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要能正确认识,井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控制。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广义的教学环境,除了物理环境之外还包括心理环境、它是通过人与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通常教学中物理环境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教学效果的提高往往更多地和心理环境的营造联系在了一起。而在心理环境的营造中,教师如何了解和把握学生的问题行为,正确认识问题行为和心理趣康的关系,进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克服问题行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地,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发生的,有的则出现在课堂之内。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教师教学的行为。通常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品行方面如上课不专心、坐立不定、寻求他人注意、不合作、漫不经心、随意走动等二是人格方面,如害羞、退缩、缺乏信心、心事重重、冷淡、极度紧张、白日梦等。
从上述划分可看出,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较为外显往往直接指向课堂环境和他人并容易被教师关注而人格方而的问题行为则较为内隐,往往表现出“依赖”和“服从”等退缩行为并为一些教师所忽视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教师在对待这些行为时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通常造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有来自学生个体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自环境的原因
(一)个休原因
1、个性上的原因。从个性倾向性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均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有些学生因本身学习态度不正确、学习动机不明确而产生畏学、厌学等思想.从而出现问题行为;也有些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之所以上课捣乱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注意满足自己的一种“虚荣心”还有的学生的问题行为缘十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课堂上的对抗等等。
从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有的学生是由于学习能力的不足,造成学业上的困难甚至失败,而产生了对学习的逃避现象;还有的学生是由于性格和气质上的原因造成,如生性好斗、攻击性较强的学生易在课堂上干扰别人,甚至出现打闹行为生性怯懦的学生则会出现沉默、畏缩现象。
2、生理原因身体某部位出现病症、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均会使一些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学生也往往由于某种生理现象而出现焦躁不安,心神不宁等
(二)环境原因
l、教师的原因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教师的原因造成的,如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讲课乏味、表达能力差,很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有的教师平时偏听偏信,造成了师生之间的对抗;也有的教师心胸狭窄,一旦学生指出自己讲课中出现的错误便勃然大怒,指责学生。
2、家庭的原因家庭环境也是造成问题行为的一个间接原因。有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不一致,由此产生了问题行为如有的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语言和行为的坏习惯而在学校里却是不允许的;甚至有的家长非但不配合学校制止自己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而为其“撑后台”.
3、社会的原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也是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另一间接原因,如学校周围的不良风气、治安状况以及传媒中的色情、攀力、凶杀镜头等都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模仿行为,进而影响到教学活动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
(一)教师应努力提高心理紊质,正确认识问题行为
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中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当一个教师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谨慎谦虚、公正无私的个性特点才能在出现问题时明辨是非,及时果断地作出反应,而且当发现自己有错误时能及时加以纠正。同时,对待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要认识到其一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很难避免的教师必须以博大宽容的胸怀去关爱他们,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在这种好的氛围的互动中收到预期效果。
(二)分析评估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作出清醒判断
正如前文所述.学生的课堂间题行为的成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对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行为的分析评估便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去考虑:(1)这种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及在当时的清境下发生是否合理(2)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3)这种行为对其他学生活动的干扰程度;(4)这种行为是否在同龄学生身上都有;(5)这种行为是如何干扰他人的以及延续的时间;(6)这种行为是属于学生的品行方面的还是属于人格方而的。
教师在分析了以上6条之后通常可以对该学生的某种行为作出较为全而的判断,以便为自己接下来采取的行动提供依据。
(三)根据问题行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在弄清学生行为的成因与性质的同时,从以下几个方而努力。
1、合理地组织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有些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乏味的教学造成的。因此,教师应在具备敬业精神的前提下,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事理结合深人浅出,力争多采用诙谐的语言、适当的表扬以及提问等方式,营造出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从听课中有所得,产生“自我提高感”,从而消除过度焦虑,避免情绪波动,提高自尊心。
2、应对斑级中易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牛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教师应深人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这一方面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摸清哪些学生易出现问题行为。对待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应予以密切关注,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表达来稳定他们的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保持和这些学生的视线接触,并不时用视线扫视全班(2)讲课时,教师有时不妨适当离开讲台,站到学生中,甚至就站在易出现问题的学生的旁边;(3)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适当地提问有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让那些易出现问题的学生起来回答适合其回答的问题。
教师采用以上措施。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在时时关注着学生,特别是易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一方面使学生在发生问题行为前有所顾忌,另一方面教师也通过这些姿态语言表示了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和肯定,使学生心理上更倾向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3、适当地运用“中止授课’,策略,及时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通常对于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间题行为,教师应当及时地作出处理,即马上中止授课对该学生作出批评。但是在批评时应慎重,要避免冗长的训斥、说教.要对事不对人,而且与说理相结合,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其自尊心有些专家曾对“中止授课”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教师在中止授课时应注意以下儿点(1)中止授课行为应明确、坚定而不应是粗暴的或带威胁的;(2)中止授课行为应准确地表明哪个学生在受责备,并应强调所要求的正确行为。不应当强调出现的消极方面;(3)中止授课行为应有一个中心任务(要做什么),而不应把重点放在不允许的行列;(4)教师应避免采取生硬、不冷静的中止授课行为;(5)教师可以审慎地利用“和风细雨的效果”,即教师最初的中止行为虽然仅针对某个学生,但能使全班学生受到教育;(6)教师应简单地提示学生作自我约束,从而达到中止授课行为的目的。
4、协调伙伴关系,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教师要在班集休中通过开班会、搞活动、讨论等方式在班级营造出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规范一方而使那些破坏课堂纪律的问题行为在班级中受到冷遇、指责使这些同学在班级中役有市场;另一方而使那些表现出课堂退缩行为〔如胆怯、不参与等)的学生得到同学的帮助和鼓励,在集体的良好氛围内表现出自身的长处,从而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5、与家庭合作,共同寻找纠正问题行为的“良方”。由子学生的问题行为和家庭背景有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取得学生家长的合作与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上保持一致,共同探讨分析原因、以求对症下药,从而减少甚至杜绝课堂问题行为。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那些品行方面的外向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人格方面的内隐的行为。但是心理学认为人格方而的问题行为更应得到重视,因为这些行为虽然对教学不会产生较明显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本质即交往。创设基于师生互动的交流型的课堂文化,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在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课程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那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值得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致使艺术设计教育不得不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教学理念的推陈出新,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对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教学的核心、创新教学的过程及创新教学的实现手段等进行了探讨,提出建构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一个不断变革着的世界,传统的教育模式正...
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学校应树立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方针,大学应适应就业市场、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论文关键词】就业就业市场 就业指导就业体制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其实质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并认真审视就业的各个环节,为每位毕业生...
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取向,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实践性教育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充分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地位...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它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审视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然而,我国绝大多数教师对其蕴涵的教学思想还较陌生。因此本文旨在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基础做扼要的总结,并探讨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onism)独树一帜,以其特有的全面而综合的视角审视了传统知识观的症结,从微观社会关系水平上提出了知识的本质,...
简要介绍了路堑高边坡工程的动态设计。 1概述规范一般认为,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m,土质边坡高度大于20m即为高边坡。由于地质条件的隐蔽性、复杂性以及勘探测试条件的局限性,致使地质勘探和测试资料不可能全面揭示边坡的本来面貌,加上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过多,使得这类间题的力学分析难度比较大,也很难与实际情况相符。而随着边坡施工的进行,地质状况逐渐明晰,甚至会出现旁的未预料的地质清况。因此按照一般的设...
为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以打造“湿润海河、清洁海河”为主线,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放在十分重要位置。补充完善以往规划成果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各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发挥规划的整体作用。对原规划进行修订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在规划修订过程中应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海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教训.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海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rdquo...
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教师专业化的提出与实践,既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体现,也是高师教育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追求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在专业化思想指导下,本文提出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路。 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从专门职业的特征来看,...
基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路下,教师应合理安排课时课型,以提高效率。如可把单一讲授分解设计为课本知识教学课,阅读课、考点课、语文活动课、写作课等,从而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 高中语文教学是九年制语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又面临着高考的检测.这无疑会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说,提高学生素...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学有重大启示。本文首先阐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概述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学的重大启示,最后说明高职院校如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式下进行教学设计与应用。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也蓬勃发展起来,而合理的高职生教学模式的探讨也逐渐受到重视。作为西方重要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建构...
影响因子:1.870
影响因子:1.400
影响因子:0.600
影响因子:0.390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2.000
影响因子:2.188
影响因子: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