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转移活动存在于社会网络环境之中,并受到社会网络的约束。一般来说,信息网络是显性知识转移的理想通道,而社会网络则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通道。基于此,构建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
论文关键词:知识转移 社会网络 网络模型
1引言
自从知识转移成为知识管理的关注热点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知识转移模型。根据其出发点的不同,主要可分为过程模型、要素模型和路径模型。其中,过程模型主要是将整个知识转移分为不同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Szulans—ki的四阶段模型以及MymaGilbert&MatrynCordey—Hayes的五步骤模型。要素模型是以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要素为基础建立研究模型,比较典型的是Jeffrey&Bing—ShengTeng提出的知识源(source)、知识受体(recipient)、转移的知识(knowledge)及转移情境(context)四要素模型,VitoAlbin等人归纳提出的转移主体、转移意境、转移内容、转移媒介四部分知识转移分析框架。路径模型主要是从知识转移的方式、路径角度来建立模型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GunnarHedlund提出的N型组织模型及Nonaka提出的知识转移的4种模式SECI模型。大部分的模型都表明知识转移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转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转移的主体、接受者、转移媒介和转移的内容。本文在分析SECI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其他模型不在研究范围之列。
2知识转移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
2.1 SECI模型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教授(Nonaka)认为,知识可以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交互而创造。他根据知识创新活动的特点,并依据知识交互的四种模式,即潜移默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外化,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结合,Combina一tion)和内部升华(内化,Internalization)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图1)。
SECI模型主要描述知识的转移、转化及创新过程,其中包括四个阶段的互动过程:(1)社会化阶段的知识转移:是属于个体之间的隐性知识的共享,经验共享是这个转化过程的关键,而它又是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来实现的。如师傅带徒弟的过程就是实现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作为徒弟的一方应勤观察,多思考,细钻研,虚心向师傅请教,可以说是靠模仿、实践来学习手艺的,是一个典型的分享经验、形成共有思维模式和技能的过程。在知识转移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个体的隐性知识的积累和不断传递的过程。(2)外化阶段的知识转移:是属于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个体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进行了归纳综合,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内容,与群体中的成员达到一种知识的共享。实际上对于群体来说,这是一个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这项工作在知识管理中难度是最大的,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3)结合阶段的知识转移:是若干群体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收集并整合显性知识的过程,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文档、会议或交流等形式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交换和再造。
总之,该阶段的知识转移的实质就是将群体的显性知识编辑为组织的显性知识,并在组织范围内进行广泛传递和应用。如大规模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与采集系统就是这个过程应用的典型实例。(4)内化阶段的知识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员工将组织的一些规章制度、方法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诀窍”,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使得整体的生产效率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这个阶段知识实现了在组织内部的共享,并拓宽和改变了个体的思维方式,使得知识逐渐变为可根植于实践行动、流程和战略创新之中的隐性知识。一旦知识内化为思维方式或创新源地时,它就变成了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由此可见,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都属于知识转移的量变过程,前者履行的是个体之间的隐性知识积累和传递的功能,后者进行的是组织层面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而这些显性知识的共享就构成了群体和组织之间知识量的递增和活化。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属于知识的质变过程。第二阶段是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的显性知识,这显然是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知识群体化的一个知识性质变化的过程。第四阶段又反过来进行的是组织的显性知识内化为群体的隐性知识,再由群体的隐性知识根植于个体的知识载体中,成为个体的隐性知识。但这种被再次内化了的个体隐性知识又将成为第一阶段的知识转移过程中新的拥有隐性知识的个体,然后个体的隐性知识再次被群体显性化;而群体中的新知识则向整个组织领域内扩散。知识的转化在个体、群体、组织的三个层面上进行不断的转化,形成一种螺旋向上的趋势。
2.2评析
SECI模型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树立了一个知识自我演进的知识螺旋,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移进行了成功的解释;提出了连接着时间与空间的知识创造场所(Ba),以四个阶段为依据,提供了一个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因而,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中被广泛流传、引用。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SECI模型隐含着一个主要缺陷:
将组织视为一个自动生成的认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新知识仅仅能够通过现有的知识产生出来。在现实中,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生物有机体,社会外部知识的输入是不容忽视的,而此模型对社会外部知识的力量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在系统分析知识螺旋模型的基础上,很有必要考虑构建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
3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
3.1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指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认同所构成的各种联系,是系统的社会关系集合。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存在着第三方联系,任何一对没有联系的个体都可能通过第三方联系而发生关联。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世界是由关系构成的网络组成的,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多元的,由此构成了社会网络的多层性。Pelz和Andrews等的研究表明人们偏好从人际网络中而不是从文本中获取知识;社会网络分析可用于反映人与人之间或部门间重要的知识关系,因此特别有助于提高组织中的协作、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社会网络成了个体搜寻知识的主要路径和平台,从社会网络理论看来,不管是显性知识的转移还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其转移活动都存在于社会网络环境中,但其具体的转移路径和转移渠道并不相同。
3.2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构建
一般认为,数字化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机器和信息网络进行共享和传播,知识转移主体借助信息技术支撑的互联网络可以实现随时查找、浏览、下载、学习和再编码知识,因此信息网络是显性知识转移的理想通道。而从知识转移实践上来说,社会网络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通道,不管是师徒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同行之间,其日常交流和共同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转移的机会和通道。个人知识的隐含性使得记录符号系统、信息网络和自动机器无法独立地承担转移中介和转移媒介角色,转移主体只能借助于社会网络中关系渠道和社会资本进行“干中学”或“师徒相传”。许多个人隐性知识,不易从正式渠道获得,但员工间通过社会网络直接交流,借助于语言、体态、情感、示范等隐性表达方式的综合作用,容易使对方领悟出隐性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共享这些个人知识的目的。社会网络成员间的交流往往以沟通感情、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他们常常在一起吃饭、娱乐、聊天,却无意中传播隐含的经验类知识。这种非正式的交流途径对促进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转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构建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图2)。
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考虑了社会外部知识的输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SECI模型的缺陷。社会网络的存在使知识转移不一定通过“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这样的转化模式转移,而直接通过“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模型转移。当然,由于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和外化过程比较困难,因此在社会实践中有可能转移失败的机率较高,这就要求讲究适当的策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这也是笔者下一阶段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平遥漆器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是中国民间工艺品中的四大名漆器之一。平遥漆器外观古朴雅致,器物造型简单实用、纹饰浓郁艳丽、漆面光洁如镜、手感细腻润泽;制作工艺繁琐复杂;一度濒危又重获新生。 关键词:漆器;平遥漆器;披麻挂灰;出光;绘制 所谓漆器,就是指用漆髹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漆器所用的漆是天然大漆,大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
进入21世纪,中国与周边国家“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周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日益拓宽加深。然而,随着区域次区域合作渐成主流,多方战略角逐态势日益突出,竞争可能向恶性方向发展,从而有损于地区和平、发展、稳定、和谐的共同利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势将走向整合的新阶段。 中国的周边按区域划分,主要由东亚、中亚和南亚三个区域组成。经过3O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大写的人即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问题。从价值观角度看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没有过时,相反,还必须重新肯定,即要强调:一切发展都是人的发展,人的一切关于发展的活动,都是由人发动并为了人的,人永远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主体。如果说在价值取向上可以讲不以人为中心,那是人对自己的放逐。所以,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能被推翻的。接下来的问题,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合理,而是如何重新思考人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初的“礼”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性质,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规范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礼”的外在强制逐渐减弱而内在规范却日益增强和完善。提倡礼治的儒家通过以仁释礼,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使人们依据礼义文化机制回归生命的意义世界,从而确立一种精神信仰。在这种伦理规范与心理欲...
中国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国家关系伦理思想。其中,以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国家关系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坚持“为政以德”,为国家关系和谐奠定坚实基础;以“协和万邦”为促进国家关系和谐的总体原则;视“和而不同”为实现国家关系和谐的本质要求;树立“禁暴除害”的用兵理念以保障国家关系和谐。这些思想...
两种制度国家关系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体系。它既包括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关系,又包括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有联系,也有区别。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虽然是对立的,但也有统一的一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随着两种制度的发展和变革,这种统一关系则越来越明显。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主义因素在增多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能否产生社会主义因素,一...
本文结合图书馆知识管理发展现状,重点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并分别从知识管理基本概念、知识管理内涵、知识管理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了图书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步人了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时代,其职能也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需要面临快速变化且难以预测的读者需求,必须与时俱进、拓展功能、紧跟时...
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这是不争的事实。消除性别歧视,树立性剐正视理念,不仅需要立法机关、政府的强力介入,也需要女大学生自我的觉醒。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人人才市场,其中,女生约占有一半的比重。在我国这个具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和“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国度里,女大学生的就业便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是党的整体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强弱,直接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不断地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按照党的组织体系结构,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是指乡镇以及村一级党组织。本...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危机。我国土壤污染的形势也在不断恶化,影响了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基于土壤污染的急剧恶化,制定一部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之一,为了缓解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土壤...
影响因子:3.000
影响因子:1.260
影响因子:5.692
影响因子:1.320
影响因子:0.420
影响因子:0.190
影响因子:1.475
影响因子:2.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