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补偿制度是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制度。生态补偿一词来源于生态科学,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也有有关生态补偿的规定,然而我国生态法学界对生态补偿的研究不局限于法律法规中对它的规定,而是极大的丰富了其内涵。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并经过论证笔者最终提出生态补偿的法律概念。
论文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科学;生态法律制度;生态法学
我国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有有关生态补偿的规定。然而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有关生态补偿概念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下面笔者将从”生态补偿”这一名词的原有含义,即生态科学中的生态补偿概念开始对生态补偿进行分析研究。
一、生态科学中的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一词,源于生态学中的自然生态补偿的概念和生态平衡思想,所谓自然生态补偿是指”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与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的维持的能力,或者可以看作生态负荷的还原能力”。
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生态补偿实质上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这种自我调节发生在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调节的过程是自我还原,调节的结果是使生态系统又回到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补偿”固然是理想的,但是在现实中,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不能恢复或者很难恢复,严重威胁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在生态科学的视野下,由自然生态补偿所延伸出来的人类的生态补偿概念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它包括了所有人类做出的和应该做出的有利于生态系统恢复的活动。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法律调整下的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外延要小于生态科学背景下的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外延。
二、生态法律制度中的生态补偿
曹明德先生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者支付费用。这一概念是对我国目前生态法律制度中的生态补偿的概括。也与国际上生态补偿的含义一致。我国的《森林法》、《水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生态补偿制度作了相应的规定。就以森林保护中的生态补偿制度来说:1981年《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国家林业基金制度,适当提高(除黑龙江、吉林、内蒙林区外)集体林区和国有林区育林基金和更改资金的征收标准,扩大与林基金征收范围。”1998年7月1日修改的《森林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至此,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正式的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出现。2000年,国家发布的《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的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中国林业最高主管部门也已经明确提出将”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中国林业发展的五大转变之一,2001年财政部出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明确将森林生态补偿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即公共财政体系中。
2O04年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其中对补偿标准做出了规定。2007年国家财政部和林业局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2oo4年的《办法》进行了修订。
以上总结了我国目前法律制度框架下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在实践中为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森林生态补偿基金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来源途径狭窄,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对象的划分不明确、生态补偿资金运行程序及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其次是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即我国目前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中仅有森林生态补偿基金一项制度,这对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森林的生态效益来说是远不够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应该包括多种途径,涉及更多方面。
三、生态法学中的生态补偿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的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着缺陷。生态法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不限于目前法律法规对生态补偿的规定,丽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生态补偿进行了研究,下面就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加以评析。
(一)吕忠梅先生等人把生态补偿作了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生态补偿概念是指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广义上的生态补偿概念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的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以及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
从上面的这个定义我们能够看出,吕忠梅教授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给生态补偿下了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定义。在狭义的生态补偿概念中,体现的是人地补偿,即人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在广义的生态补偿概念中,把人际补偿也包括了进来,即人对人的补偿。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1)在狭义的概念中,主要体现了生态保护的事后性,未能体现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当然,生态补偿中的补偿二字在字面意义七意味着事后性,但是在全球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这个不争的事实面前,我们一定程度上的预防不也意味着对遭到破坏的大生态系统的补偿么?实践中的生态补偿对这一点也作了肯定,比如自然保护
区的建设。(2)在人际补偿关系中,补偿的对象中没有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贡献者。(3)在广义概念中,吕忠梅教授把”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也包括到了生态补偿概念中,这扩大了生态补偿的范围,是没有理论根据也是不合适的。
(二)毛显强先生等人认为,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刺激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从而达到了保护资源的目的。这个定义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理论依据是外部性理论,主要是通过收费的方式使损害环境资源的行为成本增加,即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同时通过对保护环境资源行为的补偿,使其外部经济性能转化为收益。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的利用了经济的手段,注重分配的正义,迫使损害者限制其行为,而对保护者的积极性起到了调动的作用。但是它在强调经济手段的时候忽视了其他的手段,并且未能直接体现出对生态系统本身的偿,这与实践中存在的对生态的直接补偿现象不符。在人际补偿的对象中只是包括了对保护环境资源者的补偿,但是对因环境资源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者,即做出特别牺牲者却没有规定补偿。
(三)致公党副主席王钦敏先生则从”谁污染,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角度出发给生态补偿下了如此定义:所谓的生态补偿是指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补偿,对环境资源由于现在的使用而放弃的未来价值进行补偿。
在此定义里,包含的主体只有生态环境破坏者和资源利用者,包含的内容只有对生态环境现在和未来的补偿。而没有包含人际补偿的内容,并且忽略了生态补偿中的国家主体。它的可取之处是体现了对未来的补偿。
四结论
通过对以上概念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上学者的概念是对生态补偿原有内涵的迷失。生态补偿一词,源于生态学中的自然生态补偿的概念和生态平衡思想,自然地理科学学者们认为生态补偿制度中的生态补偿应该对生态补偿的自然概念有一定的回归,也就是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很难自身恢复时,人类应该有所补偿,使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投入下能够恢复良性运转。这既是人地补偿的生态理论基础之一,也体现了生态补偿的根本目的,即生态补偿的根本目的是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但是这个理论也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看待人际补偿。其实人际补偿也是生态补偿的目的之一,只有协调好了人地补偿与人际补偿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有关人地补偿和人际补偿之间的关系,有位学者的论述是相当精辟的:”生态补偿的目的具有二重性:一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即人地补偿),实现生态正义;二是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补偿(即人际补偿),实现生态利益分配正义。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补偿是基础性的,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补偿是衍生的;但前者往往又是通过后者实现的,后者的实现某种程度上又提升了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因此它们是互为条件共同促进的。”这段话既指出了生态补偿的目的,又从理论上阐明了人地补偿与人际补偿之间的关系。然而,从实践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人地补偿与人际补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比如退耕还林(草),投入大量资金植树(种草)体现的是对生态的直接补偿,而同时又给因退耕而丧失发展农业的机会的人一定的补偿,这体现的是人际补偿(虽然是对人的补偿,这里的相对于生态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人”)。这个案例明显的反映了人地补偿是根本目的,人际补偿是人地补偿的衍生。再看另一种类型的补偿:以流域补偿为代表的补偿类型。就拿长江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补偿来说,从直观上来说,体现的是人际补偿:下游的受益者给上游的保护者、丧失发展机会者一定的补偿。但是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发现,下游的受益者并不是自发的给上游的保护者、丧失发展机会者补偿,而是由于有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规定,是强制性的。这些规定虽然承载着实现分配正义的目的,但是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体现的仍是人地补偿。同理,在污染物排放交易中,虽然通过市场的强大作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际补偿,但是污染物排放交易产生的根本依据在于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存在,这个制度体现的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即人地补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生态补偿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内容:(1)生态补偿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受生态补偿自然概念的启发,也是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的要求。并且这是生态补偿的最根本的目的,这一点在上面已经论述过了。(2)生态补偿概念中还应体现分配正义。分配的正义主要通过生态补偿费来实现。生态补偿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受益者或使用者应支付费用;二是生态利益受损者或提供者应该获得一定的收益;三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者支付的费用或为生态环境建设所支付的费用。(3)生态补偿概念中治理恢复的生态应该是人为原因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由于自然的原因而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不在生态补偿概念外延范围内。(4)生态补偿概念中应该体现生态利益。所谓生态利益,是指以生态位中心的广泛的利益关系,它产生、发展的方向为生态效益与生态公平,最终实现社会的生态秩序,它是人类发展模式反思与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转变的结果。(5)生态补偿的概念中还应包括代际补偿的内容。人类过去和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到了后代的生存发展机会,因此生态补偿还应包括对后代的补偿,目前实践中有设立基金的方式,基金的设立既是为当前的生态补偿服务,也是为将来的生态补偿提供资金。
综上,笔者认为生态补偿的定义应为: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人类的生态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对遭到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对面临人类破坏危险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者苛以责任,对为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或特别牺牲者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现状,并且探讨了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讨论了在高职院校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自主学习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理论,并融合了后结构主义、解释学、批判理论等哲学思潮以及心...
在工程监理实践中。建设监理制度为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发挥投资效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该项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社会缺乏对建设监理的认识。以及监理实施中由于管理不规范和制度不完备的原因。造成目前监理行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力图从监理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完善监理制度的构想。 工程建设监理是“指针对工程项目建设。社会化、专业化...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探讨博客环境下,利用该理论指导英语写作实践教学的可行性。该理论确立了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此对博客环境下的写作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实践表明,本研究设计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博客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有着极大的潜力和价值。它能够突破传统常规英语写作教学的种种局限。写作教学是英...
建构主义对认知结构的主张是客观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在教与学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特别是面临新的情境时建构主义的意义和作用尤为突出。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教育观;情境性教学 一、建构主义定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他认为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
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来看,独立设置教师教育课权体系、丰富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培养是一个总体趁势:同时各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目标进行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同时,各校在本科阶段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肴学分/学时赞张、设计容易操作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高师院校进一步探索。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比校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和基础教育师资市场...
根据国际企业加强工作效益的方法调查,加强分工与合作、令工作走向专业化是普遮的现象。根据从业的若干年经验及对现状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设计体制的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创新的设计管理模式,以使设计团队适应不断发展、扩大的设计业务。 1城市管线规划设计体制现状1.1城市地下管线特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一个十分广阔而且正在不断发展扩大的工程领域。而地下管线的规...
本文重点分析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各种原因,并根据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大量工程实践提出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分析;预防措施;裂缝处理 1前言 近年来,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大化和复杂化,以及商品混凝土的大量推广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结构裂缝出现机率大大增加,有些已危及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有的地下工程裂渗已影响其使用功能。笔者根据长期的科...
中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学图书工作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深远。要按照优化图书藏书体系、做好图书宣传工作、加强图书利用教育、构建人性化的管理规范、发挥教师示范作用的思路.切实加强中学图书工作建设,为发挥中学图书工作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创造条件。 论文关键词:中学;图书工作;养成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以帮助每个人获得自我实现...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从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入手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其中激活教材是前提,激活学生是核心,激活教师是关键。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
2008年9月,鞍山师范学院正式启动了学院在岫岩农村的支教活动。通过对该师范学院66名学生的深度访谈,我们对教育实习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实习支教促进了实习支教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发现严格的遴选程序是培养新教师的重要环节,也发现了模块化的课程模式可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教师教育;农村支教 2O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
影响因子:0.756
影响因子:4.46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4.1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3.508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6.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