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商直接投资(FDI)通常被认为是先进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重要渠道,本文运用我国吝地区盯1997—2003吸霜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的流入对我国的知识溢出效应并非普遍认为的那样显著,FDI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科技能力无显著影响。因此加大国内研发投入,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伴随跨国公司而来的直接投资已日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取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吸引外资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试图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技术进步。外资在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是否也对中国自身的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通过外资溢出效应途径获取先进技术的大环境下,研究外资在我国的溢出效应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利用我国各地区FDI的相关数据对外资在我国的知识溢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文献回顾
最早涉及FDI溢出效应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FD工溢出效应问题。Caves (1974)最早对FDI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澳大利亚1966年产业层面数据研究FDI对当地劳动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发现当地企业的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使用所占比例正相关。Cantwell(1989)通过对1955一1975年在欧盟内进行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的分析,发现并非所有行业都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Liu等人(2000)考察1991一1995年间英国制造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发现存在明显的FDI正溢出效应。但另一方面,有许多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他们发现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和技术进步有着负面的效应。Haddad和Harrison (1993)对摩洛哥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认为,跨国公司对该国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他们认为摩洛哥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较大的技术差距,阻碍了跨国公司溢出效应的产生。Aitken和Harrison(1999)对委内瑞拉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即工溢出效应对委内瑞拉存在负面的影响。
关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国内学者秦晓钟(1998)使用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中全部39个行业的数据进行计量,结果发现FDI产生了正面溢出效应。沈坤荣(2000)利用199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做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了FD工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比,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37个单位的结论。冼国明、严兵(2005)利用1998一2003年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对外资在中国创新能力方面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外资对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侯润秀、官建成(2006)使用我国1998一2003年各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创新能力的地区溢出效应也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越强,FD工对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越大。但并非所有的国内学者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陈劲、陈钮芬、余芳珍(2007)运用全国各地的数据分析了FDI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DI的流人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并非普遍认为的那样显著,FD工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科技能力无显著影响。
通过上述国内外的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国内对知识溢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FDI的知识溢出对东道国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但对于东道国来讲,除了获得生产率的提高外,引进外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提高本国区域创新能力。而研究我国的FDI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文献比较少,因此,我们研究的焦点是FDI知识溢出存在是否对我国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有影响。本文利用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专利申请数据、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及国内研发数据对FDI在我国创新能力方面的知识溢出进行实证研究。
2模型建立
知识生产函数(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KPF)是由Griliches(1979)提出的,是研究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及其决定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型框架之一。知识生产函数把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联系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投入(变量)是新经济知识,而创新新经济知识的最大投人通常是R&D,通过这种投人可以生产出新的经济有价值的知识,而产出大多采用专利申请和授权数,或者发明数。利用知识生产函数研究知识溢出也很多,但是不同的学者在研究创新活动时,所采用的知识生产函数的具体表达形式有所不同。知识生产函数的形式主要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知识生产函数作了修改,得到如下的基本知识生产函数:
PAT,=RD;}'Z;}e; (1)
其中,PAT是创新产出,目,和p2分别是RD和2的弹性系数,RD是研究与发展的支出,Z是反映其他额外影响的一个变量,e代表一个随机误差项,i表示地区单元。
基于上述的知识生产函数,笔者在研究中国省域FD工知识溢出时,FDI可以通过模仿与竟争、关联和人力资本流动等多种途径在东道国产生溢出效应,所以将FD工纳人研发活动的生产函数中,研究的是1997一2003年的数据,并引人控制变量人均GDP,进行修改得到的知识生产函数如下:
其中i代表地区;
t:代表时期;
PAT:专利申请数;
RD:代表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F: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PG:人均GDP。
中国的专利制度把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和国际贸易的知识溢出分别对各专利数的影响,以便进行更好的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INV:代表发明专利;
UTM:代表实用新型;
DES:代表外观设计。
3实证分析
将1997一2003年各地区的数据代人方程(2),得出实证研究结果如下:
由表一可知,回归结果表明:各个省域的RD是我国区域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我国自主研发对区域创新有相当显著的正效应。FD工与GDP的比值对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的回归系数也为正数,验证了以FD工为传递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在我国确实存在,且对我国区域创新存在正的影响效应。表明通过FDI这一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扩散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创新的重要外部推动力。而人均GDP是反映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能够反映一国在吸收国际知识溢出的能力,在我国人均GDP对专利申请总量有相当显著的正相关性。
通过表一回归分析结果我们验证了以FD工为传递渠道的知识溢出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确实有影响,下面我们将分别对三种专利进行研究,以期得到更加深人的分析。将1997年一2003年各地区的数据分别代人方程3) , 4) , 5) ,得出实证研究结果(如表二所示)。
由表二可知,对三种专利的回归结果表明:我国的研究与开发的投人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申请量的影响为正,且影响相当的显著,尤其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FDI虽然对三种专利都有正的影响,但是FD工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无显著影响。人均GDP对三种专利也都有相当显著的正影响,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区域创新的基本因素之一。
注:参数估计值下面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各变量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分别代表参数估计值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4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证明的FDI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确实存在正的影响,对于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关于FDI的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章的基本结论和政策含义如下。
(1)提高国内R&D投资水平,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对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R&D的投人无论是对我国专利申请量的总量还是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都有比较显著的正效应,加大R&D的投人能增强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不仅如此,要吸收FDI带来的先进知识、技术,也必须有必要的R3cD投入。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R&D与FDI知识溢出互动作用,最大限度的吸收国外新知识,提高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
(2)优化外资结构,促使和引导FDI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这一渠道的知识溢出确实在短期内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有必要优化外资结构,比如通过限制性和指导性政策限制和引导国外的夕阳产业、污染严重的产业的进人,而对于具有先进知识技术的企业,应该给与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以期更好的为我国的区域创新服务。
(3)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R&D投资。例如: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包括对企业技术创新实行专项贷款和贴息贷款,为企业的研究开发、产学研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以及为企业创新产品进人国际市场提供出口信贷和贷款担保等。
根据新所得税法的法律条文和实施细则,针对物流企业的行业特征,从影响应纳所得税额的两个因素适用税率和税前扣除项目人手,比较了新旧所得税法下物流企业不同的纳税标准,分析了新所得税法对物流行业的政策引导,为物流企业尽快适应新法、调整纳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1引言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正式实施,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相比,增加、修改、完善了许多内容。物流...
加入WTO,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面对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国际商业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我国银行业的支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内部调整并作出战略选择。 2001年12月1113,我国经过长达15年之久的艰苦贸易谈判,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银行业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大幅度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国内产业,在未来的3—5年内,将直面冲击,外资银行机...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在处于兼并重组阶段大环境下,煤炭企业并劝过程中对风险的撞制缺少理论的支持。本文从外卑环境、主并购方风险、放并两方风险三个方面时煤炭企业并购风险进行分析,为并晌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1研究背景煤炭工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也是我国能源工业的支柱产业,其经营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状况,煤炭行业作为资源开采型行业,由于其属于高危行业,自身的安全风险很高,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不确定因素...
并购是企业成长和扩张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并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但同时,并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所有风险最终都表现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并购的计划决策、交易执行和运营整合三大阶段中都存在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目标企业定价风险、融资和支付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并购企业需针对不同阶段的风险做好防范。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并购的风险可以根据其来源分为产业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法...
商誉一般不予以作价入账,只有在企业合并,兼并和整体买卖过程中才可以评估价值入账。因此,在企业购买兼并,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需要对目标企业商誉的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笔者运用企业价值评估以及期权评估等方法对并购商誉的价值评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并购商誉价值评估 Black—Scholes 一、背景 商誉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通常指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全国性的产业整合和企业重组,将创造出空前的商业机会,形成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国企改革的战略任务,外资并购的迅猛发展和投资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我国的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带来了内外部条件。本文从理论层面论述企业并购的动因,重点分析了我国投资银行业参与企业并购的必要性,并针时上述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虽然目前发展投...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继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后,研发全球化成为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中关村因其独特的研发优势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集聚地,跨国公司研发通过促进知识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提高中关村区域创新能力,完善中关村区域创新系统。阐述了中关村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情况,并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中关村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华外商...
并购是企业扩张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企业并购将引起资源要素的流动。文章回顾了并购的相关理论以及企业的资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资源及其分类予以了界定。通过与一般资源要素流破的规律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并购引起的资源要素流动的特殊机理。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并购是企业扩张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企业并购将引起资源在...
我国企业并购风险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并购准备阶段的风险、并购执行阶段的风险和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三大类。制定正确的并购战略,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内部控制,进行文化及人力资源整合,是规避企业并购风险的有效途径。 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的资产大幅缩水,价格低谷带来了并购良机。2008年,我国的海外并购升至20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总投资的50%。但世界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
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创新能力的特点,发现该区域在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方面存在不足,并指出了其产生的原因;根据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实际情况和东部地区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在创新过程中要遵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和3R原则,保持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最后,本文从区域创新战略、制度创新、创新网络构建、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一、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390
影响因子:1.000
影响因子:2.373
影响因子:0.320
影响因子:0.673
影响因子:7.000
影响因子: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