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钙剂之于骨骼,就像水泥黄沙之于高楼大厦一样重要,补钙是强健骨骼、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措施。
普通成人每天钙的推荐摄入量在800mg左右,孕妇、绝经后妇女和老人还要更高一些(1000~1200mg/日)。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mg,远远达不到推荐摄入量,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尚需额外补充元素钙约500~600mg。
对于钙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补钙如今也成为了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临床发现,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尽管天天服钙片,但身体还是缺钙,这里面原因很多,如钙剂种类选择不当、补充剂量不足、患者有消化道疾病或某些其他疾病(如甲旁亢等)等等,此外,钙剂用法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么,钙剂究竟咋用效果才好呢?
要点一:餐后及晚上睡前服
钙剂分无机钙和有机钙两大类,无机钙(如碳酸钙、氯化钙、氢氧化钙等)的吸收需要胃酸参与,进食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因此,无机钙在饭后1~1.5小时服用效果最好,因为饭后这段时间的胃酸分泌最多,而且还可以避开食物对钙吸收的影响(注:某些食物含有草酸和植酸,会和钙形成难溶性的盐,影响钙的吸收)。有机钙(如乳酸钙、磷酸钙、醋酸钙、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氨基酸螯合钙等)的吸收不依赖胃酸,对服用时间没有特别要求,餐前、餐后服用皆可。
另外,一天当中,后半夜人体血钙浓度最低,钙的吸收率最高,因此,晚上吃的钙剂最好放在睡前服用,这样吸收效果最好。
综上所述,补钙的最佳时间是餐后1小时及晚上睡前。
要点二:少量多次服用(一次不能多吃)
肠道对钙的吸收有上限,一次最大不超过500mg,再多不仅吸收不了,还可能引起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正所谓“过犹不及”,因此,建议将全天的补给量分次给予,把每次的补钙量限制在500mg以内,200~300mg之间最佳。
举例来说,每天2次服用300mg的钙,与每天1次服用600mg的钙相比,虽然总量都是600mg,但分次服用的效果更好。
另外,尽量避免钙剂与牛奶、豆制品等高钙食品同时服用,避免一次补充钙量过多(>500mg)而影响钙的吸收。
要点三:嚼碎服用
钙剂宜嚼碎后服用,这样可以增加药物表面积,更有利于肠道的钙吸收。
要点四:与维生素D合用
维生素D是促进肠道钙吸收的好帮手,如果没有维生素D,即便摄入的钙再多,小肠也很少吸收,因此,在补钙的同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我国相关指南推荐普通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剂量可为800~1200IU/天。
维生素D的来源有三:一是通过晒太阳(紫外线照射),利用皮肤合成维生素D;二是通过食物(如鸡蛋黄、动物肝脏、三文鱼等)获取;再就是直接补充维生素D。
临床上,有些老年人单纯补钙效果不好,这多半与体内缺乏维生素D有关。因此,要注意多晒太阳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这样才能保证钙的有效吸收。
要点五:避免与“矿物质补充剂”或富含草酸的蔬菜同服
钙剂不宜与锌剂、铁剂或多维片(含有磷、锌、铁等矿物质)等同时服用,因其有可能影响钙的吸收。某些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空心菜、茭白、竹笋等)富含草酸,后者可与钙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因此,在吃这类蔬菜时,要先用开水焯一下,把草酸破坏掉以后再烹调。另外,茶、咖啡、巧克力里也含草酸,喝茶或喝咖啡,要间隔2小时再服用钙剂。
要点六:间歇补钙
对需要长期补钙的患者,间歇补钙最佳,可服用钙剂2个月,停用1个月,如此重复循环,这样不仅吸收效果好,而且更加安全。钙剂补充过量,容易增加泌尿系结石、胆结石的发生风险。另外,在服钙剂期间,应每天均衡补充,不可时多时少。
其他注意
1.定期复查
补钙期间,应每3个月检测1次血钙和尿钙浓度,如发生高钙血症应停药;尿钙增加则需减少钙剂剂量。对于已经存在泌尿系统结石者,服用钙剂后应定期作B超等检查,以了解结石变化的情况。
2.多喝水
尿液中钙离子浓度过高是产生结石的原因之一,因此,服用钙剂时要注意多喝水,增加尿量,以减少尿路结石形成的机会。
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我国3.1亿老年人群体正面临着一场无声的战役——他们的身体成为各类药物相互博弈的战场。数据显示,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的老人中,有近40%遭遇过药物不良反应,这个数字随着用药种类增加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一、银色药箱里的隐形危机当降压药与安眠药在血液中相遇,当降糖药与抗生素在肝脏中交锋,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犹如多米诺骨牌,可能引发头晕、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器官衰竭。某位七旬老人因未及时...
在学术评价体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代表作制度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然而,许多科研工作者仍将目光局限于传统论文发表,忽视了其他具有同等价值的成果形式。本文将聚焦五类被低估的代表作类型,揭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专利发明等非论文成果展现科研实力,尤其针对2025年新型算法研发等前沿领域提供实操建议。一、技术创新:用效率说话的黑马选手当您的算法将数据处理速度提升30%,这本身就是一份极具说服力的代表...
中华出版促进会2023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目录最终结果发布根据习总书记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指示以及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文件精神,按照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标准专家共识(第一版)医务人员职称论文类型专家共识(第一版)及核心期刊一票否决的情况要求,初步确定2023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目录,并经中华出版促进会医学出版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科研出版工作委员会专家审核,最终结果...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通知,2025年卫生资格考试已于4月12日至20日完成首次考试。但部分考生因发挥失常或准备不足未能通过,现正式通知:补考机会即将开放!2025年10月15日将增设一次补考,为未通过考生提供最后一次冲刺机会。补考资格与报名流程本次补考仅针对2025年4月首次考试未通过的考生(以国家成绩系统记录为准)。考生需在8月1日至8月15日登录中国卫生人才网(https://...
一、销售数据暴跌75%的核心原因1.连花清瘟库存积压与需求锐减2024年呼吸系统类产品收入7.95亿元,同比下降75.94%,主要因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需求大幅减少疫情期间过度扩产导致库存积压,2024年需冲减销售收入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025年Q1连花清瘟线上销量虽有回升,但整体市场需求已回归常态2.集采政策影响心脑血管类产品收入38.76亿元,同比下滑17.68%,毛利率下降1.24个百分点至5...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占成人ALL病例的25%,占儿童ALL的15%。与B-ALL相似,T-ALL成人患者也存在治愈可能,其5年总生存(OS)率为48%。然而,复发/难治性(R/R)T-ALL成人患者的预后结局较差,其长期生存率低于10%。这些患者需要包括靶向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内的新型疗法来改善远期生存。跨膜蛋白CD7...
春江水暖“数”先知丨今年中国经济表现如何?一组先行指标感受经济活力 过几天,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即将公布。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表现如何?我们通过一组先行指标,先来感受一下中国经济的活力。 “挖掘机指数”走高项目开工加速跑 65.05%,这是今年3月份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这一数字比2月份增长11.28个百分点,创下今年以来最佳数据。 开工先动土,挖掘机运行是工程项目开工的信号。3月份...
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技术以及性材料的应用,有效的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随着外墙保温技术广泛应用,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外墙保温技术的作用分析 就目前来看,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也越来越多,容易出现浪费现象。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使用,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了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建筑的保...
卫生高级职称面审是医疗从业者职业晋升的关键环节,其综合性、专业性与临场性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全方位展示专业素养。2025年的评审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方向的考生需结合学科特点,针对性准备以下核心模块:一、面审核心结构与评分逻辑拆解面审通常分为三个环节:个人陈述、专业问答和综合评议。个人陈述需在5分钟内浓缩职业成就,如内科医生可突出疑难病例的诊疗思路或科研转化成果,外科医生则需强调手术技术创...
1月7日,第四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揭晓了“2023年度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遴选活动由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发起,自2020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旨在记录、展示和宣传我国血液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展现我国血液学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激励血液学领域医师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勇担使命、追求卓越,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血液学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
影响因子:0.240
影响因子:0.374
影响因子:3.112
影响因子:0.86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850
影响因子: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