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河流域现有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已经难以适应现今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修编。结合流域当今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阐述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指出了规划修编工作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水利经过了3次全面规划和4次大规模?台理,有力地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与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现有流域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编制时间已久.相对滞后.难以指导和规范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各类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问题。为此,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修编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使之真正成为水利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成为指导河流永续利用.维系河流健康生命,促进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修编海河流域
综合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实现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海河流域的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利所处的发展阶段,找准水利发展和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编制好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1.治水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对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海河流域综合规划》实施近20年来.在指导流域水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现有流域综合规划已难以满足发展要求。近几年,海河流域认真贯彻水利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水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河流健康,在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规划成果。为保证流域综合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协调性,迫切需要对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进行修编,以更好地指导流域水利发展。
2.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格局对流域综合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海河流域东部沿海是我国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西部是国家能源基地,平原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天津城市总体规划》相继被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正加快建设,流域内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迫切需要修编流域综合规划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新布局。
3.流域水利基本情势的变化对流域综合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流域水文情势发生较大变化。近20年来,海河流域降水减少,下垫面发生较大变化,改变了流域降水与产汇流关系,1980--2000年水文系列较1956--1979年水文系列,降水量减少11%.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
二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提出新的配置要求。海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区之一,多年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仅为235亿m3,但流域实际供水量已高达400亿m3.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每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80亿m3,使用不合格污水20亿m3。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全部实施后,外调长江水115亿m3,需要重新制定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优化配置外调水、当地水,保障供水安全.是流域面临的关键问题。
三是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未得到有效改善.平原河道已有2000km完全干涸,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湿地面积减少了80%:地下水过度开采已形成6万km2浅层和5.6万k m2深层的地下水超采区.地面沉降严重;人海水量减少,河口生态恶化;水污染不断加剧,约72%的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浅层地下水水质不合格,农村生活饮用水31%的水质不合格。
四是现有防洪工程的能力下降,由于泥沙淤积和地面沉降,目前海河平原河道泄洪能力不足设计能力的60%,有近50%堤段不达标,蓄滞洪区有350万人缺乏安全避险设施,启用十分困难,防洪非工程措施需要完善。
五是流域管理亟待加强。流域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省际争水、跨界水污染纠纷频发,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协调难度加大。
以上形势和要求表明,修编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目前的《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是20世纪80年代编制的.局限于当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规划主要采取以重大工程论证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是以开发、利用和治理为主,保护的内容较少,规划以工程论证为主。但是现在的流域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但是水利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是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为此,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将转变以往流域综合规划以重大工程论证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落实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规划修编的主线。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推进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推动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促进流域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修编要重点把握以下八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坚持流域水利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强化流域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流域各方面对水利需求的同时,牢牢抓住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保安要求高的特点,在规划中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和防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六是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妥善协调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水利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的关系。七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现行规划是修订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八是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规划修编力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经济性,并应重视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成果,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的需求,突出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流域综合规划应对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岸线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项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海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突出解决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1.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沟通流域水系,组成海河流域“二纵六横”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配置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引黄水以及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水区和非受水区用水,城市和农村用水。
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提出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规划方案.加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统筹灌溉规划、城乡供水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规划等,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2.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
确立河流生态功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确定基本生态水量,开展北运河等生态修复试点,保障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
以京津等大中城市水源地、省界缓冲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及分阶段目标,提出地下水限采方案,建立完善的水质水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拟定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太行山等重点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3.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沟通水系、相机调度,注重洪水资源利用。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防治、洪水资源利用和岸线利用规划,制定不同标准下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及措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调整意见。
4.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
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完善水利应急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以晋冀豫漳河上游和京津冀晋省界地区为重点的水事纠纷。加强水利信息化.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能力。
四、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有序推进规划修编工作的开展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处理好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与修复的关系,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仅仅靠修建水库、实施跨流域调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必须立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逐步控制地下水超采,修复河流生态;要处理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的关系,注重专业规划与综合规划的衔接协调,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要处理好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协调好流域和区域的关系;要处理好工程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优先考虑移民和生态成本小、社会和经济效益大、符合新农村建设政策取向的饮水安全、病险水库加固、灌区改造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切实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水问题。
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整体。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多元变动的交互作用之中。就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呈现出有机关联性的行为,并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与目标的实现,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过程。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这种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与协作学习,应用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对网络课程设计思路的创新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协作学习;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
通过对飞行学生航空体育素质的强化训练、测试、比较,论证了航空体育素质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对飞行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提高飞行训练质量,减小停飞率,降低飞行训练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目的与对象 航空体育素质亦称飞行员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即在高空密封作业环境条件下抗颠簸、抗失能、抗缺氧、抗疲劳和在复杂多变的飞行环境条件下正确作出判断和处置的能力。也是飞行学生进行正常飞行训练,完成...
笔者结合新课标背景下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的新挑战,探讨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全程构建,从而使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有序化、规范化和更具可操作性与开拓性。 论文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 2001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等重要文件,把基础教育英...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调和学训矛盾,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中须进行种多种革新。树立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树立以促进运动员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同时要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教育观;教学法 竞技体育训练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挖掘运动员体能,争取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运动员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运动员的全...
教师教育微型课程,是为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在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内,以相对独立的主题整合起来并通过小学时实施的系列课程组织形式。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微型课程的开发,能够增强师范生学习的实践性、研究性、反思性,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职前学习的变革。近十年来,世界各国在教师教育政策、认可标准、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变革,我国教师教育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其中,综合性大学承担教师培养任务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情境构建及协作和互动完成知识的构建,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信息技术与医学临床课程的整合,利于推动医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及创新型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医学教育;临床教学 面向新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应该是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身的高...
从知识管理内涵和中外比较入手,明确指出构建成功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涉及组织、流程和技术等因素,并分析了系统构建的几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原则、人本原则、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等,最后深入阐述高校知识管理系统主要部分包括高校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撑、工作流程和综合模型,其中高校知识管理工作流程包涵了六个方面的步骤;高校知识管理综合模型包含了知识管理基础平台、知识处理过程、促进机制和知识共享与创新等部...
多媒体技术与《机械制图》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机械制图》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以便更快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现在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都不是很高,对抽象事物的接受能和思维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的对《机械制图》这一门课程来讲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探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机械制图...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授,这种传递一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作者从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运用教育技术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并展开了初步的讨论。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付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是: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富有创...
影响因子:1.851
影响因子:3.366
影响因子:0.410
影响因子:10.092
影响因子:0.470
影响因子:1.730
影响因子:0.520
影响因子: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