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是国内外媒体研究的热点,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和课堂教学的结合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以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为例阐述新媒体在国内外教学中的应用,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与传统教学方式对比,具体阐述和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类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新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教学结合的优势。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建构主义学习观
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是普通高校计算机类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课程较强的理论性质,课程中的网络应用部分容易和社会、企业需求脱钩,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这门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往往会觉得比较枯燥。
近年来,新媒体成为国内外媒体研究的一个热点。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而每种新媒体也都会变成旧媒体。目前我们探讨的新媒体虽没有特别的定论,但泛指利用电脑及网络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的形式、内容或类型所产生的质变都称之为新媒体,也称第四媒体。区别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新媒体的产业类型可以包括数字娱乐、多媒体教学、动画产业、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等。从本质上讲,新媒体是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媒体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或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
欧美学者对新媒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新媒体的历史演进和新媒体的相关应用两方面,其中网络新媒体的研究尤其广泛。罗杰·D·维曼(Wirmner.rD)和约瑟夫·R-多米尼克(JosephR·D0Il1iIlick)(20o0)认为媒体研究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媒体自身有关的主题;第二阶段处理媒体的使用问题,例如使用者特征、使用者感知、使用者态度以及使用模式;第三阶段涉及媒体效果,比如它对文化、社会、日常生活、政治系统和公众的影响;而最后一个阶段是媒体改进研究,包括未来取向、更新的应用、技术发展、建立理论和模型等等。欧美教育领域对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视,美国前总统布什更是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决定未来的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竞争力”的高度。美国始终坚信信息技术应成为学校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有力工具,呼吁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都可以直接使用现代的多媒体电脑、每一间教室都连上信息高速公路。
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胡锦涛总书记对互联网等新媒体建设十分重视,他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必须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建设。
在当今教育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环境下,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和辅助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日趋广泛和成熟,而结合各种新媒体方式的教学是对人体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产生刺激,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式。特别是在教学过程当中结合各种互动教学网站、计算机网络资源和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新媒体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引入也是适应了城市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定位的需求。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Powepoint投影文字性的幻灯片,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又形成了“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且学生也同样是被动式的学习。甚至还要忙于抄写幻灯片上大量的文字信息,实际应用的效果甚至还不如传统课堂黑板式的教学方式。
新媒体下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应强调课堂教学的可控性、学生学习知识的互动性和建构性。
首先,在与新媒体结合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课堂教学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因为这类教学多在网络机房中进行,互联网中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对教学任务安排得不得当,势必造成学生在网络机房中“开小差”,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知识点“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如果单就IPV6的概念和定义来寻找,一般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1分钟之内就能得到答案,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这一个单一的任务进行分解和扩充,比如“IPV6相对于IPV4有哪些优势”、 “IPV6怎样进行编址”、“IPV6的应用及前景”等等,并且让学生整理好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剩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对学生得到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样能使多媒体教学可控,且整个网络机房教学秩序井然而不失活泼。
其次,在与新媒体结合的教学中还应体现教师、学生和知识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手段向着正确的方向寻找解决方法,最后利用投影展示优秀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此外,在网络机房中还可以利用如“黑马电子教室”等网络教学软件与学生进行互动。
最后,与新媒体结合的课堂教学还要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该通过适当的任务或探索从旧的知识上建构起来,而教师则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搜寻的问题不能太显空泛,问题也应该随教学进度而逐步深入。
笔者曾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当中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自己所认识的“r6应用前景”。A班学生在课堂上仅限于查阅自己所能得到的教材和相关图书资料,而B班的讨论则在有接入互联网的网络机房中进行。对比结果发现,A班学生虽然在前期做好了相关图书资料的准备,但是在讨论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了知识陈旧、材料匮乏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应用层面知识的理解,图书资料上的理论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在讨论IPV6这一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前景上的需求,讨论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效果。而B班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笔者的引导下,B班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网络百科、网络视频等多种新媒体手段搜索出了大量的IPV6相关内容,其中包括2个网络百科全书解释,64万条IPV6的最新应用分析和枷余个相关科普或教学网络视频资源,此外还有近9000篇相关应用的学术论文。B班的讨论进行得有声有色,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多媒体资料下载和整理,得到了非常满意的讨论结果。
三、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结合的优势
总体上看,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教学结合有以下五点优势:
(一)海量的信息优势。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网络媒体的搜索引擎能搜索到的信息量是一般纸质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对知识极度渴求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些信息无疑是对课程学习的巨大帮助。
表l说明了常规书籍和网络搜索引擎中查到的关键字“IPV6”的数量对比。
(二)多媒体的瘩官刺激。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接受信息时同时兼用听觉和视觉等多种器官比单纯使用视觉器官接受信息的记忆量多出近40%,通过网络百科、应用文章和网络教学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作用,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成倍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更快的知识更新速度。目前国内外知名的搜索引擎都保持着较快的知识更新速度,以“谷歌”引擎为例,它的更新速度甚至达到了分钟级别。也就是说,学生随时能从这些搜索引擎中找到相关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也是与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接轨的需要。
(四)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旧式媒体的最显著的特征,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基于welb的学习或调查系统,能够随时让学生进行课堂中的小型测验和调查,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评价。也可以利用nasIl制作的互动式课件、动画或游戏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此外,一部分网络即时交流系统也可以使教师随时和学生进行课程问题的讨论。
(五)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结合使用任务驱动模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互联网中寻找适当的资料和文献,从多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总结,通过多媒体元素和课堂互动的加入,充分利用网络图片、视频、搜索引擎、互动学习软件和动画等多方面的新媒体内容,可以显著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结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新媒体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教学中,传统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多媒体投影和黑板板书的方式在基础知识教学中非常重要,比如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的先导知识和概念性的知识教学中,必须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对这些知识的初步印象,才能在后面的新媒体教学中利用网络作进一步的扩展学习。
(二)利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由于在新媒体中得到的知识量非常充足,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布置适量的、适度的任务,让学生亲手去做,去体会学习的快乐。这种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如果再结合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可以使课程教学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新媒体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媒体中得到的知识越多,学生的问题也会越丰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IPV6的过程中,有学生就提出这种新的网络协议和现行的IPV4兼容性的问题,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IPV4到州IPV6过渡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扩充。
(四)重构课程结构,改善教学计划。传统多媒体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中,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将理论和实践分为两部分进行的,即理论课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实践课在机房中教学。而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应用教学的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在网络机房中进行部分理论学习,所以应该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使课程适应新媒体教学的任务。
(五)重视学生课外任务的布置。课后布置适当的课外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诸如电子阅览室等有网络接入的地方继续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后续课程的教学效率。
新媒体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扩展和补充,新媒体教学与计算机网络应用类课程结合,适应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要求,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与科学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和创新空间,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们还应继续探讨,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的优势,使计算机教学更加适应城市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师教育政策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航标,反思新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教师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教师教育政策总是或强或弱或显性或隐性地左右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与走向。本文回顾历史,分析问题,以期对未来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前瞻性的思考。 教师教育政策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航标,脱离教师教育政策的教师教育实践是盲目的,脱离教师教育实践的教师教育政策是空洞的、主观的。回顾新中国教...
网络远程教学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支持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热点。网络课程的开发对于网络教学的实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受技术水平、设计者的思想观念、硬件设施条件、开发人员素质、学校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的网络课程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使得网络教学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强调自主学习、情境、会话、协作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文...
本文探讨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中学与大学英语教学街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时策,以期对两个阶段英语教学的平稳过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对英语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有所帮助。 1.引言为了适应社会对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广大的大中小学的英语课程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学生从中学升人大学后,教师如果不了解当下中学英语教育的状况,忽视学生中学与大学语学习特点的差异,武断地以自己的经...
从知识管理内涵和中外比较入手,明确指出构建成功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涉及组织、流程和技术等因素,并分析了系统构建的几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原则、人本原则、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等,最后深入阐述高校知识管理系统主要部分包括高校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撑、工作流程和综合模型,其中高校知识管理工作流程包涵了六个方面的步骤;高校知识管理综合模型包含了知识管理基础平台、知识处理过程、促进机制和知识共享与创新等部...
通过对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需求、地面沉降分析、水准标石破坏程度、现有高程控制网的不足等方面的研究,详细地阐述了海河流域高程控制网复测的必要性,并提出对于海河流域东部平原区高程控制网应以5年左右为周期进行复测建议。 海河流域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首都北京位居其中,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域内有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有环渤海经济开发带,有“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区域...
当前教育体制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养成教育理念的提出就是顺应学校的发展,形成的一条新的教育途径。 一、以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养成教育 中国自古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悠久的文化,深邃的精神智慧,良好的道德风范,朴实的民族风俗,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因此,使山区孩子从小就懂文明,讲礼貌,守纪律,做真人,做善事,成了我们拍石头小学一贯坚持的养成教育原则。 第一...
国内外个人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个人数字图书馆是公共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以信息、知识共享为原则,并实现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升华。本文对个人数字图书馆定义、网络与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功能、必要性,构建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个人数字图书馆在网络社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论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个人图书馆个人知识管理 1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关于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武汉...
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与异域文化交往时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一种语言吸收外来词时主要采取音译、意译、音意译结合、原词移植等方法。外来词在其译介和使用过程中,将受到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从当代汉语吸收英语外来词的方法、领域,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我们了解域外文化,促进中西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外来词;领域;文化内蕴;文化心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最...
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和铁路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随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1引言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和铁路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随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然而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大体量建筑以及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资源耗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已成为现代交通建设...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构成部分之一。本文将绩效评价的特点引入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制定了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给参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绩效评价;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自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以...
影响因子:1.650
影响因子:3.287
影响因子:8.440
影响因子:9.030
影响因子:1.85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036
影响因子: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