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培养出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必须弄清什么样素质的教师适合基础教育,以此确定高校教师教育知识内容、技能培训的重心。通过调查了解到重庆农村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等传统素质要求上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准,而在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一些教师素质,如职业规划,教育反思等方面则有所欠缺。教师教育中没有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没有成为教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来源,教师教育应该将“最有价值的知识”真正纳入课程体系,知识传授与操作训练并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造就一大批学科结构合理、数量适当、富有活力,具有崇高奉献牺牲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进一步加强地方高师院校对农村中小学师资的素质要求的深入研究,弄清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素质的教师,明确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的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的重心,更好的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我们对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与地方高师教师教育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
本次调查在样本区内抽取了4所农村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再在样本学校内抽取部分教师进行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访谈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8%。本次调查的问卷由课题组自行预先设计。由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组成:个人基本情况、教师素质(包括职业规划、爱岗意识、教育反思、知识及能力构成等)、教师教育情况(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机会提供等)等组成,问卷共计2O个题目,其中18个封闭式问题,2个开放式问题。课题组成员深入被调查学校发放问卷,让教师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并就有关问题访谈部分教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以及所受师范教育情况进行了了解。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的素质缺陷
弄清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存在的素质缺陷,是明确高师院校知识传授、技能培训重心,提高教师教育针对性,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出合格师资的前提。我们从教师的职业规划、爱岗敬业、教学反思、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了解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总体来看,教师们在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方面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准,但在其他方面的素质上则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职业规划意识不强
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一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l因此,在选择做教师职业以前,一定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选择做教师以后,也应该继续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让个人与职业高度契合,从而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得到最大发展。但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具有规划,其中有详细规划的教师仅占1.9%,有大致规划的教师为27.2%。一半以上的教师思考过职业规划问题,但没有着手规划,在问卷中选择“考虑过但谈不上规划”这一选项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7.0%,完全没有规划和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教师分别为8.2%和5.7%。总体来看,教师们的职业规划意识非常淡薄,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水平,这是教师素质中的一个需要弥补的缺陷。
(二)职业反思能力不够
反思是当今教师的一项必备素质,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只能停留在经验层次,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调查中,教师们对这一点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坚持天天写反思日记的教师只有2.5%,多数时间写的只有7.6%,比例都很小。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甚至要求一有所得就要及时记下,以写促思、以思促教。而很多教师是有感悟才写,或者是只思考但不写下来,二者分别占28.5%和51.9%,这必然影响反思的效果,而有9.5%的教师甚至没有考虑过教学反思这个问题,反映出教师们的反思能力和意识尚有不足,大多数人离成为反思型教师还有相当距离。
(三)知识结构中实践操作性知识欠缺
调查中,通过让被调查的教师自由选择最想学习、弥补的知识来考察教师们的知识结构。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们最想进修学习的知识是具体教学技能知识,有46.8%的人选择,比例最高;其次人际公关知识和新课程改革知识也分别有40人次选择,均占25.3%,选择学习文学艺术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职业规划知识的比例分别为18.4%、17.1%、12.7%、6.3%。老师们的选择从侧面反映出,在知识结构中,一般情况下人们最看重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并不是老师们感觉最欠缺或最需要的知识。这一点从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凭借”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在被调查的全部158位教师中,主要凭借专业知识丰富开展工作的教师,只有23人,占14.6%,仅七分之一;主要凭借教育学理论功底深厚开展工作的只有4人,只占2.5%:主要凭借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强开展工作的教师有61人,占38.6%,达三分之一强。调查表明,教师们最需要的或者说最欠缺的知识是具体操作性的知识,属于实践性的知识,这类知识既需要师范院校提供更多的实践体验机会,也需要教师个人在实践中摸索积累。
(四)能力结构中教育设计及科研能力需要弥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最想弥补的能力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其中有29.7%的教师选择要对教育科研能力进行弥补,在教师们最想提高的能力中所占比例最大;随后教师们分别选择了想弥补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调动学生的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比例依次为25.3%、24.1%、23.4%、20.9%、18.4%,各种能力之间比例总体差异不大。这表明,从教师群体来看,教师的智能体现出了多元化,特别欠缺的能力在不同教师身上表现不同,没有整个群体都一致缺乏的能力。这说明教师群体的能力结构相对均衡,但同时也为教师培训带来了挑战,这势必导致难以对教师进行某一种能力的集中培训。
二、教师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对教师素质形成的整体影响仍需扩大
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院校阶段所受的教育对其职业生涯影响深远。但在调查中,相当部分教师认为大学阶段所受教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认为完全适应的只有2.5%,能适应的只有25.9%,二者合计仅为28.4%,而认为不好说的有40.6%,不能适应和完全不适应的分别为22.2%和8.8%三者合计为71.6%。与此同时,在对师范学习时专业知识掌握的好坏与干好工作的关系的认识上,有22.8%的人认为关系不大,有2.5%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关系,而认为有很大关系和关系较大的分别只有10.8%和16.5%,表明教师的职前教育总体上还不适应教师工作的需要。
(二)教师教育在教师成长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多种多样,但调查的结果表明,教师们运用最多的那部分知识并不是来源于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而是职后的工作积累,选择工作积累的教师有69.6%,远高于其它途径,占第二位的是同事的交流,有29.7%,然后是业余学习,占22.2%,接下来是培训进修和大学学习,均为13.9%。技能获取的途径也类似,认为教学技能主要是自己在工作中摸索的教师有62.O%,认为是通过听课观摩向同事学习的有54.4%,认为是工作后参加培训获得的有22.2%,认为是读师范的时候学校教的有13.9%,还有1.3%的人认为教学技能没法学习很大程度上靠天分。可见,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可以说教师教育在教师成长中还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三)教师教育中没有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教师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高师院校在培养准教师的时候,在传授必要的学科和教育专业知识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创造机会让学生尽可能观摩实践。而调查发现,师范院校仍然没有处理好知识传授和学生实践探索的关系,被调查教师普遍反应在接受教学技能训练的时候,观摩实习的机会太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观摩实习机会不够。除此以外,相对于课堂讲授过多,很多人还认为教育技术运用训练不够以及社团活动太少,比例分别为32.3%和31.0%。
三、教师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的应对策略
根据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中存在的缺陷,教师教育应改善课程设置,将“最有价值的知识”真正纳入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问题。
(一)完善课程设置,将对教师“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教学体系
通过调查,有58.9%的人认为对教师们最有帮助的知识是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远远超越学科专业知识的23.4%、教育学理论知识的18.4%、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的12.0%,人际公关知识的8.2%。在自己需要拓展的知识方面,选择应该开设社交礼仪方面的课程的教师最多,有44.3%;其次是认为应该开设人文社会学科,有42.4%,认为应该开设自然科学基础的有32.9%,另有13.3%的教师认为应该少开课程,多些自由支配时间,还有8.2%的教师选择开设其它课程。而我们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各部分的权重并没有完全体现这一点,导致教师教育在教师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应该了解对教师最有帮助的知识,并据此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人类积累的知识无边无涯,进入课程的知识必须是对培养所需人才最有帮助的那一部分,教师教育应该将对未来教师“最有价值的知识”作为重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教师教育成为教师工作所需知识来源的最重要途径。
(二)改善培养方式,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并举,提升学生的临床实战能力
教师职业是一项临床操作性很强的职业,从业者既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也要有高超的操作技能,教师教育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临床技能训练的倾向,加强实践教学。在调查中,有70.9%的教师认为要当好教师,大学阶段最主要的准备应该是锻炼个人的组织表达等综合能力,认为要认真对待实习演练和上好教师技能课的教师均为28.5%,23.4%的教师认为要扩大眼界,有3.8%的教师认为当好教师不需要特别准备,关键靠天分。在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方面,51.3%的教师认为要多提供机会观摩优质课,44.3%的教师认为应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40.5%的教师认为应开展小型教学实战演练,34.8%的教师认为应进行教学案例分析,21.5%的教师认为要分析中小学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中小学课程教育教学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很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是否需要在教师职前教育中予以应对,调查结果显示,有32.9%,即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师范院校开设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课程,有19.3%的教师认为有较大必要,有26.6%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三者合计,倾向于开设新课程改革课程的教师占78.5%。
(三)明确教师职业的核心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师范院校应该弄清当教师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据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在对教师最有帮助的能力方面,调查显示有32.9%的教师认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比例最大,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分别有29.1%和28.5%,接下来是语言表达能力27.2%,人际协调能力16.5%。同时教师是一种专业,培养教师专业意识是做好教师的一项重要准备,调查中,相当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师范院校对专业意识的培养不够,由于长期以来,教师的专业性一种受到怀疑,学生专业意识也一直没有被重视,在教师工作专业性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专业意识应该成为师范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师范院校通常更注重学科专业知识训练,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应该进行大力改革,使之真正成为教师工作本领的最重要来源。
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建议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实施有效的干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体质健康 1前言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对人们健康的威胁,15%—&mdas...
语言走信忽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培养交际能力走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创造友好的教学坏境,营造良好的交际气氛,开展丰畜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以及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健康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为有效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典定基础1、精心设计课堂的开场白,活跃课堂气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教学实...
知识构建作为信息构建在知识管理的高层应用,具有知识性,更强调人的需求,注重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文章研究了知识构建对知识管理的优化作用,并指出知识构建对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多学科相互融合、完善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图书情报学的实证应用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学界的研究也越来越倾向于知识的研究。从知识论诸说到知识管理的研究,都离不开知识的获取与挖掘、组织与传播、...
研究了我国传统步行商业街区的现状,通过对传统步行商业街区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城市传统步行商业街区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指出要因时适宜地看待和解决问题,并不断更新和总结经验,以提高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总体建设水平。 城市的商业街区作为城市中最为活跃、最富有活力的因素,是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敏感区域,从而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它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环境质量以及所反映出的文化...
2008年9月,鞍山师范学院正式启动了学院在岫岩农村的支教活动。通过对该师范学院66名学生的深度访谈,我们对教育实习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实习支教促进了实习支教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发现严格的遴选程序是培养新教师的重要环节,也发现了模块化的课程模式可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教师教育;农村支教 2O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令教师和学生非常头痛的一门课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支持学生的学。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验心理学;教学 一、实验心理学课程及其教学困境 心理学是...
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探究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改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创建了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三三+六三”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用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三大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体系三部分内容。整个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充分体现“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特...
本文是通过时福建省基层科技活动的调查研究,开展基层科技活动的主体、组织主体、参与主体、传播主体,存在着主要问题和陷,提出着力加强新时期基层科技活动的主体建设,促进墓层科技活动主体发挥有效作用,丰富基层科技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更好地服务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 基层科技活动是发生在墓层县域,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活动,重点是基层各类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科技服务。 基...
山西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现状调查和分析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只有充实职前教育理论课程、提高职前教育实习的有效性、提高职后培训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培训的师资水平,改变培训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调查研究;教师教育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理解彻的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指导自己设计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
影响因子:2.816
影响因子:2.21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808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3.280
影响因子:2.050
影响因子: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