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虽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目标上却存在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主要反映在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共同道德规范的要求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 道德养成教育 中西方 目标
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单位、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并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和道德品质培养方法。养成教育是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根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西方虽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由于长期以来各个国家,以及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再加上教育思想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共同性和继承性.因而中西方国家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目标上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的地方。这主要反映在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共同道德规范的要求方面。如培养未成年人的基本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感,做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等。
一、通过“学会做人”的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基本道德素质
“学会做人”是中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首要目标。“学会做人”即培养未成年人懂得做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去做,其核心是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做人”教育时,要突出两个重点——道德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社会公德教育,这是“学会做人”教育的基础,也是一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道德素质和好公民的基础工程。一个没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缺乏起码社会公德的人,首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人”更无从谈起。
我国古人很重视未成年子弟的“做人”教育,如《弟子规》中对儿童的言行举止、生活细节等都规定得非常详细、具体:“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建国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以德为本的“做人”教育也予以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就曾强调:“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社会公德教育。美国设立了专门的未成年人德育机构.对未成年人的日常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及社会公德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对未成年人在公共场所的规定有:不能大声喧哗,彼此谈笑要压低嗓门;排队等候,遵守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垃圾要丢在垃圾箱里;待人有礼貌,讲文明;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等。新加坡教育发展总署统一编写了《好公民》教材,对中小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等各方面的教育。同时新加坡还坚持常年开展“礼貌运动”和其它类似运动,以加强国民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鼓励人们“处世待人,讲求礼貌”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文明人”。
二、培养具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合格国民
中西方都注重未成年人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所谓核心道德价值,就是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具有的一些最基本的或重要的道德素质.它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中起着的基石作用。就我国而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核心道德规范主要有“y-”及“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具体到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要求主要就是《弟子规》中所提出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更应努力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今天我们提出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核心道德规范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O字“基本道德规范”及“五爱”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曾先后提出“四主德”(即“明智、勇敢、节制、正义”)和“勇敢、节制、宽大、高尚、温雅、恳切、诚实、谦恭、明智、公正”(即所谓“十美德”)的要求。西方历经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许多教育家、思想家们仍然把“四主德”和“十美德”作为做人“重要的或基本德行”。
近代以来,不少国家也提出本国公民所须具备的几种核心道德价值观。如美国国会认可的青少年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是:“同情”、“勇敢”、“礼貌”、“公正”、“诚实”、“善良”、“忠诚”、“坚毅”、“尊重”、“负责”等。英国认为。小学生应掌握四个核心的道德观念:对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守信。1991年1月新加坡发表的白皮书提出:学校和家长应对青少年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念.核心是培养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青少年能正确处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以国家利益为主体的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培养具有本国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合格国民,是中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共同目标。
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流传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古今中外历来把爱国主义视为凝聚民族精神.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最鲜艳的旗帜。我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从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张载的“同胞物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从古到今,爱国主义如同一条长河,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并在历史上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等。中国在近代落伍了,但中华民族从未屈服过。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一系列的斗争与革命就是一次次的爱国主义运动。反过来.这一连串的运动又激起了中国人民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潮。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江泽民同志也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党也多次强调,只有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他们从小树立起热爱祖国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才能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的十大任务时.就特别强调学校应培养美国人的“国民精神”。其中“爱国”就放在首位。在美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讲如何热爱国旗,他们认为热爱国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中小学校,每一间教室都挂有国旗和学校所在州的州旗。每一天的每一节课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对国旗肃立,右手置左胸前,神情虔诚,庄严地念道:“我效忠于国旗和美利坚合众国。”美国通过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心中形成了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
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东方文化圈的国家也都十分重视从小抓好公民的爱国主义道德素质培养。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新加坡规定学生每天都要接受升国旗教育,常年累月,持之以恒,让幼小的心灵逐渐树立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以及为了国旗、国家的荣誉和尊严不惜牺牲的献身感。日本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作为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主要是指爱国、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土山河、热爱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并且要效忠天皇,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为国尽忠。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26706.2/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26706.1/
通过对构建激励、互动、创新教育模式的探讨,提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新途径,指出了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从理论上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激励、互动、创新的关系。 活化课堂,创新教学,必须以师生互动为前提,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否则,任何形式的课堂创新都将毫无意义。因此,构建创新教学体系,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从认知心理学原理分析,要激发人的认知积极性,就必须在无负担的、宽松的环境中接受信息。...
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用实例试分析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各种因素,以便日常交际顺利进行。 1.概述 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为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离不开与人沟通的,这就是交际。而具体的交际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场合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话语具有省略、简化、时效性强等特征,因而对语境的依赖性比书面语更大...
以鲍曼视角来看,后现代幸福观以享受即时性的幸福、不认可长远规划、长远利益或打算、不将幸福延迟享受等为征,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和求新求异等标志。在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现代教育者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现代教育临困境.遭遇来自后现代幸福观的种种挑战。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1925一)是当今著名的波兰犹太裔英国社会学家,其理论以擅长研究后现代社会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认识建构活动,学生是整个建构过程中的主体,是研究者、实践者、参与者和探索者。数学课的实践教学,就是学生身临其境地直接参与思考、发现和创造的主动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系统的建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应当着重从实践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寻找解决方法,达到学习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目...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演愈烈。一方是被社会无情闲置的大学生,一方是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方虚位以待的矛盾引发的“人才滞销”的话题为社会普遍关注。本文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着手,深入分析了造成“人才滞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人才滞销 人才滞销?!在宣扬&...
一、标题标题应简洁明了,准确概括研究的核心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例如“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个性化教学研究”,直接点明了研究的依托手段(信息技术)、学科(初中数学)和主题(个性化教学),使读者能快速了解研究的大致方向。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阐述教育领域相关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教育政策、社会需求等宏观背景进行分析。研究意义:理论意义:说明研究对教育理论体系的丰富或完善作用。实践意义:强调研究...
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和铁路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随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1引言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和铁路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随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然而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大体量建筑以及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资源耗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已成为现代交通建设...
当前教育体制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养成教育理念的提出就是顺应学校的发展,形成的一条新的教育途径。 一、以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养成教育 中国自古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悠久的文化,深邃的精神智慧,良好的道德风范,朴实的民族风俗,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因此,使山区孩子从小就懂文明,讲礼貌,守纪律,做真人,做善事,成了我们拍石头小学一贯坚持的养成教育原则。 第一...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制订出具有地域和专业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几年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依据职业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制订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是合理的、可行的。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个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岗位的需求的前提下制订,最...
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空间。从知识管理与本体结合的角度切入,提出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对其关键技术做出简要阐述。 知识管理在发展早期仅是基于数据库或文档管理的初级技术,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并拥有很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知识管理越来越多地被企事业用来提高技术和竞争等,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应紧紧和知识活动联系在一起,首当其冲的便是...
影响因子:0.340
影响因子:0.460
影响因子:1.220
影响因子:2.618
影响因子:2.716
影响因子:0.84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