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理念为传统的化学教学注人了生机与活力,化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是,我们在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独特教学风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变着法儿追求虚伪的美丽。尤其是对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目标拟定的多维翔实、环节预设的精雕细琢、媒体运用的新颖奇特、课堂评价的激情澎湃”而津津乐道。正因为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包容万象、滴水不漏和完美无瑕,使得如今的化学课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但繁华喧闹的外表却掩饰不住困惑虚弱的内心。笔者认为,简约朴实应是化学课堂不懈的追求,也是化学课堂的至高境界。
一、目标拟定应简明而透彻
化学教学目标,通常是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搬到自己的教案中,或者用三维目标的一些套话,把目标当成可以跳过的摆设。在实施层面上,出现目标虚化的现象:知识技能目标不实,使过程方法的目标价值丧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空洞、无力。如一位教师教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意义及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结合对物质从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抽象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乍一看,这些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要求”。但是深究下去,这些飘渺、游离和贴标签式的虚幻目标,就是用一年、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够达成,更何况是在短短的40分钟里呢?再说,这些说不清、道不明、拿不准的模糊表述,对课堂教学又如何起到调控作用呢?因此,这种虚幻的目标描述必然使教学活动失去指引、失去支柱。其实,一节课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双基目标,而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它们是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体系中的,而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定要平均面面俱到。就三维目标而言,在每一节化学课中,我们应当有所侧重,这样一学年下来,也会得到均衡实施。所以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双基目标,就可纲举目张;灵动把握生成目标,积极精心演绎,就可以了。其余的目标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中的。目标的多维化、定位的虚幻化,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我们不要盲目求全责备,不必强求“五脏俱全”,不能把“全面落实”异化为“表面文章”,而应让教学目标剔除“雕饰”,还以“清澈”,简明透彻,恰如其分。
二、环节设计应简洁而厚实
课堂教学要追求这样的境界: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成,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至简的化学课堂教学首先是课堂设计简约。课堂中各个环节简洁明快、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既看不到面面俱到的雕琢,又寻不见细微之处的刻意粉饰。有的化学教师过于追求时髦与新颖,搞了不少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而使学生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如教学“燃烧与灭火”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先让学生观看几段DV视屏:古代钻木取火、2008奥运圣火采集、祥云火炬传递、北京奥运圣火点燃、神舟7号飞船点火升天等,然后请学生欣赏魔术表演“烧不坏的手帕”,再用木材、酒精、棉花、煤炭等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看似热闹,但经这么一折腾,教学时间浪费了,教学主题偏离了,学生对“燃烧”现象原来还是“似曾相识”,现在倒“迷迷糊糊”了。其实,环节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厚实和实在。所以,对于环节预设,教师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要谨防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警惕进人“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的误区。唯有如此,教学才能更精练,更精彩。
三、多媒体运用应简单而清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针对一些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较慢的化学变化、瞬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工生产流程及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描述、模拟,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标新立异”的模拟,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直观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例如,教授“一氧化碳的性质”时,由于一氧化碳有剧毒,而多数中学化学实验室没有制取有毒气体的通风橱,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来完成一氧化碳可燃性、还原性实验,这些形象逼真的实验时而停止、时而展现、时而分散、时而组合,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目了然,这无疑会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一些教师却认为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是“声、光、电,一样都不能少”的,认为没有现代教学手段就无法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于是他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制造个“色彩艳丽、画面迷人、声音动听”的新式“武器”,使化学课堂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而这也就使人有“媒体渐欲迷人眼”、“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如教学“物质的溶解性”时,教材上169页的溶解度表非常清楚,让学生看书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样学生在完成练习时既可以看到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的习题,又可以翻出书进行对照。但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非要在投影上展示,结果投影上根本就看不清楚,而且练习时学生也无法对照,显然是多此一举。现阶段滥用多媒体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让一晃而过的课件代替了能够长时间保留的必要的板书。教师在一堂课中甚至不板书一个字,这样做,无法使重点知识长时间处于学生的视线范围内而难以突出“重点”,既看不到教师三笔字的基本功底,也看不到教师设计精美板书的水平,同时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情况。一些教师不理解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价值,单纯地为了使用而使用。其实,有的实验在课上做效果就很好,有的物质直接观察实物就可以了,有的物质是学生较熟悉的经过回忆描述即可解决问题,教师却一定要将其制作成课件,显然,这就是画蛇添足了。有的教师直接利用下载的课件,但有的下载课件有明显的科学性错误,而教师也不加以修改,只熊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多媒体运用不能盲目过热追捧,而应理性慎重面对:它是一种手段、一个助手,并不是万能的。多媒体运用只能是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应该是追求简洁、实用,“该使用时才使用”。
四、课堂评价应简练而恰当
在一些化学公开课中,我们总能听到教师这样表扬学生:“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或是一阵“啪啪啪”整齐划一的掌声。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置若周闻,不评价,不纠正,唯恐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殊不知,此类现象延续下去,只会导致表扬、赞赏日益廉价,就像街头的打折商品一样唾手可得;学生思维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脑海中没有准确、可取的答案与价值评判标准,评价无为、无效。因此,教师评价应追求“一语中的、恰到好处”的简练,应追求“恰如其分、由感而发”的真实。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不仅要能扮演好“教练”和“导演”的角色,还要从保障学生健康发展这个角度出发,成为一名“保健医生”和“心理医生”,善于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文靛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曾经指出:“评价有包容,不是一味地严,也不是一味地宽,不是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而是多把尺子量不同的人。”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真诚地去赞扬学生。表扬学生的语言要丰富,如一个“好”字就有不同的说法:“想得真好!”“多好的设想,还有吗?’川多好的问题,想的真细,谁能帮他解决?”“同学们真了不起!”忌讳一节课总是一味地“很好!特别好!真好!不错!”这显得教师语言非常贫乏。同时,赞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深入地夸赞学生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及学生通过努力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比如,对于一个化学探究课题,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实验的数量多,有的学生实验的数量不是很多,但他的实验能恰当地说明他的探究课题,此时教师的评价就要抓住实验与课题的关系,而不能只停留在实验数量上。其次,还要变重复强化语言为评价语言。通常情况下,在学生作答之后,教师为了强化要点,往往重复学生的回答。在重复的过程中,重视了答案却忽视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评价语言的作用是:激励回答问题的学生,导向问题的解决方法,强化知识落实。在评价时,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所用的方法。当然,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给予指出,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赞赏。大量教育实践表明,表扬是评价,批评同样也是评价,只有综合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才有可能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赞赏自我。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简练而恰当的评价,激发的是学生非智力因素,激活的是内因,对学生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意义深远。
老子曰:“真水无香”,即真正的水是没有香味的,它无色透明,自然生成,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如果化学课堂能返璞归真,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达到“真水无香”的境界,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化学课堂。
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政府机关的公文往来、资料存储、服务提供都以电子化的形式实现,但在提高办公效率、扩大政府服务内容的同时.也为某些居心不良者提供了通过技术手段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窃取重要信息的可能。因此.安全的意义不言而喻。失去了安全的基石,再方便、先进的政务方式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文章将从安全技术的角度,探讨有关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一、引言在2004年国家信...
当代大学生就业主要是通过就业市场来实现,然而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大市场的一部分,其运行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同时也具有与其他劳动力市场不同的特点。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 广义上的(就业市场)己称劳动力市场,它通过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市场组织者的有序管理,政府的宏观调控,承载着对全社会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学习思潮。这一倡导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让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者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的理论,已经成为西方主流性学习流派。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当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要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被动灌输的培训方式,切实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与他们周围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利用原有...
江泽民总书记早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时就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其核心就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黄河基层单位领导干部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政治观点和政治要求,提高党性修养,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坚持正确地...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贵阳市居民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体育活动形式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贵阳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构建体育生活方式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生活方式 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的意义、作用和价值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新世纪的体育已进人人们的休闲生活,已走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列中来,体育已成为...
本文详细介绍了建构主义对成人英语自主学习的指导作用,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传统模式彻底地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自主学习的模式,本文通过教学实验证明了该新型模式对于激发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效果显著。值得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成人学生中推广和应用. 1引言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在当今资讯非常发达的中国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国各级教育中,英...
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而建构主义思想是当代教学课程改革的基础,在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程中需要突破认知主义下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的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主义思想是当代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与上世纪中叶兴起的认知主...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课设计的理论背景下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课模式:支架式导学、抛锚式导学,然后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课设计:以学员为中心,在整个导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员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一.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课设计的理论背景...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动下,课时增加,资料泛滥,学生和教师在数学的学与教上是十分辛苦的,但获得的数学教育效果与所付出的辛苦是不成正比的。高耗低效的熟练度训练己成为阻碍素质教育的痛疾,因此,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许多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一,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
从大学图书馆信息保障的动机目的、战略计划、参与原则、投入和培训5个方面,阐述了大学图书馆服务大学科技创新的信息保障要素。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渐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日益重要。与此同时,在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大学的功能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演变,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造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科技创新的功能。在日益强调科技创新的时代,大学的这种功能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大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