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而建构主义思想是当代教学课程改革的基础,在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程中需要突破认知主义下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的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主义思想是当代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与上世纪中叶兴起的认知主义相比,还只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项复杂漫长的任务,不可能马上替代原有的学习理论,在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程中需要突破认知主义下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还学生主体地位。
一、转变观念
1.学生观的转变:认知主义把学生看成是信息的主动吸纳者,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在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学生是经验的无产者,学习只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个性得不到尊重,师生关系不平等。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和情意结构的基础上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使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和改造,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认知主义把学生看的太低.建构主义则对学生素质要求很高。就笔者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而言,还很难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资源的贫乏。教育环境的滞后很大程度上牵制着教学过程。现阶段只能在一部分课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素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去吸收转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参与,还需要逐步过渡。
2.教师观的转变。认知主义更多地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导致学生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建构主义更愿意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使知识建立在更宽广的知识背景之上,适应学生的整体发展需要。现阶段在我省大力推进新课改,要求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困难重重,原因很多,主要在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家长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限制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多数家长更多地关注着分数,而且现行考核制度也反映出分数的重要性。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放一手留一手。教师应不但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态.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现在的教师观处于新旧观念的过渡,社会还不能完全认同,教师观的转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突破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地位、作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变化。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当前及今后的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1.从书本知识的权威性与绝对性走出来。知识爆炸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地变革。人类的知识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比如从牛顿经典力学理论到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理论。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书本知识只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境。现阶段。在中小学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太少。更多的是生搬硬套格式的“听话”孩子。学生应在理解、记忆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改组,没有必要一味去猜测教师的心思。没有必要设法套用课本知识去应对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更没有必要为课本知识所约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单靠课本知识难以应对。因而通过学习,从课本中学到最基本的知识。进而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必要的。
2.把教学过程从“给予”转化为“引导”。从“获得”进升为“探索”。这垦的教与学的过程由直接到间接的变化。对教师和学习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传统教学花费的时间可能是多了.但学到的知识却更多了。教学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要的是学生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思路。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有人所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人们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得到发展,离开这些活动就谈不上任何发展。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了,到现在应试教育仍不能被取代,有人怀疑了,甚至要否定素质教育.但班级授课制这种集中性的教学形式的弱点已渐趋显露.举国上下统一的课程模式抹杀了个性。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就要促进教学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教师提供支持,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他们自己在具体情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反思,发展自我控制技能,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就能得以提高,成为独立学习者自我发展的主体。
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教师本人和学校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思考,大胆创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到教师的教育素养,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进而关系到来来教育的质量和国家发展的潜力,只有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本次课程改革不仅是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挑战,而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全方面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保持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的先进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充分认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科学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内涵。教师专业...
教师教育是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基地。就综合性大学而言,出现了教师教育观念逐渐淡化、现状与未来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我们应从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和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改善育人环境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中等教育师资人才的主要基地。12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体系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最终将以市场导向的方式实现。要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引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思路,明确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体系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最终将...
文章根据处理某隧道坍方的工程实践,论述了公路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应尽早封闭成环、重视监控量测工作、加强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对同类围岩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工程概况 某隧道为分离式隧道,设计净空断面为14.0m×5.0m,曲墙复合式衬砌结构。按新奥法施工,进出口段采用大管棚、超前小导管、型钢支撑或超前锚杆、钢格栅拱架成洞。隧道特点:①隧道地处丘陵地貌,山坡坡度约为10°~3...
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分析,探索了大学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人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大学生精力旺盛,又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顺利度过大学阶段的重要基础。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切实推进素...
生态补偿制度是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制度。生态补偿一词来源于生态科学,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也有有关生态补偿的规定,然而我国生态法学界对生态补偿的研究不局限于法律法规中对它的规定,而是极大的丰富了其内涵。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并经过论证笔者最终提出生态补偿的法律概念。 论文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科学;生态法律制度;生态法学 我国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有有关生态补偿的规定。然而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新形势下,旧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财经类教育目标应倾向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整体素质,去迎接新的挑战。 近年来,知识与经济己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加入WTO不仅对我国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财经类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量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成功的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试对历史课堂导入法进行了探讨。新课导人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课堂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人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
数字化学习必然促使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模式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体现在教学观念创新、学习资源建设与利用、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创新上。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会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我国已经...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笔者对吉林省初中英语骨干教师职后培训的调查研究为例,分析了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的发展现状,针时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培训单位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希望教师培训单位对于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的现状能有一个全新的、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一、前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实施对初中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加...
影响因子:1.13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725
影响因子:1.200
影响因子:0.720
影响因子:4.20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