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表明,从2022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面对人口负增长,我们既不应掉以轻心,也无须谈“负”色变,更不必在“乐观”和“悲观”之间选边站队,而是需要对人口问题形成正确认识,进而做出有效的政策应对。
对增量的挑战应有清醒的认识
有人以中国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仍将保持庞大为依据,认为正在发生的人口变化,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干扰,因而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个认识视角只有部分的正确性,同时却会导致对现实挑战不该有的忽视。人口是正增长、零增长还是负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不一样,足以产生在方向上南辕北辙、在程度上天壤之别的结果。
首先,在人口进入负增长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加速,导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比原来的趋势进一步下降。2011年至2022年,即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到总人口达峰期间,中国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仍然处在缓冲期,年平均减少0.14%,随着缓冲期的结束,在2022年~2035年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年均速度将提高到0.83%。这将产生降低潜在增长率的结果,包括:劳动力短缺,造成工资成本提高;新成长劳动力减少,减缓劳动力整体人力资本的改善;资本投入快于劳动力投入,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劳动力转移即资源重新配置空间,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下降。
其次,人口负增长和更深度的老龄化使需求因素——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中国人口、经济和消费的增长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近年来已经同步减速。不仅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受到低就业率、劳动收入和保障水平制约,大龄就业者也由于承担缴纳养老保险、赡养家庭老人和预防性储蓄等负担,受到明显的消费抑制。在一些城市的调查显示,居民在23岁到85岁的这个生命周期,年龄每提高一岁,平均消费支出降低1.8%。
跨国数据显示,在老龄化率超过14%这个老龄社会门槛后,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趋于降低。对中国来说,人口负增长将对消费增长造成更大的冲击,2021年老龄化率达到14.2%,标志着成为老龄社会,居民消费也进入相对疲弱的轨道。
最后,人口抚养比加快提高,削弱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从人口峰值前后各十余年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与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率,即老年人口抚养比年均提高速度,预计从2010年~2022年期间的3.8%,显著增加到2022年~2035年期间的4.5%。由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具有的“现收现付”性质,即社保缴费和支付在当期同步完成,在缴费者和领取者人数日益不对称的条件下,这个体系的可持续性值得重视。要重视规模庞大的人口存量机遇
规模庞大的人口存量仍然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也为人口负增长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从供给侧来看,虽然劳动年龄人口加速减少,但是,就业结构调整仍然可以大幅度增加劳动力供给。2021年,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为23%,比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设想农业就业比重降低的三种情景:降低1个百分点所释放的劳动力,就超过诸如马里、也门这样国家的劳动力存量;降低10个百分点释放的劳动力,则超过诸如巴基斯坦和俄罗斯这样国家的劳动力存量;降低20个百分点释放的劳动力,甚至超过了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劳动力总和。
从需求侧来看,庞大人口规模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2021年,中国人口在世界占比为17.9%,而居民消费总支出仅为世界总额的12.8%,意味着中国的人均消费支出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缩小这个明显的差距,即让中国的消费和人口的全球占比达到相等,可以把中国居民的总消费支出增加39.4%,这个增量总额甚至大于日本、德国、英国和印度这些国家的消费支出。
应对负增长,改革紧迫性更加突出,改革方向也更加清晰
重视人口负增长这一新情况,就是要以此作为更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警钟,认识到挑战和机遇在哪里,从政策上做出主动回应。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都是由现实需求而引发和推动的。在经济增长的供给侧驱动力和需求侧拉动力遇到更严峻挑战时,即在传统增长动能加快弱化的条件下,对新的体制机制、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的需求也愈加强劲,改革紧迫性更加突出,改革方向也更加清晰:
从供给侧,以改革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我们在预测未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时,预设了两种情景:第一种情景是假设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速度不变,2021年~2035年期间的GDP年均潜在增长率为4.4%;第二种情景是如果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13%,潜在增长率可提高到4.8%。在新的人口条件下,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着眼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转移;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市场准入,让经营主体依靠生产率水平进退存亡、优胜劣汰;稳定制造业比重,创造更多的高生产率岗位,防止劳动力内卷化。
从需求侧,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均等化水平。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尚有未满足的消费需求、消费受制于后顾之忧,同时具有更强的消费意愿。因此,显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社会福利体系,既是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有助于挖掘庞大的消费市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农村脱贫人口、进城农民工和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满足这些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将其培育为中等收入群体,可以显著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改革越来越具有红利丰厚、报酬递增,以及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的特点。从这方面看,有一些改革领域尤其突出。例如,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增加非农劳动力供给,可以促进劳动力流动从而提高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还可以大幅度提高新市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又如,深化教育特别是延伸义务教育年限,既有财力基础,又可以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假设公共教育支出保持在GDP中占比4%,到2035年之前,公共教育支出可实现年均4.3%的增幅,同期义务教育负担率(即4岁~18岁人口与19岁~64岁人口的比率)却以年均2.2%的速度降低。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一人群也被称为“糖尿病预备军”。其中,每年约有5%~10%进展为糖尿病。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35.2%,换言之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的危害尽人皆知,「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患者可能面临包括心脏病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肾脏疾病、周围神经损伤(通常导致脚部麻木和疼痛)和视力受损等健康风险。20...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的公告,2025年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成绩将于12月15日正式公布。这一时间节点标志着考生长达数月的备考与等待即将画上句号,成绩的发布将直接影响次年职称评审的申报资格,因此备受关注。成绩公布后的关键流程成绩查询通道通常通过中国卫生人才网(www.21wecan.com)开放,考生需使用报名时的账号登录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成绩公布后,部分地区会同步划定合格分数线,而卫生高级...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正式发布!部分项目申请指南附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申请人在申请2024年度科学基金项目之前,应当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与申请有关的通知、通告等。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申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而若为“大先生”,就要甘当“小学生”。因为“大先生”不仅在于教什么、如何教,也在于学什么、如何学。“小学生”不是就学龄段意义而言的,而是就学习者的心态而言的,在“学生”前以“小”冠之,着重强调的是做学问的谦逊与自觉。为此,新时代教师要做到以下四点,即知“小”、善“学”、成“大”、能“先”。 首先...
税款缴纳是企业会计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降低企业税款缴纳金额,企业可以在遵从税法条文规定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整体筹划与管理,以此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一、税务筹划概述 税务筹划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会计活动之一,指的是企业在遵从税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优化管理从而降低税费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在管理过程中能够降低企业税...
2020年至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国际贸易方面,从新冠疫情初期全球紧急囤购防护产品,到后来个别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大规模采购制氧机等,再到后期全球防疫产品订单量断崖式下跌,这三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经历了大起大落。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额同比明显下滑,但与疫情前相比仍然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传统...
科学家在19世纪末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人体微生态,但在之后的半个世纪进展缓慢,对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小。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抗生素的规模化生产和全球应用,但是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挽救大量生命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微生态。同时,现代城市化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等的巨大影响,加剧了对人类微生态的破坏0年代以来的研究逐步显示,从感染、炎症、营养不良到肿瘤等疾病,都与人体微生态有重要关系,这为认...
“一天挖笋500余斤,劳务计价0.6元一斤,立马进账300余元!”4月10日,会同县金子岩侗族苗族乡赤土村村民杨汉森把笋用林基地挖的春笋送到县内一竹笋加工企业——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揣着换来的“红票子”乐得合不拢嘴。近年来,会同县着力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绿色发展,结合县情实际,探索农村闲散土地、山林等资源向大户、能人集中流转经营的办法,着力提高农林资源管护质量、生态价值实现,推动农林产...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特殊时期对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优待政策逐步退场,医疗行业正经历着评价体系的结构性重塑。这场变革不仅考验着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倒逼医疗机构建立更科学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临床能力成为晋级核心标尺现行职称评审体系已从"论文导向"转变为"代表作+临床能力"的复合评价模式。以某省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为例,外科医生提交的复杂肿瘤切除手术录像与既往的SCI论文具有同等效力,这种变革犹如将医生...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多发于老年人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不利的遗传学异常也成比例增加,预后越来越差。而老年AML患者常面临化疗耐受性差、缓解率低的困境。近年来,随着AML分子机制的深入揭示,一系列靶向治疗药物获批上市,老年AML的诊疗模式已经转向基因检测指导下的精准治疗策略。其中,新型靶向治疗药物艾伏尼布(IVO)单药或联合阿扎胞苷(AZA)为IDH1突变老年AML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