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状况的重要尺度,是增强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河北省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主要需要改善创新环境、加大转移支付和拓宽融资渠道并举、加快知识流动和创新交流,重视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
一、引言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是提升地区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重大课题。区域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状况。动态而客观地评价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地区间的相互比较,制定适合自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东部l0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并对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定位,这对提升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指标变量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目的旨在研究如何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众多初始变量,同时又尽量避免丢失太多信息,以达到降维的目的。因子分析的模型为:
X=AF+s(1)其中x=(x¨x:,…,Xp)是可观测的P维随机向量;F=(Fl,F2,…,Fm)(m
(1)对原始变量标准化,以消除指标变量之间因量纲不同而产生的影响。
(2)建立标准化的指标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
根据累计贡献率选取公共因子个数。
(4)对公共因子命名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5)建立初始因子载荷阵。
(6)将因子载荷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比较理想的新的因子载荷矩阵。
(7)计算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根据研究目的对问题作出相关分析,如综合排序、主成分回归等。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认定所研究的样本或指标之问存在着不同的相似性,并根据一批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本或指标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本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本或指标聚合为另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的样本或指标都聚合完毕,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聚类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相似的研究对象归成类,其步骤是:
(1)计算n个待聚类样本两两之间的距离。
(2)构造n个类,每个类只包含一个样品。
(3)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新类。
(4)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若类的个数等于1,转到步骤(5),否则回到步骤(3)。
(5)画出聚类谱系图。
(6)决定类的个数和类,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东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数据的选取、来源及处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提出将内地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的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其中,东部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为了能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与比较,本文选取这1O个省市进行研究,是因为东部板块的10个省市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区位特征相似的特点。
本文数据为东部地区10省市2007年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其中:x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人),X为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元从),x,为人均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元/人),x4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x为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x为高等学校科技人员(人),x为各地区人均教育经费(元从),x为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件),x为各地区单位面积外商投资金额(亿美元/l(m),X。为公路和铁路密度(kg/km2)。指标数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一2008》。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1O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做Bartlett球形检验,以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发现,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27.89,其相伴概率P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值0.01,表示可以拒绝偏相关系数为0和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的原假设,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初始变量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因为对指标数值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平均水平为0,所以后面分析的结果会出现正值和负值,正值表示高于平均水平,负值表示低于平均水平。
(二)公共因子的提取
运用SPSS13对标准化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并且为了明确公因子的含义使每一个指标变量在公因子上的载荷向0和1分化,使因子结构更加简单,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可以作为计算因子综合得分的权重。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我们选
取3个公因子。其中第一个公因子F、第二公因子F2和第三公因子F,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0.184%为32.654%和16.453,累积和达到89.291%,即三个公因子包括了89.291%的原始信息,所以我们选取三个公因子即三个综合变量进行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F。中指标xx5、X6、X7的载荷系数较大,主要代表人均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各地区人均教育经费。由于其主要体现了相关部门区域创新系统的投入,所以命名为创新投入因子;第二公因子F2中指标x、x:、x,、x。的载荷系数较大,主要代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地区单位面积外商投资金额、公路和铁路密度。由于其主要体现的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所以命名为创新环境因子;第三公因子F3中指标x、X4的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创新产出能力,所以命名为创新产出因子。
(三)东部地区区创新能力的排序和比较
运用SPSS分析软件可以得到东部各省份的三个公因子得分,根据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F=(40.184F1+32.65F2+16.453F3)/89.291(2可以得到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并对各个得分进行排名,如表4所示。
由表4的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看出:从第一公因子来看,河北省的排名为我国东部地区lO省市中的第8名,说明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投入方面,河北省处于下游水平,与东部其他省市,尤其是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省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反映出河北省对创新能力的投入重视不够;
从第二公因子来看,河北省仍排在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中的第8名,说明河北省的创新环境也不是很理想,这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从第三公因子来看,河北省在东部l0省市中排名第十,说明河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以及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在lO省市中是最弱的,这也直接影响了河北的区域创新能力。按综合得分排名来看,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在我国东部地区l0省市中最后1位,说明河北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任重而道远。
(四)东部地区区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
以表4中各公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作为指标变量,以l0个省市作为样本,运用欧氏距离聚类中的类平均法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10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可以大致分为六类:第一类为北京;第二类为上海;第三类为广东;第四类为天津;第五类为山东、江苏和浙江;第六类为河北、福建和海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属于第一类的北京、第二类的上海、第三类的广东和第四类的天津属于创新能力很强的地区,这些地区云集了全国最丰厚的创新资源。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众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信息通讯事业发达,创新能力高于其他省份;第五类中的三个省在创新环境和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较强实力,以江苏、浙江为核心的长江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较早、经济发展基础雄厚的地区,山东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再加上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政策,已经跻身北方的经济发达省份之列;河北省所在的第六类是东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最弱的一组,与前边五类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给予区域创新足够的重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创新环境,最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四、提升河北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反之,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又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发展。河北省对区域创新的投入力度不够,创新环境不佳,创新产出的能力也较弱,这是河北经济不够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说明河北的企业总体发展潜力较小,发展后劲不足。为提升河北的区域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善创新环境。河北应加快高校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加大政策优惠力度,推动科技创新进程;大力改善人才环境,尽快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奖励分配制度,提高个人的创新积极性;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良性运行机制,缩短科技信息的滞留时间。
2.加大转移支付与拓宽融资渠道并举,提高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投入水平。河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差距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单位GDP的创新投入强度,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省一级的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3.加强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知识流动和创新交流。加强企业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联系,促进不同主体之间合作网络的形成;引导、鼓励民营性质的区域创新服务机构的形成;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优化分工协作,壮大整体实力。
4.重视教育和科技人才培养。各级要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5.加快以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技术创新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科技创新。
6.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科技创新的综合产出能力。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一方面要加紧开发一批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的关键技术,进一步配置支柱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并就风险管理的政策与流程、技术与系统、组织与文化进行叙述。分析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三个层次,对国际上对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在组织架构方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框架分析 (一)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 国际活跃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框架核心共同点包括:在管理信用风险方面大量使用风险度量模型,构建了比较严谨的内部评级法;采用VAR法等手段...
通过对制度分析的整体主义方法的渊源、内容等的阐释,揭示了这一方法的本质及其局限性,认为把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简单归结为整体主义方法是不科学的。制度经济学有两个典型学派,即以科斯、诺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派和以凡勃伦、康芒斯等为代表的老制度经济学(OldInstitutionalEconomics)派。他们都以制度分析为核心,以人和制度的...
本文通过对企业并购的核心内容和动因的全面分析,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的建议。 1企业并购的基本内容 1.1什么是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并购企业是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一种形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等方式。 1.2企业并购的目的分析 (1)企业并购的基本类型...
税收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信沪息科学技术在枕收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推动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的极大提高。本文通过时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税收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加强信息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税收人员安全意识,提升税收人员专业化水平。 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大量的采用信息技术、电子装备及通讯网络等,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
公司对外担保的决策主体为公司的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决策程序不同,公司对外担保的对象是公司自身之外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公司对外担保的数额受公司章程记载的限制。商业银行在接受公司提供的对外担保时,应从其决策主体、程序、对象和数额等方面进行审查,以防不必要风险的发生。 公司对外担保是指公司以其自身的财产或信用为其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的债务履行提供担...
近年来,不少国家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证券监管的必要性及其效率受到质疑。证券市场是特殊的资本市场,其特征内生了该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监管。加强监管应是题中之义。然而管制俘获理论揭示,如果不规范监管者的行为,监管对证券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从英、美国家的证券监管历程来看,当前,证券监管的规范化工作比加强监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许更为重要。 英、美两国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经历了一个从自由放任到...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作为一项证券市场法律监管制度.具有丰富的法理内涵。本文另辟蹊径,从法的价值理论出发.诠释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的效率价值和公平价值 一、引言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iragementDiscussionandAnalvsis.以下简称MD&A)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的一种叙述性信...
随漪高祈技术不断发辰,产业热点经常变换,企业间并劝活动活欲起来,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常态之一,但也存在漪时务行为不挽范的问趁,制约粉经济发展。本文魏并角活动中的封务问题及其时策谈点自己的看法。 1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首先,企业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即若A公司和B公司并购,则两公司并购后价值要高于井购前各企业创造价值的总和。(VAB>VA+VB)VAB与“VA+VB”之差就...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实际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对纳税负担的低位选择。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风险与收益永远是相伴而生的,纳税筹划在带来节税利益的同时,也存在政策性、意识形态等方面因素带来的风险。如果无视这些风险,任其发生而不加以防范,势必有悖税收筹划的初衷,其结果可能是以节税目的为开始,却...
本文从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良好的治理结构对于化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 一、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根据其来源,大致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大类。商业银行外部风险即风险因素来源于商业银行外部的风险,一般包括国家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国家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进行国际间资金借贷活动时发生的、与国家主权行为相关的、超出...
影响因子:0.580
影响因子:3.01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00
影响因子:1.374
影响因子:17.730
影响因子:1.090
影响因子: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