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心理救助,心理救助也是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组成部分。严重突发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包含事前的准备、应急和善后的完整建构。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应急预案应包含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完整的过程评估、分级分类的响应、强有力的应急救援保障、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
论文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重大自然灾难、公共卫生、社会骚乱及生产交通事故等频频发生。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问题,对于化解突发事件和为社会民众提供心理援助,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安定社会局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突发公共事件多发,致使不少人陷入痛苦、焦虑、惊恐、敌对、抑郁或无助等适应不良状态,最终导致自杀、伤害、敌对破坏等;而愈来愈多的灾难、伤害、抢劫勒索、性侵害、亲人丧失、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必然会对社会民众造成混乱和心理危机。研究认为,易于诱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方面具体有:(1)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公共卫生安全及煤矿、各生产部门安全隐患问题较多;(2)近年来人口特别是城市人口迅速增多,居住密度增加,隐含着酿成突发事件的几率增大;(3)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停产造成的失业、再就业矛盾突出,而社会救助的架构尚未全面完成;(4)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农民工及失地农民就业压力突出,农民融入城市的思想准备不足,收入待遇和社会救济的问题和矛盾凸现;(5)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贫富差距逐步拉大,低收入者和贫困人1:3存在一定的“仇富心理”;(6)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各种矛盾发酵、集成,由此造成了大量的上访、集访等。基于上述社会现实易于引发社会恐慌、不满情绪和社会动乱,因此要求在经济、社会、自然等领域应急体系组建过程中,在国家规范社会应急系统和突发事件预警上报的同时,构建社会突发事件心理应激干预体系,它是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心理冲击的化解都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有效参与。(1)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突发公共事件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与破坏。大规模灾难后,幸存者、救援人员、罹难者家属、社会大众等直接和间接受灾难影响的人都会遭受一定的心理创伤。灾难心理研究发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与支持率成反比¨,即所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低。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在20多年后,仍有部分人生活在灾难的阴影中。这与当时没有提供及时、必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2002年大连“5·7空难”发生后,心理专家首次实现了灾后24小时内的现场救助。2003年SARS期问,我国心理救助力量首次大面积、全方位地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2)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是危机管理的组成部分。建构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是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危机管理机制中对心理救援有明确规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出,“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国家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都有心理干预的相关规定。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国家更是发布了《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对地震灾区灾民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影响人们社会心理危机的因素
(一)危机的严重程度
危机的严重程度通常是指危机的发生对社会实物(如房屋、设施等)破坏的严重程度,以及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紧张、忧虑及恐惧的程度。一般来说,如果一场危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房屋倒塌严重,公共设施被极度破坏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们心理的恐慌程度。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195人遇难,374176人受伤,16221人失踪。目之所及,处处是悲惨悲壮的景象:地震中痛失亲人、痛失家园的一双双流泪的眼睛,一个个哀伤的背影;美丽的城市一瞬问变成了人间地狱,温暖的家只剩下废墟和幅幅遗像。对地震不堪回首的记忆,对余震胆战心惊的等待,对死亡近在咫尺的逃亡,对失去无法承担的痛苦,对后面灾疫的无法预料,都深深折磨着每一个人。灾难虽已过去,但人们对此仍然心存畏惧,危机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创伤在短期内仍然没能愈合。
(二)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
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是影响人们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人们对危机了解的程度越深,将越容易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危机及其造成的影响。反之,如果人们对危机缺乏了解,将越容易轻信谣言,从而加剧心理的恐慌程度,极易造成心理失衡,引发心理危机,甚至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乱。如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曾爆发过手纸危机。在手纸危机爆发之前,日本民众由于对当前的石油危机没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感觉到日本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面临着经济危险。民众认为日本正处在危机当中,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惶恐不安的气氛,谣言四起,以致于因为一小超市手纸减价,结果市民排队买手纸,后来发展到挤垮超市,并迅速波及全日本,进而引发严重的手纸危机。
(三)社会信息的透明程度
是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的责任人,也是解决公共危机的重要主体。因此,在公共危机的爆发过程中以及在对危机的解决中自始至终都是信息的主要掌控者。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将极大影响公众对的信任程度、对危机的了解程度。
2003年的非典,在这一点上对提出了严重的警告。非典初期,一些地方官员隐瞒疫情,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造成非典在我国的大规模肆虐酿成社会恐慌。信息的透明化,可以对公众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干预,对于危机的及早控制与解决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四)民众的心理素质
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自身心理的根本因素。一般来说,心理素质高的人,容易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危机,从而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心理;相反,心理素质低的人,容易受危机的影响,在危机中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进而引起心理失衡,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应着重从加强对人的教育,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人手。韩国民众在1997—1998年的经济危机中就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此次大危机中,韩国民众不仅没有被危机吓倒,反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危机,并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积极捐助努力消费,许多妇女甚至排队捐献结婚戒指,以挽救国家的金融。在这样的全民“抗战”中,韩国终于在危机中生存下来,并很快开始经济的复苏行动。
三、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为了将社会心理干预纳入地方灾害救援和备灾的整体工作中,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缓解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心理社会危害,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必须形成一定体系。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干预机制的体系应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组织与指挥系统
根据协同组织资源联动的原则,在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专业学会、研究机构、服务提供机构等,应立即成立应急处置协作指挥工作组,突发公共事件所在地心理健康服务力量也应迅速成立应急工作组。不同工作组人员应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生成有效的指挥决策。成功有效地整合支持资源可以预防不同机构的重叠服务,大大提高干预的效果。
(二)评估和预警系统
评估和预警是及时开展救援、救助成败与否的.基础保障和关键环节,在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估需求是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目标计划的前提。救援前,要确定接受服务的人群或者覆盖区域,了解当地心理危机干预服务背景、当前服务资源,确定心理冲击的严重程度和类别,确定服务的优先级,设定心理救助的目标、制定计划。评估要贯穿心理危机干预的始终。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兼具滞后性和特殊的时效性,其需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可能是长期的,因而评估也需要贯穿始终。评估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心理危机干预自身的风险,诸如特定心理危机干预可持续性、可接受性,以及技术在行政与法律上的可行性等。
(三)响应和处置系统
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应该分级分类响应。无论突发公共事件级别高低、规模大小、损伤轻重,当地或就近的心理危机干预协调机构都应迅速调度力量,尽快判明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并及时向全国性的心理应急机构报告。全国性的心理机构也应在事件发生后尽短的时问内作出相应的响应和及时处置,参与制定心理健康服务的决策、应急指挥、以及全国专业人员的调度等工作。
(四)应急队伍系统
建立反应迅速的心理干预应急队伍。应急队伍应该包括不同水平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具体可以包括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甚至精神病专业人员,以适应灾后不同阶段的心理援助工作。一旦发生了灾难性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治疗师、咨询员等专业队伍就和救援人员一起第一时问到达现场,实施心理救助。
(五)新闻报道系统
在危机事件中,长期处于潜在未知危险中的人,会因缺乏可靠信息造成的不确定感比实际灾难带来的恐惧,引起更多的心理损害。在紧急情况下,公共信息和大众传媒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信息源的可靠性决定了人们在紧急情况下是否能有效地采取缓解措施。相应的心理社会干预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根据所掌握的事件对民众心理影响资料的分析,就新闻报道向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建议。
(1)在突发公共事件危机情况下,国际、国家、地方有关部门应和新闻界合作,制定公共信息政策和新闻报道指导原则,使大众获取准确、一致的信息;(2)可由公开与新闻界合作的心理社会干预发言人控制相关信息;(3)新闻界应重点报导减少危险、加强安全措施的信息;(4)为维持可信度和信任感,新闻界应坦诚;(5)对未知事物应表达清楚,在紧急反应中,对不确定因素的报告应及时解释、纠正。
(六)服务保障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的保障主要包括知识技术保障、社会动员保障和财力保障。专业的知识技术是有效处理心理危机,避免二次伤害的基本保障。在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该与物质支援结合充分进行社会动员,使足够的社会力量投入心理服务,保障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力。有效心理救助运作还离不开财力保障,财力保障包括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捐赠和援助。
本文试以中苏关系为例,说明在长时段的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起到了根本性作用,意识形态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起着复杂的作用,然而,在短时段的国家关系中,“历史的合力”则是具体地决定了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其中孰是首位的因素,尚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国际政治关系中,最终决定国家间关系的因素是什么,一直是史学家和政治家们思考的问题,其提出的观点也五花八门,纷繁复杂,主要都归因于国家利益,...
文化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以西方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大潮,科学地制定全球化格局下的文化发展战略,实现文化的创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文化创新 近年以来,与现代性问题相伴随的全球化问题,已经引起中外学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现时代,讨...
韩国在电子政务项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益于政府上层对电子政务的支持,对电子政务规划清晰的责任界定和世界上最发达的通信网络结构。中国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全面,百姓与政府之间的网上沟通不顺利。有鉴于此,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主要采取以下策略:设定具体目标,实施政府监管;投入一定成本,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移动执法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韩国信息安全管理政府网站信...
对民主与法治的含义和关系作了简单的概括,同时对民主与法治在近代西方两种不同表现“民主优位”和“法治优位”作了简单的阐述,以及宪法在民主与法治中的作用和现阶段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作了描述。 我国学术界对于民主、法治的研究浩如烟海。然而,对民主与法治之间关系的研究却不是很多。严格的说,民主与法治观念更早地生长于西方。中国自“开眼看世界&...
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这是不争的事实。消除性别歧视,树立性剐正视理念,不仅需要立法机关、政府的强力介入,也需要女大学生自我的觉醒。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人人才市场,其中,女生约占有一半的比重。在我国这个具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和“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国度里,女大学生的就业便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
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党员具有先进性的人格。从深层心理角度审视先进性人格,它与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对优越性、超越性追求的人格结构共契。因此共产党员先进性人格的塑造有深层心理的基础,更符合共产党的建党宗旨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完全能够达到先进IJ生人格塑造的目的的。 论文关键词:深层心理;共产党员;先进性人格;塑造 二零零五年一月开始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
欧洲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冷战结束后,在世界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欧洲社会民主党却在20世纪90年代以“第三条道路”为标志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神奇回归”。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政坛“右转”现象不断加深,社会民主主义面临严峻挑战。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欧洲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
知识转移活动存在于社会网络环境之中,并受到社会网络的约束。一般来说,信息网络是显性知识转移的理想通道,而社会网络则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通道。基于此,构建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 论文关键词:知识转移社会网络网络模型 1引言 自从知识转移成为知识管理的关注热点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知识转移模型。根据其出发点的不同,主要可分为过程模型、要素模型和路径模型。其中,过程模型主要是将...
基于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分析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给出了培育网络组织意识、完善产学研合作服务系统、加速完善产学研投融资机制及联合各方资源促进企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发展对策。1引言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强性特征,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而是按照区域竞争力来进行,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基...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而实现践行治水新思路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在改革发展、防洪防凌、调水调沙、标准化堤防建设、水管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稳步发展。黄河基层单位作为黄河系统战斗主力军,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实践,如何实现治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
影响因子:2.725
影响因子:0.49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4.884
影响因子:0.370
影响因子:4.456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