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拟从社会 历史 角度出发,以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小说中主要动物意象Buck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本文同时将中文畅销书《狼图腾》中的主要动物意象狼与Buck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在二者象征意义的对比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意象派的介绍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 现代 诗歌流派。在西方文学中,意象被庞德定义为 “that which presents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 a vortex or cluster of fused ideas endowed with energy ” (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意象派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意象派在文学 发展 过程中仅仅存在了十年时间,但作为文学概念和写作方法,“意象”及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却在世界文学舞台上一直活跃至今。本文将对两部文学作品中的两个动物意象进行对比研究。
二、两部文学作品中主要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野性的呼唤》中Buck的象征意义
《野性的呼唤》主要讲述的是Buck伴随着淘金热的浪潮,在经历各种遭遇和困难后,从一只家养的狗蜕变成为一只西部广袤荒野中狼群的首领。从转变的宏观过程中,我们可以 总结 出:Buck象征着对生活有超强适应能力的人。这一点贯穿于杰克伦敦作品的始终。
首先,Buck强壮的身体使其在克朗代克荒原的生存成为可能。在故事的开始,作者便告诉我们淘金者们需要狗来帮助其完成财富梦想,这些狗必须要有健壮的肌肉来挖掘金子,还要有厚厚的皮毛来抵御严寒。这暗示我们:在恶劣的 自然 环境下,生存的先决条件就是强壮的身躯。而四肢发达、重约一百四十磅的Buck是一只巨大的圣伯纳犬。从基因学的观点来看,Buck已经具备了克服雪域荒原的基本素质。
它在寒冷的北方的生活经历也向我们证明了它具有这样的素质。
初到北国,它目睹了被野蛮和残忍笼罩着的荒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必须学会如何与其他同伴争夺食物。另一方面,繁重的工作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Buck变得更加强壮。
其次,Buck是外在力量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Buck从本质而言不是一只普通的狗。虽然在一个富裕的家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它并没有像其他宠物狗一样养尊处优。它不能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它看不起它们,有时甚至完全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此外,当Buck被穷凶极恶的家伙们转手倒卖时,它的内心也完全没有被征服。相反,这些经历更加唤醒了它的兽性。面对凶残的主人,它依然勇敢地释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这反映出Buck具有出色的品质——反抗精神。
作为狗群中的新成员,Buck表现得安静却又极富观察力。它认真观察其他成员的脾气和特点以便找到与它们相处的方式。它不像同伴Dave那样荒废生命,以吃饭和睡觉作为生活的目标;也不像Curly那样跑来跑去招致反感与拒绝;不像Pelly那样温顺懦弱;更不像Blacks那样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它时刻都在观察、反思和学习。Buck没有被残酷的环境所击败。相反,它完全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并等待机会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在一个缺乏有力的道德体系和 法律 框架的世界,Buck必须时刻准备接受生命的挑战。它需要活力和勇气,而这勇气恰恰来源于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力量的完美统一。Buck恰恰象征了这一点。
(二)《狼图腾》中“小狼”的象征意义
《狼图腾》作者姜戎以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为其叙述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当地的知青生活、与狼的直接接触,同时参照大量的史书和理论著作,他展开了对于狼的研究,以及对于华夏民族性格的反思。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高度赞扬了 中国 游牧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更重要的是,他将这种民族性格归因于狼。他将狼视为原始游牧民族严厉而又优秀的老师、草原的灵魂和华夏民族民族精神的源泉。由此,在作者的眼中,狼的意象象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故事主要讲述了知识青年杨克在内蒙古大草原插队下乡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从最初的害怕狼,进而转变为对狼的强烈的好奇心,直到最后完全被狼所吸引并决心研究狼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狼作为动物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逐渐地凸显出来。
在游牧民族的信仰中,狼的智慧和其品格是“腾格里”(Mongke Tengri 蒙语,意为天神)所赐。狼是腾格里疼爱的儿子。显然,他们的观点与他们对部落图腾的敬仰紧密相连。但是这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游牧民族对于狼的崇拜。这种崇拜有几个原因:
首先,游牧民族民族性格中的警觉来源于狼。因为狼在人狼斗争的时候表现出的快速性和突然性,草原人民不得不在睡眠中也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以便在危险来临时立即做出反应。其次,由于狼群突然发动袭击,牧民们必须彼此合作以获得成功。第三,牧民们从狼那里学会了对于誓言和信仰的忠诚。本文作者认为,狼的坚定和忠诚是它们在灾难不断的大草原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同样,草原人民在经历了多年的文明进化与发展,对 “腾格里”的忠诚与信仰始终未变。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无数游牧民族的帝王、领袖和英雄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成就恰恰是建立在狼的品格和精神的基础之上的。 (三)两个动物意象象征意义的对比
其象征意义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两个动物意象汇集于同一交叉点。从《野性的呼唤》中我们可知,Buck本身是一只狗。但是随着生存境遇的改变,它的生命轨迹发生了变化——从一只家犬蜕变成一只狼。而《狼图腾》中狼的形象一直未变。因此,Buck和狼在象征意义上的交叉点在于二者都具有兽性。其次,他们象征同一精神——勇往坚定地使自己变得强大。Buck生活在寒冷偏僻的北部冰原,而狼生活在多灾多难的大草原。但是它们都成功地适应环境,而且它们的生存过程赋予其生命以更深刻的意义。第三,两个意象反应了共同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其象征意义的不同点也可归纳为三点:
首先,其象征意义的内涵不同。Buck具有更加广泛的比喻意义。从读者的角度来看,Buck象征着一个坚定勇敢的人。读者被这个形象所吸引不仅是由于其强壮的体魄和潇洒的外表,还有它像人一样的思考和人格化的行为。例如:在凶残的主人快要将它打死的时候,它的内心依然反抗着。但是它的聪明在于它转变了反抗的方式:它不再用力量反抗,而是开始用头脑——它在公众场合顺从主人,却在私下里与之作对。此外,Buck想尽办法使自己成为领头犬也反映出它拥有像人类一样的志向和野心。从Buck在 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化的行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Buck的形象在现实社会中是有其具象化的载体的。而《狼图腾》中的狼可以被视作一种精神符号。它的精神意义是作品作者的概括与升华。
其次,两个动物意象传递的思想不同。Buck所要传递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Buck的生存和竞争完全是一个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而狼所要表达的是集体主义。狼的生存和竞争完全是一个个体借助于群体力量而行动以生存的过程。
再次,两个动物的生存目标不同。Buck的生存目标不仅仅是活着。它有更大的理想——统治其他生物。作为家犬,它统治着主人家里的其它动物;作为狗队的成员,它努力地使自己成为领头犬;甚至最终加入狼群,它也始终保持着首领的角色。而狼的生存目标是活下来。它们将生命看作第一位,并竭尽所能地适应环境。因此,狼的生存第一和Buck与生俱来的野心有着本质的区别。
结论
本文将《野性的呼唤》与《狼图腾》两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动物意象“Buck”和狼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两个动物的兽性在其生存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精神和性格同样反映出两个不同民族的性格和 发展 轨迹。
张爱玲及其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敏感的自省者、冷傲的个人主义者、都市人的优越感和中西文化的熏陶四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心理。 张爱玲是带着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突兀”而来的,几乎一夜之间,成为红极一时的作家。她似一颗彗星划了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淼的文坛辉煌而过,留下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在她走红文坛之初,傅雷称她的《金锁记...
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株奇葩,历来备受人们青睐。它在唐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衰落乃至日渐沉寂的过程。人们对边塞诗的关注,往往着眼于初唐、盛唐和中唐时期,留连于盛唐明朗壮大的气势和中唐哀怨幽婉的意蕴,而对边塞诗在晚唐的回响、余韵乃至沉寂的原因却大多忽略或漠视。其实,晚唐边塞诗在衰落和消亡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它自己的特点。 边塞诗是唐诗的重要一脉。人们论及边塞诗,主要聚焦于昂...
本文认为,彝旗诗人阿库乌雾的诗集《走出巫界》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出潜藏在原始圈腊、巫术、仪式和习俗中的彝民旗探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命形态,最终达到凸现生命本真的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诗人所处的独特文化背景,其创作的文化心理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 《走出巫界》是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第一本汉语诗集①。当许多诗人越来越远离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自己心灵的独语者时,阿库乌雾却突破自我,...
四言诗是在二言歌谣基础上的新突破,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同世界万物发展一样,四言诗也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作为承载一定时代内容的四言诗,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汉语言自身规律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关键词:残留;四言诗;碎片;《诗经》 一、四言诗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无可厚非,文学创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没有真实生动的人类生活便没有文学创作。如《吴越春秋》中《弹...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解释学意识正在广泛地渗透到各冬文学科的研究中,将解释学方法运用于新闻文本的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创造性的启示和发现。从解释学视角考察新闻文本的特征,其鲜明的“作者消隐”特征和“受众指向”为读者独立的、多元的解读文本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但是透过受众多元解读的表象,新闻文本的实质却是一种传播者本位的活动,受众本位没有实现...
“制播分离”一词是多年来广电行业的热门词汇,但因各种因素限制,长期以来进展较为缓慢。伴随着“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两块崭新的牌匾亮相,上海在全国率先整体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制播分离的目标是促进电视台“为播出而制作”转向“为市场而运作”,解决播出机构内...
京派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素朴的民俗美。文学作品对独特的民俗色彩的展示,不仅是一种生活现象的展示,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本质的揭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到历史中,透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特性。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废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对于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技导向作用,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体现在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创新绩效三个方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行管理,其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同时接受国内外单位和个人的捐赠。从1986年自然...
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文化表达,它通过文化工业的方式取得了在文化中的强势,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经典文化是以精英为核心的单维度的文化表达。流行文化颠覆了经典文化那种大众被动接受文化作品的文本——阅读,演出——观赏的文化表达方式,代之而起的是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表达方式。 法兰克福学派在其文化批判中,看到了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与现代技术、经济之间的...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3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公...
影响因子:7.24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750
影响因子:0.690
影响因子:2.33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029
影响因子: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