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比选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土地整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
论文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及其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综合提高嘲,进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土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本研究以闻喜县为例,对其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闻喜县境内,区内总人口7995人,其中农业人口7195人;区内现有耕地面积1544.86hm,居民收入以农业为主,人均纯收入1770元。项目整理建设规模1674.63hm,总投资3170.27万元。
项目区土地属区内的几个行政村集体所有,由当地村民承包经营使用。区内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但其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水利工程严重不配套,致使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粮食单产低,农民纯收入较低、增收缓慢,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
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为1817.19hm,其中不动工面积为142.56hm,主要包括宅基地125.55hm,工矿企业7.41hm,林地3.41hm,园地6.19hm2;整理面积为1674.63hm,它主要包括耕地1544.86hm(占整理面积的92.25%,其中基本农田1470.96hm),农村道路占地35.96hmz(占整理面积的2.15%),农田水利用地9.42hm(占整理面积的0.56%),荒草地84.39hm(占整理面积的5.04%)。
3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3.1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土地整理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如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等)所作出的贡献与影响的程度。
3.1.1从土地整理资金的来源、流向和整理后土地利用的经营、管理和组织要求来看,土地整理本身就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全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农用土地整理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农民,因此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同时,土地整理还是部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支农工作的一种具体体现。该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可新增耕地63.83hm,使当地人地紧张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确保了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
3.1.2通过土地整理,为农业实现机械化、生物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等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转变当地人的传统观念,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并运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建设新农村,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3通过土地整理,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农田的基础设施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农作物收成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1.4通过土地整理,可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区内沟壑岗地、沙滩地将得到平整,农田道路、灌溉、电力设施和环境景观工程将全部配套,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3.1.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身其中,从而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的盲目外流。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科学种田水平都将大大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这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2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是指土地整理行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态效应。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利灌溉、田间道路建设以及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工程措施,建起“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村集中”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区,明显地改善了项目区的整体生态环境。
3.2.2通过土地整理,零乱破碎无序的田块被改
为规整的田块,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建成了系统、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灌溉、防洪能力;改善了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农村路况,建成了便于机械化作业和人行管理的道路网;降低了区内地表坡度,加之建立了防护林网系统,提高了林木覆盖率,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对促进项目区生态平衡也起到积极作用。
3.3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是指投资主体通过对需要整理的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投人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同。它主要通过对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法对闻喜县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快速、简便的分析。
3.3.1新增耕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区可新增耕地51.06hm,全部按当地的种植模式“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按每公顷生产小麦6.75t、玉米7.50t,小麦产值1500元/t、玉米产值1200元/t计算,扣除所需农业生产成本65.86万元,项目区新增耕地年增加收益31.79万元。
3.3.2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土地整理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可得到明显改善,将改善耕地面积1544.86hm。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例,种植面积1235.89hm,每公顷玉米的产量要比整理前增加3.75t,小麦的产量要比整理前增加2.94t,以玉米产值1200元/t,小麦产值1500元/t计算,总产值分别增加556.15万,545.03万元,扣除增加的生产总成本852.7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年增加收益248.42万元。
3.3.3项目区土地总收益项目区土地总收益包括新增耕地的经济效益和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两部分。工程完成后,项目区两项合计每年可增加收益280.21万元(不含不可预见的冰雹、风灾、冷害和严重虫灾等自然灾害)。
4小结
本研究对闻喜县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分析,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法,分析得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确保当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维护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最终建立起“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村集中”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区。
对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通过对该项目经济效益的静态分析得知,项目总投资为3170.27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9年,生产期正常年增加的收益为280.21万元,静态投资收益率为10.94%,基本达到基础投资收益率。由各项经济指标可以判断,该项目实施后能为项目区带来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项目的实施可以为项目区带来较好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应尽快完成。
目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益分析通常注重在经济效益分析上,却忽略了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研究,而土地整理具有效益的统一性,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综合;其中,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的目标,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的基础与前提,而经济效益则是土地整理的中心内容,也是土地整理的生命力。所以,土地整理应寻求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合理,对社会有益实现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信用衍生产品是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于1992年创造的新名词,它是一种使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分离出来,并从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合约。它的出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概念和种类,并详述其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对其的防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即《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信用...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本文主要分析企业在并购交易执行阶段的财务风险及原因 论文关健词:并购;交易;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企业并购的流程包括计划决策一交易执行一运营整合,企业...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四号——收入》规定确定提供交易的完工进度有已完工作量的测量、已提供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确定、已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等方法,结合新会计准则以及实务操作中的具体情况对完工进度的选用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前两种方法弊端较多,第三种方法有明显优势,是比较合理的方法。 一、完工百分比法的概念及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四号—&mdas...
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安全外包存在的风险,根据风险提出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详细探讨了信息安全外包风险与管理的具体实施。文章以期时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进行控制,并获得与外包商合作的最大收益。 1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 1.1信任风险企业是否能与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建立良好的工作和信任关系,仍是决定时候将安全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可以访问到企业的敏感信息,并全面了解...
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大量出现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原因主要有立法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法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违背竞争道德;自身缺乏法律意识和消费知识。其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应完善竞争法律制度,明确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责任,运用非法律手段,提高和加强竞争道德,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竞争是社会经济活动,尤其是商品交易活动的重要机制...
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税收管理中,并对税收征管造成不利影响,如降低税收效率、扭曲税制以及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减少税收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矫正机制。 一、信息不对称在税收管理势。 (一)政府与税收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政府与税收机关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政府是委托人,税收机关是代理人,税收机关...
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形成过程,阐述技术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和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的观点,指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质上是区域技术结构从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的过渡,并论述技术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论文关键词]技术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机制 O引言 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
探讨了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建立结构扁平化的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以实现资源的管理创新。 1研究背景哈佛大学哈默教授在论文《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中提出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这一思想理念,被誉为工商管理的一次革命。BPR实际上是西方企业界...
本文在论述核心竞争力和并购动机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以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协同效应为依托最终提高并购的长期绩效做了探讨,以期为指导并购实践和企业战略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参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第五次并购浪潮,而与前几次并购浪潮追求多元化发展不同的是,这次购并浪潮呈现出了加强核心业务能力、提高核心竞争优势的特点。这次并购浪潮中有很多大规模的案例都出现在同行业内,极快地扩大...
不正当竞争是市场经济竞争的产物,其存在具有极大危害性。《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减少、杜绝其危害的有效手段,本文结合社会实践,分析了我国目前社会上的不正当竞争新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新趋势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实施已十余年,十余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走向成熟,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在不正当竞争的控制与反控制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具有新特点,而现行法律又未明...
影响因子:1.895
影响因子:1.090
影响因子:0.46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10
影响因子:6.057
影响因子: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