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起步,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快的发展和最大的跨越。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科技大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之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技体系,形成了宏大的科技队伍,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正快速惠及百姓生活。
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茫茫太空发出的声音,这一刻————公元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将永载共和国史册。
岂止是航天员翟志刚感觉良好,所有中华儿女的感觉都非常不错,扬眉吐气啊!这样的科技盛举在60年前谁敢想?
60年前的中国,科技的全部“家底”就是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不超过5万人的科技人员队伍。在薄弱的家底上,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开始重建。经过60年的奋斗,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科技大国。
沧桑巨变因何而生?这一切都源于党、国务院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1956年,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党、国务院组织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大幕由此拉开。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意味着,从1949年到1978年的短短30年间,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研开发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夯实了基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开始积极组织实施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863”计划等一系列各有侧重的科技计划,批准建立了5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开发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众多骄人成果。
1995年,党把科学技术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此后,国家进一步丰富了科技发展的各项举措,相继出台《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科技法规,出台了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即“973”计划)、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实施了“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等等。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布,提出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和“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目标。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一切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60年来,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国家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快的发展与最大的跨越。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之一,形成了宏大的科技队伍,部分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实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资源总量雄厚,科技人力资源居世界第一位;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的研发投入2008年达到4570亿元,居世界第四位;科研条件体系持续完善和优化,全国科研机构从1949年的30多个,发展到2008年的3700多个;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
从实施科技计划到开展体制改革
创新活力得到激发
2008年,经过20多年精心培育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极大的抗风险能力。在我国西部和中部,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在19%至20%,在外向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仍然以超过10%增长速度发展。
科技部部长万钢提供的这组数据,不仅说明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说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改革初衷已初步得到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科技发展的“十二年规划”和“十年规划”,从1982年开始又陆续实施了攻关、“863”、星火、火炬、“973”等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在载人航天工程、“歼十”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为抢占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正加速实施16个科技重大专项。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原有科技体制弊端日益显露,一方面科研单位的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大批企业渴望得到新技术和新产品。因此,党、国务院决定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来抓,1985年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全面拉开。
科技体制改革之初以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由此激发了科技界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空前热情,掀起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第一波高潮。
紧接着,科技体制改革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思路,对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整。所谓“稳住一头”,就是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重大战略研究;所谓“放开一片”,就是放开各类开发型科研机构,推动其向企业化转制,开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2006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以此为标志,科技体制改革转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力图通过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500强等,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我国的技术创新主体。
经过20多年的不懈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科技事业焕发了勃勃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2007年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的72.3%,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全国68.4%。千余家科研院所完成企业化转制,大踏步走向市场,2007年仅247家级转制院所总收入就突破了1000亿元,转让技术成果1642项,直接受益企业达1.12万家。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下海创新创业,创建的企业已成长为行业的龙头,引领行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机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成立不到4年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例,这个以开展世界一流生命科学研究为己任的研究所,4年来在《细胞》、《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就发表论文9篇。在外行看来,9篇的数量似乎不足挂齿,但如果了解到在2005年以前,仅《细胞》杂志已连续25年没有发表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时,其分量就不言而喻了。
从发展尖端科技到成果惠及民生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8月31日,甲型H1N1流感疫苗通过专家评审,这意味着甲型H1N1流感疫苗将正式投入使用。
这则新闻表明,当今年4月甲型H1N1流感袭来时,我国科技界迅速做出反应,与发达国家同步开发成功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投入批量生产。这样的水平和速度是近年来我国将科研开发的重点放在惠及民生上所带来的结果。
经过60年的历史进程,我国科研开发的重点从发展尖端科技到惠及民生,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国家安全还没有可靠的保障,因此,重点发展与国防、航天、重化矿藏工业有关的科学技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力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强调科技长入经济。在新世纪,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成为科研开发的重点,并把落脚点放在惠及民生上。
无论是发展尖端科技,还是科技长入经济,或者是成果惠及民生,60年科技创新,60年硕果累累:
在尖端技术领域,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再到月球探测工程,一项项成就让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航天大国。
在基础研究领域,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李四光的“陆相成油”理论,基因组学图谱的绘制及研究、量子通信等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同步辐射装置等重大科研装备相继建成,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支撑产业发展方面,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高温气冷堆等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的重大突破,带动了产业技术的优化升级。此外,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能力也大幅提升,攻克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关键技术。
在惠及民生方面,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一系列优良农作物品种;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工具;乙肝、SARS等40多种疫苗,抗疟的青蒿素、治疗II型糖尿病的太罗等新药,X光机、CT机、核磁共振仪等医疗仪器的国产化;互联网、多功能的数字电视、高性能计算机、手机等的普及;还有高精度遥感技术、便携式太阳能光伏电源、卫星移动通信设备等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与产品,用于“5·12”汶川地震的救灾工作……这些科技元素都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之中。
回眸60年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
第29届欧洲血液学协会大会(EHA)于2024年6月13日-16日在西班牙马德里拉开帷幕,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涵盖最全面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大会仍采用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形式召开,汇集世界各地的血液肿瘤专家,传递最新的临床及科研成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血液内科鲍立教授团队在今年EHA大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地舒单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骨骼健康的影响: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
加强科技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期刊产业支撑国家科技创新需求、满足作者和读者两个市场都发展的需要,既要实现社会效益,也要实现经济效益提高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8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田伟应邀出席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并就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
「糖尿病神经病变」最新治疗建议!2024版「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重磅发布!引言: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注意“机制+症状”治疗相结合。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对于基层诊疗尤为重要。 2024年5月,《国家基层糖尿病...
1、建筑工程基坑支护简介随着地下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基坑工程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和利用。所谓基坑工程,就是为了保护基坑的开挖、地下主体结构的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不被或少被破坏而采取的支档措施,此外,它还包含了基坑的土方开挖、施工机械的利用以及降水防水等方面的,所有的这些,共同组成了建筑工程地下基坑支护的全部内容。随着地下建筑工程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开挖土方的面积越来越大,建筑工程支护施工的难度也相应的...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平稳、开局良好,全年粮食意向种植面积17.7亿亩以上,连续4年增加。 一季度,高标准农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截至3月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分别为1942万亩、322万亩。 一季度,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截至3月末,6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外出务工脱贫...
近年来,全球医药创新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作为第二大医药市场,正加速融入这一浪潮。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43款创新药,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而截至5月29日,国内已获批54款新药,其中国产创新药占比达63%(34款)。在这股创新洪流中,两类突破性疗法尤为瞩目: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每月一针”方案,以及针对HER2突变肺癌的优先审评药物。乙肝治疗:从长期管理迈向“一针治愈”慢性乙肝病...
2022年,恒瑞医药有3款自主研发创新药获批上市,分别为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商品名:艾瑞康®)、脯氨酸恒格列净片(商品名:瑞沁®)和瑞维鲁胺片(商品名:艾瑞恩®),均通过此次医保谈判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艾瑞康®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新型高选择性CDK4/6抑制剂,联合氟维司群用于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经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瑞沁®是中国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民阅读,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今天(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下,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奋进新征程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根据最新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从2012年的76.3...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Medicine》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如同一面透视镜,揭示了未来三十年全球胃癌发病版图的演变轨迹。这项覆盖195个国家地区的预测模型显示,到2045年全球每年新增胃癌病例数将突破170万例,其中亚洲地区将承载超过110万患者的生命之重——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两名亚洲居民被确诊为胃癌。东亚地区成胃癌风暴眼如果将全球胃癌发病地图比作夜空,东亚诸国无疑是这片星空中最密集的星群。研...
影响因子:3.646
影响因子:5.292
影响因子:1.293
影响因子:2.987
影响因子:4.800
影响因子:1.585
影响因子:0.486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