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都认为,日本人比西方人更具团队意识。这种团队意识非常明显地表现在日本企业文化当中。这篇小论文试图从社会构造以及日本社会的“共同体意识”来探究日本企业的这种集团主义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集团主义;横向社会;封闭性;家;命运共同体
一、引言
一提起日本企业,很多人都会联想起“集团主义”这个词。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很多对于日本企业的研究,如森崎通夫在《日本为什么成功》这本专著中将日本企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日本企业的“集团主义”思想,对很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将企业中的“集团主义”思想的各种表现做逐一归纳;也有如相良亨在《诚实与日本人》一书中从国民性的角度对“集团主义”加以研究,但未见有在分析日本社会的社会构造基础之上,对存在于日本企业的“集团主义”进行追本溯源的分析。
二、日本社会的社会构造
“社会构造”这个词语是社会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用语,“(社会构造)是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对一定的社会、根据一定的方法论做实际调查,再对所得到的数据加以解释和综合,抽出被认为是其社会基本的原理,并加以理论化——通过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用‘社会构造’这个基本用语来表现——在此水平上,再与其它的社会进行比较。”简单说来就是指一定社会的基本原理。一般说来,社会构造是最难以发生变化的,即使社会组织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构造=社会基本原理也不会轻易改变。在社会人类学中,经常通过个人与人个、个人与集团、以及由个人所组成的集团之间的关系来求证这个基本原理。中根千枝氏指出,“只有那些并不能从外部一眼即看出的、并且对于个人生活而言属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才是社会人类学所言的人际关系的主要部分一也就是最难以发生变化的部分。”中根氏将日本社会与西欧社会做比较,认为与西欧社会的“横向社会(社会)”不同,日本是一个“纵向社会(社会)”。根据中根氏的说法,他认为“纵向社会”是明显的特征,就是与职业本身相比,人们更重视企业名称。换言之,人们更看重对方作为社会人所归属的场所,而不足重视对方作为自然人的资格。
西方学者R.N贝拉在1955年所写的《德川宗教一现代日本的渊源》一书中,试图嘶图来说明日本社会的特点。根据他所画的“社会体系的机能下位体系”图,因此,对于在企业中工作的每一个人来说,与其关心普遍上的正义,更重视自己所属的集团。对于他们来说,个人最大的关心只有自已所属的小集团。因此(每个人)只同自己所属小集团的上司以及部下一这种纵向关系的人们发生各种关联,而同横向关系的集团的人们是毫无关联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对于“外部”表现出丝毫的不关心、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表示出对“内部”的强烈关心的、这样一种封闭型的社会。岩田龙子将这种性质的日本社会以这样一个图来解释:
于自己所属集团以外的世界的关心是非常缺乏的……社会的构成人员以自己归属哪个集团为媒介,通过这个唯一的媒介,来确信自己在这个社会里的定位。在这种类型的社会里,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不得已变成间接性的,其结果就是个人的主要关心的焦点,直接指向了自己所属的集团。在这样的封闭性非常强的集团内部,不可避免地孕育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上司对于部下的无限依赖和部下对于组织、集团(上司)的无限忠诚。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做为组织的企业,对于员工有一个全身心归属企业的要求,与此相对应,企业无限信赖员工。对于员工来说,“公司不是一个与员工个人签订一定协议的企业体,它对于自己来说不是做为客体的存在,而是我的、甚至于我们的企业,是被主体化的认识,是自己做为社会存在的全部,是相当于自己全部生活的依存地。是这样一种带着非常浓厚的感情上的认识。这恰如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是一个明确的社会集团的单位。也就是说,根据居住(共同生活)或者(以及)经营体的这样一种范围的确立,(这个大家庭)成为了构成社会集团的一个因素。
三、日本社会的共同体意识
事实上,在被誉为“日本三神器”的三大要素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集团主义”。“集团主义”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一地。
三户公认为:将一个整体分割到最小的单位,并以个人为最小的单位和要素;以这个最小的单位一个人为中心和基本,来组成社会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思考、行动,这就是个人主义。所谓集团主义,是将做为要素的个人集中到一起,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统一的整体为中心和基本进行各项活动的主义。没有个人即是“灭我”,将“我”消除,在“集团优先”的这个原则下,进行各种思考,采取各种行动,集团优先于个人。而个人主义恰恰相反,个人的立场被优先于集团而得到考虑。
在日本式经营企业里,集团主义又得到如何地体现呢?尾高帮雄指出日本企业完全贯彻了集团主义的经营惯用手段。并且还指出,“在日本的这些经营惯用手段里,都有一个共通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在结果上都最终指向企业这个被认为是命运共同体的集团的稳定、发展、繁荣。”尾高邦雄以“命运共同体”来称呼企业,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的每个人的目标都不是指向自己,而是指向“共同体”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小野丰明氏所言的“日本式经营的基盘,是框架,也
是推进力,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封闭性很强的社会”,指的就是“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被认为是日本式经常的基盘。日本社会的“命运共同体”,在历史上经历了“家”,再到“村”、“国”、“藩”的各种形态的发展。在这些各种形态的“命运共同体’中,归属其中的正式成员,在原则上,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或者终身保持着做为该集团的成员的意识和自觉性。这些成员,全身心地归属于共同体,同时也被期待着终其一生为了集团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做贡献。
这里所说的“家“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核心家庭或者一代家族,指的是历经几个世代相传的家父长制以及家产制集团,本来这个集团也是以血缘以及婚姻为纽带而形成的,但是大部分的“家”也将从属者和家仆当作是“家”的成员。这种性质的“家”与其说是消费单位,毋宁说是一种家产制的经营单位。因此在这个“家”里面,家业的继承与繁荣比血统继承更被看重。
带着浓厚“命运共同体”性质的这个“家”,小笠原和夫氏认为是伴随着武士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武士领主(在地领主)们以父子相传的形式将领地和武士的身分、职能代代相传下去。就这样,做为组织的‘家’得以形成。武士与武士团体的出现,同时也是形成日本社会的一大特点的‘家’的出现。”(村上泰亮、公文俊平、佐藤诚三郎《作为文明的家社会》公论社1979年) ‘家”的构成,“虽然以父子、夫妇的血缘家庭为核心而得以构成,但是却不是单纯的家族。,是一种超越血缘家族的、客观性的、并且世代相传的带有永存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家’是以家产、家业的持续继承为目的而构成的、以家名的连续性为象征、按父一子一孙男子直系亲属顺序来继承的独立的社会单位。”
武士为了守住领地,将亲戚以外的家臣、部下等都网罗至“家”里,这个举动被认为对于“家”的性质形成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就是说,由于这个举动,“家”这个单位超越了血缘的限制。在这一点上,决定了中国和家族与日本的“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这个“家”中,没有什么比家业的继承与发展更为重要。因此对于“家主”的“孝”远远比不上对于整个“家”的“忠”来得重要。对于“家主”而言,使“家”发扬光大,不但是对于这个“家”的忠,同时也是对于他本人的孝。
为了保护这个家,衍生出了强烈的连带意识。“忠”和“孝” 这两个原本是“忠孝不能两全”的、从中国传播过去的道德意识,在“家”这个命运共同体的媒介之上,一体化并得以日本化。
进入到近代社会,一方面有武士自己的“家”,另一方面大名的家(藩)这种扩大了的“家”的形态也出现了。小笠原氏认为,做为藩的“家”是原来的“家”的扩大化,继承了“家”做为一个经营团体所具有的所有性格,也继承了“家”的超血缘性、功能性以及永续性。
日本的近代社会也是武士社会。武士是社会的领导导,因此武士的思想也被强制推行到其它的三民阶层。伴随着武士思想的全民阶层的蔓延,做为经营团体性质的“家‘的组织和意思也得到了推广。中根千枝氏说到,对于无上重视“家业继承和繁荣”的“家”来说,不只可以让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成为家业继承者,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将家仆、家业里店铺的掌柜做为家里的成员,并且得到与家长的家族成员同样的待遇。日本的养子制度以及养老女婿制度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能过这些制度的实行,“家”日渐地超越血缘关系的限制,成为了为了发展家业而拥有合理性功能的组织。明治维新以后,“家”的概念被明治提升到国家理念高度,国家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为了繁荣国家这个“家业”而努力。
四、结语
对于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集团主义”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日本企业文化做了社会学和历史学两方面的分析,认为日本企业中的“集团主义”之所以能产生并且极大地促进日本企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日本独特的社会构造、以及尾高邦雄氏所归纳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命运共同体”意思决定企业员工必须将自己所在的企业当做“家”,而日本独特的社会构造又决定员工必须“万事家为先”,由此才产生日本企业中员工对企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对企业的元条件服从的企业现象。在研究企业文化时,我们在看到“集团主义”这个因素在日本企业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结合自身才能为我所用。
全球五次并购浪潮推动国内医药行业并购跳跃式发展。在良好的充满挑战的环境下,我国医药行业呈现出了高速增长中伴随失衡的势头,并逐步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竞争阶段发展。在进入后并购时代时,更要掌握医药行业并购的发展态势与规律,理性对待医药行业的并购行为。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统称,是为获取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是市场条件下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利用规模经济、实现生产与...
后现代是西方现代性理想破灭之后,兴起的一种反理性诉求,是对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对中国现代化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因为它重新阐释了人的主体性;使理性更加开放;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依据。 后现代的兴起对当今世界来说是一场思想、文化上的革命,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丰厚文化传统的后发外源型现代化的东方大国,也将产生...
本文分析了国内中小型软件企业在企业体制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特点,指出了中小型软件企业在开发软件产品时应用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方法管理软件项目的差异,提出了其软件项目管理过程改进模型。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中小型软件企业;软件过程改进 目前中国软件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企业和政府以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大量的软件开发是由中小型软件企业承担。由于中小型软件企业的企业体制和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和关心...
企业并购活动是高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将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发掘收益机会,实现趋利避害提高并购效益的目的。并购的财务风险虽然最终表现为价值量风险,但影响风险的因素却来自并购过程的各个方丽,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反映。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不仅与企业自身有关,还...
分析增值税的设计原则和增值税“四小票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现有的增值税征管与稽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对增值税“四小票税收管理的建议。遵循增值税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完善对增值税“四小票”的税收管理,已成为现阶段国税系统加强税收管理的当务之急。 增值税自1954年法国首创以来,因其良好的中性特点而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我国于1994年税制改革全面...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本文通过对当前和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两种技术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当前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新的环境与需求,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新模式,并对其的实现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技术创新 资金投入 活动主体 成果转化 1导言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选择了外延式的经济增长道路。然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
话语是文本的基拙和中介,整体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本文试从整体性的角度对童话话语做浅略的分析和阐释,在深入了解童话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来反观现代审美的历史 童话话语也有整体性。它的这种整体性特征:首先体现在话语与语境的相互关系上。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话语的确切意义是由具体语境决定的,它随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作品主要讲述了小姑娘与大灰狼之间斗智斗勇的故...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依托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只有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才能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村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城镇化建设的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从实践来看,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不同企业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并购的整合不利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已成为影响企业并购成功的最主要原因。针对企业并购中所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文化整合、有效沟通以及核心员工的保留等应是企业并购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并购作为扩大企业规模...
信息产业作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它带动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章主要论述了信息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和运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的问题。 我国信息产业的崛起,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行业生产格局,并且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进程。 1基本概念 关于信息一词,由来已久。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唐代词人李中就有:...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0.800
影响因子:0.84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1.410
影响因子:1.318
影响因子: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