阶段,分析各个时期的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通过分析导致这种变动的政策性因素,寻找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后提出了作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建议,对现行政策进行补充。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发生着变化。一般认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城镇居...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执政党能否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强有力的政党权威,而有效的政党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执政合法性的应答。因此,笔者认为,巩固执政合法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执政党必须通过增强执政合法性基础来实现社会...
中国先后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三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社会主义向发展社会主义转变,再转向和谐社会主义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和谐社会主义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解决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困境的必由之路。 论文关键词:传统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且在不...
影响因子:5.051
影响因子:0.910
影响因子:2.716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4.288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