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伴随着价值选择、主体选择和主题选择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从应试到应用的价值选择变化;从教师到学生的主体选择变化;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主题选择变化。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主要受就业市场、行业岗位和公共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工作”。
1999年,党、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和描述,对人才规格有了基本定位,即人才类型为实用性、应用型;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是基层一线。然而,时代的发展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目标的形式与内容及其构建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
一、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时代变迁
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即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办高职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确立了培养目标的基调,即培养在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伴随着价值选择、主体选择和主题选择的变化。
(一)价值选择:从应试到应用
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不断调整。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的规定为培养“高等专门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规定为培养“高级技术员”。之后,相关文件和会议相继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等。
从培养目标的变迁可以看出,“应用性”逐渐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同时,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也经历了由“应试”到“应用”、由分数评估向就业评估的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意味着高职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已由“学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由此,针对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系统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理实一体、做学合一”,成为培养对应职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主体选择:从教师到学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中体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高职教育中,“以学生为本”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角色的转变:学生由“爱知”客体转变为“求知”主体;教师由讲授知识的“主演”转变为传授之技的“导演”,由此而达到“教师为不教而教、学生为再学而学”的境界。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必然以学生的就业率和能力的提升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这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围绕“做事”去“做题”、围绕“订单”去“学技”,就业岗位要求做什么“事”,学生在校就学会做什么“事”,保持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三)主题选择: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
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有最直接、最现实的联系,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最为敏捷。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题选择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它所引领的不仅是工业发展道路的转变,而是涉及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相关职业岗位新的能力要求的出现。
传统工业化以机械化大生产为特点,科技含量少、劳动成本高。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应新型工业化的人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跳出机械化大生产背景下片面追求培养数量的低水平培养模式,而以高科技为内渡和支撑,以培养学生的高技术技能、高素质为目标,实玫高职人才与新型工业化的对接。
二、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影响因素
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对高职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对高职培养目标进行共时性分析,它主要受就业市场、行业岗位和公共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一)就业市场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亚教育与市场有最直接、最现实的联系,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最为敏捷。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就业以汽车运用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需求为例,目前,四川省需要高职高专层次的汽车专业技术人员3169人,二类维修企业需要12093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需求数量将进一步上升。而据最新统计,四川省2007年高职高专的培养规模仅为3294人。供需矛盾的存在奠定了高职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根据人才需求分析的结果,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确定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为“订单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培养目标进一步得到明确。
(二)行业岗位
就业市场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宏观方向,而行业岗位则决定其微观规格。“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高职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人才。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和所需能力的分析之上;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关键在于对课程结构的重构。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就必须把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将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形成相关学习领域,以学习领域统筹相关课程内容。以课程为桥梁,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对接。
(三)公共政策
我国高职教育在曲折中前进,在这个探索性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政策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和定向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从解放初到现在,我国相继颁布了《专科学校暂行规程》、《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傲高号)、《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国家教委教职12号)、《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m) a.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卿(教高〔2000) 2号)等政策文件,对高职教育的培育目标进行调整和修订,直接引导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同时,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质和量的增加,还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李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行直接指导。
三、新时期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构建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就业市场、行业岗位和公共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它又高于同样具有职业性的中等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体现职业性,即培养学生的技术和技能,这是高职人才的关键能力;同时还要体现高等性,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现、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职人才的隐性能力,也是保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工作”。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并非技术理性思维模式下“摩登时代”的技术工人,学生不仅具有行业岗位所要求的关键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对问题有综合把握的能力,具备岗位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如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操作规范、工作惯例等。高职院校通过综合性的工作任务,为学生创设真实工作情景,实现使毕业生“会工作”的培养目标。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主要是把教师工作理解为技术性职业。而非认为是专业。由此,在实践层面也是恪守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走的是对教师进行集中划一培训以完善教学技能来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模式和道路。这种现代性范式违背了人文科学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构...
从我省的流域开发现状和特点出发.探讨我省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几个重要问题.讨论其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我省山多谷深。河网密布,河流(除汀江外)基本上都是在我省发育并独流人海。由于降水量充沛,因此,河流湍急,水动力条件好,自净能力强。但是近年来。随着水电站的不断开发,我省主要水系都进行了多级梯级开发.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河道型水库。 单南平市已建、拟建的水电站就有101l座之多。水流从湍急河流.变成...
本文阐述了建枸主义学习、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并尝试在电动力学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观点。通过两个实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而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电动力学 1.引言 《电动力学》课程是物理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理论物理的第一门基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和电磁学等基...
知与行是人的活动的两个基本的环节.德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做到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本质要求:知行统一的标志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养成教育是关怀一生的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高尚的师德。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极其深刻和终生受益的,师德建设是德育的关键所在。 论文关键词:知行统一:养成教育:师德建设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德育实效...
网络远程教学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支持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热点。网络课程的开发对于网络教学的实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受技术水平、设计者的思想观念、硬件设施条件、开发人员素质、学校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的网络课程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使得网络教学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强调自主学习、情境、会话、协作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文...
中学生物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突出学生主沐地位.从生物学科自身的教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突出自主性、强调多样性、重视多向性、提倡和谐性特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具有生物学科自身教学特色的操作对策系统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中学生物的课堂教学活动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
为了研究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各类涉水规划对防洪的影响,分析了平原河网区城市的洪涝特性及洪涝灾害形成原因,提出了适用于平原河网区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防洪安全校核计算方法.以太仓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安全校核计算为实例,根据该市土地利用特点和下垫面特性,分别建立相应的产汇流模型,计算不同规划条件下的河网洪水位,计算结果可以为制定满足太仓市防洪安全要求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我国的涉水规划主要包...
现代社会的能源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建筑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生态学理念融入建筑系统,营造良好的生态建筑系统,使建筑系统与整体生态环境和谐,是未来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其中,建筑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行...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借鉴国外自然拼读法的教学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的对应关系,把英语单词的读音与拼写统一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效率。关键词:自然拼读法;小学英语教学一、引言与课程改革前的小学英语教材相比,课改后的教材其内容含量和单词量都增加了很多。记忆单词成为学生和教师最头疼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靠死记硬背记单词,其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下去,不但学生...
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从新知识观的视角出发,着重论述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化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6.720
影响因子:2.240
影响因子:3.300
影响因子:0.210
影响因子: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