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转移活动存在于社会网络环境之中,并受到社会网络的约束。一般来说,信息网络是显性知识转移的理想通道,而社会网络则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通道。基于此,构建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
论文关键词:知识转移 社会网络 网络模型
1引言
自从知识转移成为知识管理的关注热点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知识转移模型。根据其出发点的不同,主要可分为过程模型、要素模型和路径模型。其中,过程模型主要是将整个知识转移分为不同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Szulans—ki的四阶段模型以及MymaGilbert&MatrynCordey—Hayes的五步骤模型。要素模型是以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要素为基础建立研究模型,比较典型的是Jeffrey&Bing—ShengTeng提出的知识源(source)、知识受体(recipient)、转移的知识(knowledge)及转移情境(context)四要素模型,VitoAlbin等人归纳提出的转移主体、转移意境、转移内容、转移媒介四部分知识转移分析框架。路径模型主要是从知识转移的方式、路径角度来建立模型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GunnarHedlund提出的N型组织模型及Nonaka提出的知识转移的4种模式SECI模型。大部分的模型都表明知识转移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转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转移的主体、接受者、转移媒介和转移的内容。本文在分析SECI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其他模型不在研究范围之列。
2知识转移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
2.1 SECI模型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教授(Nonaka)认为,知识可以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交互而创造。他根据知识创新活动的特点,并依据知识交互的四种模式,即潜移默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外化,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结合,Combina一tion)和内部升华(内化,Internalization)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图1)。
SECI模型主要描述知识的转移、转化及创新过程,其中包括四个阶段的互动过程:(1)社会化阶段的知识转移:是属于个体之间的隐性知识的共享,经验共享是这个转化过程的关键,而它又是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来实现的。如师傅带徒弟的过程就是实现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作为徒弟的一方应勤观察,多思考,细钻研,虚心向师傅请教,可以说是靠模仿、实践来学习手艺的,是一个典型的分享经验、形成共有思维模式和技能的过程。在知识转移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个体的隐性知识的积累和不断传递的过程。(2)外化阶段的知识转移:是属于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个体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进行了归纳综合,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内容,与群体中的成员达到一种知识的共享。实际上对于群体来说,这是一个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这项工作在知识管理中难度是最大的,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3)结合阶段的知识转移:是若干群体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收集并整合显性知识的过程,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文档、会议或交流等形式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交换和再造。
总之,该阶段的知识转移的实质就是将群体的显性知识编辑为组织的显性知识,并在组织范围内进行广泛传递和应用。如大规模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与采集系统就是这个过程应用的典型实例。(4)内化阶段的知识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员工将组织的一些规章制度、方法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诀窍”,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使得整体的生产效率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这个阶段知识实现了在组织内部的共享,并拓宽和改变了个体的思维方式,使得知识逐渐变为可根植于实践行动、流程和战略创新之中的隐性知识。一旦知识内化为思维方式或创新源地时,它就变成了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由此可见,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都属于知识转移的量变过程,前者履行的是个体之间的隐性知识积累和传递的功能,后者进行的是组织层面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而这些显性知识的共享就构成了群体和组织之间知识量的递增和活化。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属于知识的质变过程。第二阶段是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的显性知识,这显然是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知识群体化的一个知识性质变化的过程。第四阶段又反过来进行的是组织的显性知识内化为群体的隐性知识,再由群体的隐性知识根植于个体的知识载体中,成为个体的隐性知识。但这种被再次内化了的个体隐性知识又将成为第一阶段的知识转移过程中新的拥有隐性知识的个体,然后个体的隐性知识再次被群体显性化;而群体中的新知识则向整个组织领域内扩散。知识的转化在个体、群体、组织的三个层面上进行不断的转化,形成一种螺旋向上的趋势。
2.2评析
SECI模型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树立了一个知识自我演进的知识螺旋,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移进行了成功的解释;提出了连接着时间与空间的知识创造场所(Ba),以四个阶段为依据,提供了一个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因而,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中被广泛流传、引用。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SECI模型隐含着一个主要缺陷:
将组织视为一个自动生成的认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新知识仅仅能够通过现有的知识产生出来。在现实中,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生物有机体,社会外部知识的输入是不容忽视的,而此模型对社会外部知识的力量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在系统分析知识螺旋模型的基础上,很有必要考虑构建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
3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
3.1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指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认同所构成的各种联系,是系统的社会关系集合。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存在着第三方联系,任何一对没有联系的个体都可能通过第三方联系而发生关联。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世界是由关系构成的网络组成的,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多元的,由此构成了社会网络的多层性。Pelz和Andrews等的研究表明人们偏好从人际网络中而不是从文本中获取知识;社会网络分析可用于反映人与人之间或部门间重要的知识关系,因此特别有助于提高组织中的协作、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社会网络成了个体搜寻知识的主要路径和平台,从社会网络理论看来,不管是显性知识的转移还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其转移活动都存在于社会网络环境中,但其具体的转移路径和转移渠道并不相同。
3.2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构建
一般认为,数字化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机器和信息网络进行共享和传播,知识转移主体借助信息技术支撑的互联网络可以实现随时查找、浏览、下载、学习和再编码知识,因此信息网络是显性知识转移的理想通道。而从知识转移实践上来说,社会网络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通道,不管是师徒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同行之间,其日常交流和共同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转移的机会和通道。个人知识的隐含性使得记录符号系统、信息网络和自动机器无法独立地承担转移中介和转移媒介角色,转移主体只能借助于社会网络中关系渠道和社会资本进行“干中学”或“师徒相传”。许多个人隐性知识,不易从正式渠道获得,但员工间通过社会网络直接交流,借助于语言、体态、情感、示范等隐性表达方式的综合作用,容易使对方领悟出隐性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共享这些个人知识的目的。社会网络成员间的交流往往以沟通感情、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他们常常在一起吃饭、娱乐、聊天,却无意中传播隐含的经验类知识。这种非正式的交流途径对促进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转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构建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图2)。
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考虑了社会外部知识的输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SECI模型的缺陷。社会网络的存在使知识转移不一定通过“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这样的转化模式转移,而直接通过“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模型转移。当然,由于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和外化过程比较困难,因此在社会实践中有可能转移失败的机率较高,这就要求讲究适当的策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这也是笔者下一阶段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一个既有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又不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其供需关系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波动。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就必须从市场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出发谋求解决策略。如果将大学毕业生所能提供的专业技能服务看作是类似于商品使用价值可供消费的服务,那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高校则可以看作是该服务的供应方,用人的企事业单位则是市场中对这种服务的需求方,三方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的综合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危机。我国土壤污染的形势也在不断恶化,影响了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基于土壤污染的急剧恶化,制定一部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之一,为了缓解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土壤...
苏东剧变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南美洲国家寻求以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从而形成世界社会主义的两大亮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查韦斯的“21世纪新社会主义”理论是其中最活跃且影响最广泛的理论创造与社会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进一步探讨在经济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化及其共同特征,进而提出和谐社会主...
本文通过对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介绍,总结出对内地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的启示。 一、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起因1.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对卫生资源耗费提出挑战香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地区之一,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80岁。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1996年、2001年、2006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总数分别为62.9万、74,7万、85.2万,从这组数据来看,每5年香港65岁以上的老人就增加10万多...
传统理性主义虽然具有反思的品格,但还局限在朝向内在性的理性本身的反省中,未能克服由理性本身的局限所带来的诸多现代性难题。理性主义哲学仍然处在“思存关系”的二元对立中,不能把“思”和“存”真正统一起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哲学),用实践连接了物质和意识,避免了理性对自身审查不彻...
中国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国家关系伦理思想。其中,以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国家关系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坚持“为政以德”,为国家关系和谐奠定坚实基础;以“协和万邦”为促进国家关系和谐的总体原则;视“和而不同”为实现国家关系和谐的本质要求;树立“禁暴除害”的用兵理念以保障国家关系和谐。这些思想...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长期生活救助、专项分类救助和临时应急救助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框架。从整体上讲,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正在趋于完善,但距一个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探讨了社会救助体系构建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O 引言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经过几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从最初农村的五保供养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救助制度发展到目前...
政府社会性管制改革事关重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为此,必须完善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健全社会性管制的行为主体,设置社会性管制的合理目标,构建“适度型”社会性管制式,综合运用强制型和激励型管制方法,强化安全、健康、环境管制,实现对管制者的有效管制。政府管制也称为政府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公共政策目标,由具有法...
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个性化服务措施及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其目的在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及社会地位。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财富的积累、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都要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其特点是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社会经济日益信息化,知识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首要推动力,信息技...
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必须注重它的实践唯物主义特征,这主要基于两个层次的理由:其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这是人学研究兴起的深层动因;其二,实践唯物主义与人学的研究领域有着共同的支点,即现实活动中的人:现实活动中的人是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的主要体现之处。 新近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已经把对人进行哲学的研究作为当前一段时期哲学研究的主题,人学研究...
影响因子:0.200
影响因子:0.514
影响因子:4.36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69
影响因子:3.473
影响因子:35.855
影响因子: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