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是生态科学和经济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它对识别区域的生态经济特征,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文章回顾了我国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分析和评价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方法,并对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严重,严重影响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今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以往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主要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然而,以往单一的区域生态区划或经济区划难以解决如何使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同、持续发展的难题,所以区域规划的重心开始向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功能转移,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就此应运而生.目前许多学者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区划进行了研究.本文回顾了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发展,系统总结、分析和评价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方法,并对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回顾
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是利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系统功能协调演进的综合区划,它强调生态学基础和经济发展规律,全面考虑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内的生态因子,根据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生态经济单元.自产生以来,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1.1区划自然(生态)功能区划
竺可桢于1931年发表的“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中国现代自然区划的开始,随后黄秉维于20世纪40年代初首次对我国的植被进行了区划.2O世纪5O年代,在对我国自然资源深入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自然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自然地域的区划原则和指标体系.其中最具影响和最完整的是在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编写出版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它明确了区划的目的,拟定了适合中国特点又便于与国外相比较的区划原则和方法.与此同时,许多省区也分别完成了各自的自然区划.20世纪8O年代,各单项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方案更加趋于完善,并出版了《中国植被》、《中国土壤》和《中国自然地理》丛书等一系列论著.
1.2区划生态经济功能规划
依据客观自然地理的分异规律性所进行的自然区划,主要停留在对自然表象的认识上,区划指标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总结我国生态建设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环境学家马世骏教授于1981年首次提出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他指出:“当代若干重大社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关系到社会体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自然是三个不同性质的系统,但其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其他系统功能、结构的制约,必须当成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_3].王如松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城市和农村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纽带,由社会、经济与自然三个亚系统组成的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复合生态系统E43.在这一基础上区域规划由单纯的自然生态分析向涉及自然、社会、经济诸多方面的综合分析转变,经济生态规划随之逐渐展开.1989年周纪伦等主持的上海郊区生态经济规划以区域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为划分对象,构造了一个能反映城乡地区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特征的框图模型,开创了国内区域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的先河].自此以后,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生态经济综合区划蓬勃开展起来.
2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方法
在构筑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理论的同时,区划实际工作者也在方法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创立和引进了许多区划方法.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2.1系统聚类方法
首先把各个对象各自归为一类,然后每次将最相似的两类合并,合并后重新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或相近性测度.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对象归为一类为止.方法是将分类单元对应的指标因子构成分类矩阵,首先用标准后的数据计算分类单元的相似系数,最常用的方法是欧式距离法;最后进行聚类分析,较常用的是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
早期运用系统聚类方法的规划很多.其中卢兰、蔡秋等就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槽渡河流域的农业做了生态经济区划,将其划分为了5个农业生态经济类型区[6].胡宝清、廖赤梅等利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南钦丘陵盆地做了生态经济规划,将其划分为了两区、四个亚区两个等级.
2.2“星座”图聚类方法
它是图解多元分析中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每个样点按一定数量关系点在一个半圆之中,每个样点用一个星点表示,同样的样点便可以组成一个“星座”.然后归类并区分不同“星座”的界限,从而得到星座聚类图.胡宝清、周兴等以山区农业生态经济区划为基础,运用“星座”聚类方法将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指明了区域发展方向].
2.3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在数据收集,指标确定完备后,首先进行标定工作,即标出衡量被分类对象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J一1,2,…,).设论域一{U,Uz,…,U)建立(,上的相似关系R(代表模糊关系).U表示与按分类特性的相似程度.又设被分类的每一对象,由一组数x x…,X来表示,则与“,的相似程度,可以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统计量方法来计算.常用的有夹角余弦法和算术平均最小值法.用上述方法建立模糊关系R,然后根据模糊数学中的“传递闭包”理论中的定理运算:R。R—R,R。。R一R,…,。R=R2直至某一步出现R一R为止,则R便是一个模糊等价关系.最后利用—截把模糊等价关系转化为确定关系,取不同的值水平,可把诸分区单位在相似程度下分成若干类.以模糊聚类分析作为区划方法的研究不少.郑可锋运用模糊聚类方法,以乡镇为分区单位,对浙江省德清县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并提到以定性角度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包晓斌也以乡镇作为基本元,采用ISOTATA模糊聚类区划方法将黄河的一级支流听水河流域地区划分为3个类型区.
2.4 3S的分析方法
随着区划的定量化要求愈来愈强烈,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经济功能区划中.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类、模拟、输出的空间信息系统.2003年高群、毛汉英运用GIS分析手段对三峡库区云阳县进行了生态经济区划,分区的结果综合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地域特征和该区域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向.
3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展望
3.1区划方法逐渐走向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现今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精度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以往单纯的定性分析已不能满足区划的需要,必须在进行区划时同时注重定量分析,用数量化的方式来证明区划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3.2县域小尺度的山区综合区划成为研究热点
应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可操作性的要求,生态经济综合区划区域热点已逐渐由大尺度综合区划转到县域小尺度的山区综合区划.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体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山区地带,其对确保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为重要.
3.3 3技术被广泛应用
由于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通常涉及的是空间结构多样、属性多、组分关系复杂的城市或区域,只有广泛地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空间资源分析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才有可能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得以广泛应用.GIS的应用使区划结果由基于行政基本单元发展为基于相对均质的地理网格单元,大大提高区划成果的精度和准确度,更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各方面需求口.
3.4城市群将是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重要研究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今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区域,许多地区更开始出现城市群体化现象,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将成为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生态关系最为复杂,系统结构和功能也最为完善的复合生态系统.但是现今尚未见到有关城市群空间尺度上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研究报道,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加强对城市群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研究迫在眉睫.
4结语
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转变.它协调了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为决策部门调控优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导向性的科学依据,能够为区域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对我国经济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但由于政策和投资环境的影响,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存在不利影响。本文在分析其利弊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它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
本文分析了国内中小型软件企业在企业体制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特点,指出了中小型软件企业在开发软件产品时应用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方法管理软件项目的差异,提出了其软件项目管理过程改进模型。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中小型软件企业;软件过程改进 目前中国软件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企业和政府以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大量的软件开发是由中小型软件企业承担。由于中小型软件企业的企业体制和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和关心...
税收管理作为我国税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各级税务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征管水平提高,确保完成国家财政收入任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税收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甚对税收建设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实施。改革税收管理,提高其合理、科学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目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追求收入目标,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日益明显1994年税制改革以代写论文来,我...
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主体结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区域创新激励的重要制度安排。文章针对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各地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工作须从区域创新网络的选址、地区的优劣势因子分析、创新主体功能、创新环境、路径创造、形成机制的培育等方面予以加强。 区域仓嘶网络是区域创新主体结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区域创新激励的重要制度安排。针对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话语是文本的基拙和中介,整体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本文试从整体性的角度对童话话语做浅略的分析和阐释,在深入了解童话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来反观现代审美的历史 童话话语也有整体性。它的这种整体性特征:首先体现在话语与语境的相互关系上。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话语的确切意义是由具体语境决定的,它随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作品主要讲述了小姑娘与大灰狼之间斗智斗勇的故...
经济全球化促使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经营,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十分重要。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纳税观,把握正确的筹划原则,选择恰当的筹划方法,针对不同的经营环境和各个经营环节系统分析制定相应的纳税筹划方案,合法降低全球整体税负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分工和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环...
我国的企业并购从1984年的“保定模式”和“武汉模式”至今的二十余年中,已有数以万计的企业进行了并购重组。在加入世贫组织后,我国的国企兼并改革正在步入一个日渐成熟的新阶段,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企业尚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新的一轮并购浪潮中从根本上改变那些不正常、不合理、不经济的“并购方式”,规范各级政...
现代性社会起源于近现代反封建、反基督教的斗争,它以追求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物质欲望的蔫足为终极目的从世俗化的向度上看,工业文明的起源与人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密切相关。奢侈是现代性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性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现代性社会是奢侈浪费型社会,是消费社会: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社会;奢侈;浪费;消费主义 现代性社会起源于文艺夏兴确立于17世纪,成型于18世纪.发展于20世纪.它以资本主义...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而言,在采矿权出让中,国家出让的是矿产的所有权而非用益物权。采矿权价款作为矿产的用益物权的对价,占矿产品的实际销售收入的比例太低。按矿产品的实际销售收入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税收,国有矿产资源资产和税收大量流失。我国应实行矿产所有权出让,向受让人收取矿产所有权出让金、矿区国有土地使用费、矿山环境恢复费。根据矿产所有权出让金的数学模型,确定它的合理金额。按照同矿产的可采储量等量的矿产品...
区域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状况的重要尺度,是增强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河北省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主要需要改善创新环境、加大转移支付和拓宽融资渠道并举、加快知识流动和创新交流,重视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一、引言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
影响因子:1.670
影响因子:4.893
影响因子:0.150
影响因子:4.07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36
影响因子: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