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阐述了大豆常见病害,如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菌核病和大豆褐杆病的症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豆病害;症状;防治
1大豆根腐病
1.1症状识别
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初发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病株侧根和须根脱落使主根变成秃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1.2防治方法
1.2.1农业措施。①合理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②加强田间管理。进行深翻,合理中耕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③增施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1.2.2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量0.5%的50%多福合剂或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②在大豆生长期发病时,用菌克毒克260~300倍液900~1 200mL/hm2加300~500倍液小叶敌600mL/hm2叶面喷洒。
2大豆孢囊线虫病
2.1症状识别
在大豆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叶片变黄,叶柄及茎顶端失绿呈淡黄色,开花推迟,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时茎叶变黄,叶片干枯、脱落,大豆成片枯死,似被火烧焦一样,因而有火龙秧子之称。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须根增多,根瘤少而小,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即孢囊。
2.2防治方法
2.2.1农业措施。①轮作。大豆与高粱、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实行3~5年轮作,能有效地控制孢囊线虫病发生。②种植抗病品种。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大豆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在孢囊线虫病重发生区,采用抗线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办法,如抗线1号、抗线2号、嫩丰15等抗病性较强。③及时更换品种。在没有适宜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品种一年一换可改变微生物环境,减轻病害发生。④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促进大豆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力,可相对减轻损失。苗期叶面喷施硼钼微肥,对增强植株抗病性也有明显效果。土壤干旱有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的为害;适时灌水,增加土壤湿度,可减轻为害。
2.2.2化学防治。①用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药种比为1∶70。②用35%的甲(乙)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③用5%的甲基异硫磷颗粒剂120kg/hm2用细土拌匀后施入表层20cm土壤中。
2.2.3生物防治。应用大豆保根菌剂进行防治。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的最新成果,主要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兼防大豆根腐病,并对解决大豆重迎茬障碍有一定效果。使用方法:按1 500mL/hm2的用量,将菌剂与大豆种子倒入容器中充分混合,使菌剂均匀包衣在种子上,阴干后(一般30min)即可播种。
3大豆菌核病
3.1症状识别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3.2防治方法
3.2.1农业措施。①精选种子。将种子间混杂的菌核除净。②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③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覆土10cm以上,菌核便不能形成子囊盘,从而抑制菌核萌发,减少初侵染来源。④排水与施肥。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勿过多施用氮肥,可减轻发病。⑤铲趟。在菌核萌发期铲趟,能破坏子囊盘,减轻发病。
3.2.2药剂防治。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①喷洒25%咪鲜胺1 500mL/hm2;②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50g/hm2对水300kg/hm2,均匀喷雾,隔7d再补喷1次防效更好;③用50%速克灵1 500g/hm2对水喷雾。
4大豆褐杆病
4.1症状识别
大豆褐杆病也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枯萎而死。成株期: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病茎髓部变褐,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叶柄下垂但不脱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变黑褐色,病痕边缘不清晰。
4.2防治方法
4.2.1农业措施。要求5年内不允许种植大豆、菜豆、豌豆等大豆褐杆病菌寄主作物。
4.2.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种,随拌随播。②用2%克露1 200g/hm2对水450kg/hm2,间隔7d进行2次叶面喷雾。
针对杨树主要害虫,如天牛、杨小舟蛾和草履蚧的危害特点,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 杨树;害虫;危害;防治 杨树是世界中纬度平原地区栽培面积最大、木材产量最高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发展杨树生产,不但能为这些地区提供大量的工业用材和生活用材,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杨树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害虫的危害也日趋严重。现将杨树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化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很多的化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有效引导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本人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1日日相伴的化学品——食盐、碘化合物 我们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这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绝不仅仅...
对生态型园林中植物种类的选择所产生效益及应注意的问题,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园林设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zo世纪so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
论文综述了激光拉曼光谱的发展历史、原理以及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1拉曼光谱的发展历史 印度物理学家拉曼于1928年用水银灯照射苯液体,发现了新的辐射谱线:在入射光频率ω0的两边出现呈对称分布的,频率为ω0-ω和ω0+ω的明锐边带,这是属于一种新的分子辐射,称为拉曼散射,其中ω是介质的元激发频率。拉曼因发现这一新的分子...
在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造成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造成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一、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1、把好数学兴趣关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要...
通过对早春大棚番茄、夏小白菜、秋延黄瓜三种蔬菜的统筹安排,形成了合理的栽培模式。介绍了该模式高效栽培技术和优良.口1种选用,可充分利用地力和本地气候特点,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蔬菜茬口安排栽培模式技术要点 勉县位于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属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4.2℃,无霜期237天,年均降水量849.5mm,是蔬菜生产大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万余亩。...
公园在城市公共绿地中居于首要地位,是供人民群众游览、休憩、观赏、开展文化娱乐、社交活动和体育活动的优美场所,也是反映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窗口。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集中和密度的增大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公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公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从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原则和配植形式入手,介绍了城市公园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对提高城市公园的景观效果和公园各种功能的发...
本文分别从杨树病害,杨树虫害,蛀干虫害,食叶害虫,地下害虫,树干注射等方面阐述杨树苗圃土壤病害的防治。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 一、杨叶锈病的防治 症状特点:杨叶锈病又名黄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嫩梢和冬芽。初期害叶片上出现橙黄色粉状斑点,黄粉(夏孢子)日益增多,成为再侵染的病原中心。夏孢子借风传播,再侵染新叶。5、6月间最为严重,叶片病斑相连成片,常造成焦叶、落叶。冬芽受害后不能展...
休闲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多功能农业,并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有效模式。本文论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对田东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作出分析,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是田东县旅游业突破的根本选择,最后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再次强调休闲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多功能农业,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
本文讨论的津州市林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建设模式,可为非传统林区的林业建设提供参考。 掩州市地处福建省南部沿海,面积12680hm,介于汕头、厦门两经济特区之间,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地理、自然环境、区位优越,山、海资源丰富,历史上就是农业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市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开始进人崭新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的实际,提出“海上再造一个津州,山上再造一...
影响因子:5.040
影响因子:1.060
影响因子:0.550
影响因子:7.240
影响因子:5.340
影响因子:1.069
影响因子:0.95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