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界范围教师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远在北欧的芬兰,以“质量高、差异小、奇迹教育”等评价成为了世界教育的“超级明星”。文章从芬兰的基础教育切入,立足于具体介绍芬兰基础教育成功的一个核心因素:成功高效的教师队伍建设。没有成功高效的教师队伍就没有芬兰基础教育的成功,而成功高效的教师队伍则直接得益于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程度、培养模式、质量保证体系、教师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大学化;基础教育;芬兰;培养模式
素有“千湖之国”美誉的芬兰,历来为世界所瞩目:除了其举世闻名的高收入、高福利外,更令世人惊叹的则是它高速发展的教育水平,尤其是其基础教育水平,堪称一奇迹。2002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公布的一份由32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XSA)报告中指出:2003年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中,在对每个国家4500 10030名15岁学生阅读能力的调查中,芬兰青少年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阅读能力位居榜首,学习能力名列前茅。另据新华社电,在PISA2O06(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中,芬兰又一次夺得桂冠,而在此之前,芬兰已经两次蝉联第一。除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突出外,芬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绩优秀率整体达94%,不愧其“奇迹教育”之称。
那么,芬兰基础教育成功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教育部长玛娅·拉斯克女士认为芬兰基础教育取得成就的最重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芬兰的全民教育和经费体制,第二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是完善的全国图书馆免费网络服务。从第一、三项不难看出,芬兰基础教育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正如芬兰总统哈洛宁曾多次提及的:“我们认为,具备世界最强竞争力的秘诀,是教育。”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在教育研发上的投资力度,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机会,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也格外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而成功高效的教师队伍、高标准的教育被公认为芬兰社会未来成功的核心因素。那么,哪些因素成就了芬兰高效成功的教师队伍建设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找出其与基础教育成功之间的诸多联系,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大学化提供可借鉴之处。
一、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程度
尽管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学术性传统历史还较为短暂,但其教师教育水平之高为国际所认可。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各类“教师教育研究班”是当时的主要形式。研究班举办各种讲座,但由于讲座的主题往往取决于演讲人的兴趣和特长,致使这些讲座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随着第一个教育学教授席位在赫尔辛基大学的设立,芬兰大学化的教师教育逐步开始了其制度化建设,各类教师培训学校应运而生。此后,与欧洲许多国家一样,在经历了长期的“习明纳”培养模式(Seminar,即研讨班、研修班)后,芬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逐步融人大学体制,大学教师教育的功能得以拓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每所大学开设教育学科,设置教师教育处或教育院系,专门承担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职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芬兰小学教师教育完全统一到大学体制中,并要求小学教师具备硕士学位。同时,芬兰《教育法》规定,所有从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职位。从此,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成为进入教师这一行业的唯一途径。
二、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区别性培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历史虽然不长,但其规范化、合理化的体制建设令人称奇,其中按教师类别来区别性培养就是一个充分有力的证明。芬兰教师类别划分很细微,具体包括:班级教师,主要担任小学各个学科教学的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担任幼儿园教育和早期儿童看护工作:学科教师,担任初中、高中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培训机构1门或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
特别需要教师、特别班级教师和特别幼儿园教师,主要从教特殊教育领域;学生顾问,主要负责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为学生提供教育指导和职业咨询。有了这样的教师类别划分之后,各大学则根据教师类别的不同,设定各自的教育侧重点、教学目标与教学中心;同时针对不同类别教师设置,区别性地设定为完成学业所修学分和学科课程选择。
三、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质量保证体系
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质量保证首先得益于教师教育的体制化、系统化建设。除上文提及的按类别培养教的培养方式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芬兰进一步拓展大学教师教育的功能,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设立专项制度和召开专门会议对大学教师教育进一步规范化、体制化。1989年以大学为基础成立全国教师教育发展委员会;1993~1998年,芬兰将大学“教师教育效能”作为全国“教育效能”工作计划的一部分;1998年,芬兰开展全国教师教育评价工作,把大学教师教育开展ICT作为重点;2006年芬兰教育部专门召开“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与灵活性”的研讨会,强调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性。
芬兰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于为社会教育体系培养和输送高效能教师,形成教师的专业品质,并确保教师成为终身职业。基于这种理念,芬兰严把大学教师教育质量关,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专门机构。芬兰关于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质量保证主要通过评价实现,教师教育评价也随之成为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芬兰议会文化委员会强调发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应芬兰议会文化委员会要求,芬兰教育部于1995年投资成立了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992—1994年对教师教育进行了初次评价;之后,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下属委员会,于1998—1999年对教师教育进行再次评价。与此同时,1995年到2O0O年几年问,芬兰完成了对所有大学的评价。(2)实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专门评价。(3)大学进行定期自我评价。应芬兰《大学法》规定,大学必须对自己的教育、研究以及社会声誉状况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公布。芬兰已于2008年对所有大学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了检查,并打算到2010年将大学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创建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因为有了这诸多的教师教育大学化质量评价体系,芬兰的教师教育是合格的教育,而芬兰的教师队伍也一定是合格的高效能的教师队伍。
四、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教师评价体系
一个国家的小学教育质量与教育发展水平、民族素质及国家科技文化的水平息息相关。尽管影响小学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小学生的素质和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因此,在严把大学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为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芬兰还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指标。教师评价是鉴别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师队伍的科学化管理,而且有利于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芬兰围绕国家基础核心课程,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参与国家和国际的教师评估。具体而言,芬兰对小学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素质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两个核心维度。其中,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评价主要从师德、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而课堂教学评价这一核心维度则包含了“教学的清晰性”、“课堂氛围、课堂管理”、“差异和融合”、“教学技巧”、“发展主动学习和元认知能力”及“评估和评价”总共7个次级指标。
五、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芬兰基础教育世界领先,教师队伍层次高、效能高,除归因于的高度重视和国家的超强经济实力外,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其发达的教师教育大学化程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教师教育大学化质量保障体系和严格的教师评价体系。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也加大了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我国教师教育在体系建设、制度保障、培养质量、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率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逐步由弱到强,又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培养培训分离走向一体化,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参与,逐步提升教师教育办学层次。同时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建设的探索,教师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就教师教育大学化程度、教师教育层次而言,我们还远远落后于芬兰;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过渡时期,教师培养模式正朝着“大学+师范”的多元化、开放式、一体化方向发展,探索出“3+1”、“2+2”、“4+2”等多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模式虽符合中国国情,但与芬兰教师教育大学化培养模式相比,问题突出表现在:首先,教师教育的地位被削弱,教师教育的专业性特色被淡化。199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诚然,综合性大学加入教师教育行列对于改善教师的学科结构、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都有好处;但由于大多数综合性大学对教师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之众多师范院校盲目升格,急切地想要一下子摘掉“师范”帽子,这更加淡化甚至削弱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特色及其优势,最终使绝大部分师范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处于劣势。另外,与芬兰严把大学教师教育质量关,严格考评教师专业素质,并倡导教师职业终身化大不同的是,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门槛太低,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制度还很不完善,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教师资格认证虽已在许多地方执行,但大多流于形式,表面化;加之教师资格认证的测评标准单一,不能有效考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通常情况下,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书面考试后,只要再通过所谓的面试和试教,都能获得教师资格。这样一来就导致一些毫无实际教学工作经验的人也可获得教师资格;且教师资格一旦获得,终身有效,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起不到激励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芬兰教育虽是奇迹,但并非神话,相信我们定能从芬兰的成功教育中吸取点滴,通过提升教育层次,提高办学水准,改善教师社会地位,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力促教师教育素养提高,加大对大学教师教育培养的考评力度,完善和严格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严格教师队伍准入条件等方面的努力,以成就我们自己的教师教育大学化事业。
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最终目标,提出“十佳”班委的指导性、激励性、目标性建设与管理机制,并对其设置意义和运作方法进行讨论。 在成功组织的管理要素中,一支优秀的团队必定有一个优秀的管理核心,或者说,组织的核心影响力,对组织的成功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中,作为班主任助手的班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体验过某种学生干部角色的孩子,一般要比普通学生进步快,在后期实习和进入工作...
我国免费教师教育政策导向在于通过免费方式,提供课程改革示范,培养高水平师资,营造农村教育良好氛围;这一政策会引发出免费与贫困、数量与质量、局部与全部等系列问题,需要通过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思想教育等策略提高政策效能。 从2007年开始,6所部属师范院校回归了免费教师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高水平基础教育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终身从事教育工作,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
本文主要阐述在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中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体会。 在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护理专业被列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项目四大专业之一。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也随之被发布。护理人员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平等的合作者、初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为危重症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这就要求每一个护士都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对于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关键首先是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是提高广大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与教育教学质量关系的认识.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过程中,还要紧密结合学校的总体建设、日常教学、教育科研等实际情况,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 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教育...
从专业课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课堂语言、板书提炼、教材处理、知识衔接、直观教学及“点化”诱导等课堂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吸收及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也阐述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观点。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要有科学依据...
增强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育和拓展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市场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在此引入市场营销理念,研究探索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制订营销组合策略。0.引言进入2l世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势。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与社会脱节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主要反映在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欠了解。面对近年来国...
在严峻的形势之下,钢铁企业需要进行并购重组,以求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0引言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相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钢铁物流合作论坛上表示,中国钢铁业正面临企业大面积减产、全行业出现亏损、库存大量增加、成本与价格出现倒挂等四个方面的困难。中国钢铁业生产增速大幅回落,企业大面积减产,2008年前11个月产钢同比仅增2.6%,增幅回落14.2个百分点。11月上旬的平均日产水平与6月份相比...
讨论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整合问题。认为成功的技术整合,需要在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培训计划中有一个转变。探讨了在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进行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 信息技术具有支持课程和政策改革的潜力。然而,单靠改革自身的努力不会产生必然的转变,在改革和技术之间还有一个对等的关系就像Means所提出的,不仅信息技术在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与此同时,教育改革也使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始成熟...
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素质,加强在校护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护理学》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而实验教学比例又占5O%,实验教学质量对护士素质教育有重要影响。通过在实验教学中丰富素质培养内容、加强护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及建立素质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进行护士素质教育。 护士素质是护士应具备的职业...
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取向,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实践性教育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充分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地位...
影响因子:4.103
影响因子:1.375
影响因子:0.490
影响因子:2.287
影响因子:0.391
影响因子:0.530
影响因子:0.29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