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隧道动态设计是在预设计的基础上,对衬砌结构进行合理的修改,以使其适应更为具体的围岩条件,在隧道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公路隧道动态设计的特点及设计方法。
0引言
新奥法作为隧道工程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目前在公路隧道工程设计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在依据新奥法原理建设的现代隧道中,按照设计规范规定,依据施工之前的地质调查、钻探及物探等资料,采取工程类比方法进行设计。由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断层、破碎带、瓦斯、严重风化层等特殊地质,而仅仅依据施工前的地质勘探成果,是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出来的,所以面对施工反馈的实际地质情况,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是在预设计的基础上,对衬砌结构进行合理的修改,以使其适应更为具体的围岩条件。动态设计的依据是施工过程中反馈的各种信息,包括地质超前预报、监控量测数据、掌子面的地质描述和实际存在的地质条件,通过分析与反分析所获得的这些信息,与预设计时的地质资料对比,根据地质变化情况,对隧道施工方法(包括特殊的、辅助的施工方法)、断面开挖步骤及顺序、支护参数等进行合理调整,以保证施工安全、围岩稳定、施工质量和支护结构的经济性,然后依据现行相关规范与项目规定的要求,经过原设计部门作出修改设计,报经隧道动态设计决策机构审定,由施工单位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监理、监控量测、地质预报等部门,依据修改设计方案,进行监理、监测,再次获得信息,反馈到设计、施工单位,如此反复循环,直至工程完工交付使用为止。
1超前地质预报
目前超前地质预报分为长距离和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两类,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的预测范围一般为100~3001TI,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范围一般可达掌子面前方l5~30m.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有:TSP、超前钻探法、断层参数预测法等。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有:掌子面地质素描法、地质雷达法等。
1.1 TSP超前预报法
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判定并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地质状况,其最大探测距离为掌子面前方300~500In,设备限定的有效预报距离为掌子面前方1001TI,最高分辨率为大于等于1in地质体。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地质探测领域最为先进的科技成果,它具有适用范围广、预报距离长、对隧道施工干扰小、提交资料及时的特点。
1.2超前钻探法
超前钻探法即通过在掌子面布置若干地质钻孔并取芯,根据地质钻孑L施工要求,记录钻孔施工各种信息并在室内完成相关力学试验,获得地层岩性、节理裂隙、岩石各项力学参数、溶洞空间分布、溶洞填充物、构造带发育特征等各项地质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地质钻孔观察预测掌子面前方可能涌水情况,以此判断前方围岩级别及各种地质病害类型、具体部位及规模。根据一次探测距离的长短可分为深孔探测和浅孔探测。
1.3断层参数预测法
断层参数预测法是一种利用断层影响带内的特殊节理(1)节理)和其集中带有规律分布的特点和经过大量断层影响带系统编录得出的经验公式(LiuZhigang公式)超前预报隧洞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规模的新技术。由于隧道中大多数不良地质(如溶洞、暗河、岩溶陷落柱、淤泥带等)与断层破碎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预报了断层破碎带,依据地质学原理,就可推断其他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和规模。
1.4掌子面地质素描法
掌子面地质素描法又称编录预测法。主要通过对掌子面已揭露地质体(岩层、不良地质体等)进行观测与编录,对掌子面出露地质体向掌子面前方延伸情况进行有依据的推断。
1.5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是采用甚高频—超高频电磁波检测地下介质的地质特征、不同岩性分布和对不可见目标或地下界面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或位置的电磁波技术。地质雷达能发现隧道施工开挖面前方20~30m地层的变化。由于电磁波对水敏感,所以,对于断裂带特别是含水带、破碎带地层,地质雷达是很好的预报手段。但由于目前其探测的距离较短,对于长大隧道的预报只能多次分段进行预报。
2施工监控量测
2.1量测规定
由于岩体的生成条件和地质作用的复杂性,在隧道施工中,开挖方法、支护方法、支护结构刚度等对围岩稳定性都有影响,所以寻求能正确反映岩体状态的物理力学模型非常困难。因此现场监控量测是验证设计、施工是否正确的关键步骤,是监视围岩是否安全、稳定的最直接手段。
2.2量测计划
现场监控量测计划应根据隧道的地质地形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和其他有关条件制定。计划内容应包括:监控量测项目及方法、量测仪器的选定、测点布置、数据处理及量测人员组织等。
2.3量测的任务和目的
a)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进行隧道日常的施工管理。
b)经过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进行预测和反馈,提供动态设计的基础数据,指导施工,以保证施工安全和隧道稳定。
c)已有工程的量测结果可以应用到其他类似工程中,作为设计和施工的依据。
2.4量测内容
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旨在收集可反映施工过程中围岩动态的信息,据以判定隧道围岩的稳定状态,以及预设计所定支护结构参数和施工的合理性。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和抽检项目。必测项目包括: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选测项目包括:围岩体内位移(洞内设点)、围岩压力及两层支护间压力、钢支撑内力及外力、支护、衬砌内应力、表面应力及裂缝量测、围岩弹性波测试;抽检项目包括:锚杆拉拔力检测。
2.5量测数据反分析
隧道工程反分析方法是根据工程现场量测数据(如应力、位移和应变等)来反演初始地应力和岩体性态参数的方法,即利用现场量测到的信息,或者说测量到的来自工程施工引起的结构与介质的扰动量,包括位移、应变、二次应力或地层压力,依据给定的材料模型,来反演工程介质材料的性状参数和初始荷载。
根据设计施工中的不同阶段,反演分析方法可分为施工前反分析法和施工中反分析法。施工前反分析法分为:a)位移反分析法,是由监测位移反演局部区域应力分布的方法,此方法目前应用较多;b)应力回归分析方法,是在预设计时由现场有限个点的地应力实测值,通过应力函数或数值计算方法回归分析得到研究区域应力分布的方法。
施工中反分析法分为:a)增量位移法,是将模拟开挖的有限元模型与优化反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某一开挖步前后监测所得增量位移,对某隧道开挖土体参数进行反演,并根据反演结果预测后续施工对土体及支护的影响.b)根据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破坏信息进行的反分析法。
3动态反馈设计
动态反馈设计是根据开挖面揭示的地质条件、监控测量获得的数据以及地质超前预报结果,对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案及时进行修改的设计模式。旨在使隧道支护结构的形式能随时适应实际的围岩地质条件,从而使工程建设既能经济合理,又能确保安全。下列情况需进行动态反馈设计:
a)开挖面揭示的围岩级别与工程地质勘查报告提供的资料有较大差别。
b)隧道开挖后围岩地层的变形量持续增长,且总变形量已接近设计估计值。
C)隧道开挖后,围岩地层的变形量明显大于设计估计值。
d)超前地质预报揭示开挖面前方岩层存在不利地质构造时。
3.1设计要点
a)隧道穿越地层的实际围岩级别与原有地质资料对围岩级别的判断相差较大时,应按修正后的围岩级别重新确定合理的支护结构类型、尺寸和开挖施工方法。
b)监测数据增长速度异常,或总位移量接近临界值时,应采取措施加强支护结构,同时优化施工方案。反之则可减弱支护结构,以节约投资。
c)反馈设计中如有必要对支护结构进行设计计算时,宜通过反分析方法确定围岩地层的初始应力,以及本构模型及其特性参数的估计值。
d)应重视超前地质预报信息的作用,可能遭遇险情时应预先提出设计对策预案。
3.2设计内容
动态反馈设计的内容包括施工方法变更的建议、施工工序的变更、预留变形量的修正、设计参数的修改或确认等4个方面。
3.2.1施工方法变更的建议
由于采用的施工方法与断面形式不同,围岩——支护体系的应力状态也不一样,当某种方法不能满足该围岩稳定性要求时,应及时变更施工方法及选择对隧道稳定有利的断面形式或辅助施工措施。
3.2.2施工工序的变更
当施工信息反映出不稳定征兆时,应检查是否由于工序不当所造成。改变施工工序,如暂停开挖、及时喷锚、二次喷混凝土紧跟或提前施作仰拱等,都可能促使围岩支护体系趋向稳定。
3.2.3预留变形量的修正
施工前预设计的预留变形量,是采用工程类比或理论计算确定的,因此,预留变形量不可能和实际变形完全一致。当预留变形量与现场量测结果不符时,应及时修正未开挖地段的预留变形量,以满足设计净空和二次衬砌的厚度要求,或减少开挖量及二次衬砌的回填量,以节省投资。
3.2.4设计参数的修改或确认
同预留变形量一样,施工前预设计的设计参数,也是采用工程类比或理论计算确定的,也不可能和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信息,对未开挖地段或已开挖地段设计参数进行修改或确认,使之满足结构受力要求并减少不必要的工程浪费。
4结语
由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多样性,通过一般的地质勘察及室内岩土力学试验,很难在设计阶段全面准确地对隧道的围岩情况做出判断,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围岩及支护系统进行超前预报及监控量测,及时把获得的信息数据反馈于设计中是非常必要的一项措施。隧道动态设计作为隧道工程新奥法设计、施工的重要手段,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隧道工程实践和施工技术的发展,隧道动态设计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隧道动态设计工作是一项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实际过程中尚需不断积累经验和完善相关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风行全芙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倍受教育改革者们的青昧。不少学者发表文章传播建构主义并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法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论述其对高职法语教学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法语 教学 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伴随着价值选择、主体选择和主题选择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从应试到应用的价值选择变化;从教师到学生的主体选择变化;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主题选择变化。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主要受就业市场、行业岗位和公共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工作”。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本文简要叙述了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优势,重点论述了无线网络技术在校园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及在建设图书馆无线局域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生活工作地点的移动也越来越频繁,因此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PDA等移动设备大行其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有线网络也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难以解决远距离信息传递、无法铺设线缆环境(如施工工地、地形比较复杂的校园环...
本文在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实际.讨论了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若干启示。 一、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讲究师生问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任务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这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区别.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经历了一...
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出了如何结合课堂教学,深挖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离德育于智育之中的具体做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中,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是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有力武器。进行专业思想及理想教育,激发学生更高的...
现代教育改革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只是教育改革的手段之一,如果不配合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改革的成效往往不甚显著,甚至极端情况下还会倒退。因此,结合现代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技术才更有生命力,在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才更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文章首先简要地回顾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继而探讨和分析了其与现代...
本文探讨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中学与大学英语教学街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时策,以期对两个阶段英语教学的平稳过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对英语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有所帮助。 1.引言为了适应社会对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广大的大中小学的英语课程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学生从中学升人大学后,教师如果不了解当下中学英语教育的状况,忽视学生中学与大学语学习特点的差异,武断地以自己的经...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高师教师教育培养的未来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师教师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为依据深入进行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为中小学培养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和自身不断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 高师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然制约高师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我国自2001年6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作为职业教育烹饪专业的教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以培养目标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社会岗位要求为依据设置课程。因此,烹饪专业办学思路就应该定位在发展祖国烹饪文...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构成部分之一。本文将绩效评价的特点引入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制定了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给参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绩效评价;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自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以...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4.059
影响因子:0.430
影响因子:0.200
影响因子:1.010
影响因子:2.460
影响因子:3.357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