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伴随着价值选择、主体选择和主题选择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从应试到应用的价值选择变化;从教师到学生的主体选择变化;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主题选择变化。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主要受就业市场、行业岗位和公共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工作”。
1999年,党、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和描述,对人才规格有了基本定位,即人才类型为实用性、应用型;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是基层一线。然而,时代的发展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目标的形式与内容及其构建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
一、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时代变迁
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即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办高职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确立了培养目标的基调,即培养在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伴随着价值选择、主体选择和主题选择的变化。
(一)价值选择:从应试到应用
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不断调整。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的规定为培养“高等专门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规定为培养“高级技术员”。之后,相关文件和会议相继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等。
从培养目标的变迁可以看出,“应用性”逐渐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同时,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也经历了由“应试”到“应用”、由分数评估向就业评估的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意味着高职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已由“学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由此,针对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系统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理实一体、做学合一”,成为培养对应职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主体选择:从教师到学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中体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高职教育中,“以学生为本”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角色的转变:学生由“爱知”客体转变为“求知”主体;教师由讲授知识的“主演”转变为传授之技的“导演”,由此而达到“教师为不教而教、学生为再学而学”的境界。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必然以学生的就业率和能力的提升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这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围绕“做事”去“做题”、围绕“订单”去“学技”,就业岗位要求做什么“事”,学生在校就学会做什么“事”,保持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三)主题选择: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
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有最直接、最现实的联系,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最为敏捷。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题选择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它所引领的不仅是工业发展道路的转变,而是涉及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相关职业岗位新的能力要求的出现。
传统工业化以机械化大生产为特点,科技含量少、劳动成本高。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应新型工业化的人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跳出机械化大生产背景下片面追求培养数量的低水平培养模式,而以高科技为内渡和支撑,以培养学生的高技术技能、高素质为目标,实玫高职人才与新型工业化的对接。
二、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影响因素
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对高职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对高职培养目标进行共时性分析,它主要受就业市场、行业岗位和公共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一)就业市场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亚教育与市场有最直接、最现实的联系,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最为敏捷。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就业以汽车运用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需求为例,目前,四川省需要高职高专层次的汽车专业技术人员3169人,二类维修企业需要12093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需求数量将进一步上升。而据最新统计,四川省2007年高职高专的培养规模仅为3294人。供需矛盾的存在奠定了高职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根据人才需求分析的结果,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确定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为“订单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培养目标进一步得到明确。
(二)行业岗位
就业市场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宏观方向,而行业岗位则决定其微观规格。“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高职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人才。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和所需能力的分析之上;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关键在于对课程结构的重构。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就必须把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将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形成相关学习领域,以学习领域统筹相关课程内容。以课程为桥梁,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对接。
(三)公共政策
我国高职教育在曲折中前进,在这个探索性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政策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和定向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从解放初到现在,我国相继颁布了《专科学校暂行规程》、《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傲高号)、《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国家教委教职12号)、《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m) a.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卿(教高〔2000) 2号)等政策文件,对高职教育的培育目标进行调整和修订,直接引导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同时,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质和量的增加,还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李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行直接指导。
三、新时期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构建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就业市场、行业岗位和公共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它又高于同样具有职业性的中等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体现职业性,即培养学生的技术和技能,这是高职人才的关键能力;同时还要体现高等性,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现、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职人才的隐性能力,也是保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工作”。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并非技术理性思维模式下“摩登时代”的技术工人,学生不仅具有行业岗位所要求的关键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对问题有综合把握的能力,具备岗位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如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操作规范、工作惯例等。高职院校通过综合性的工作任务,为学生创设真实工作情景,实现使毕业生“会工作”的培养目标。
本文详细介绍了建构主义对成人英语自主学习的指导作用,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传统模式彻底地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自主学习的模式,本文通过教学实验证明了该新型模式对于激发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效果显著。值得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成人学生中推广和应用. 1引言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在当今资讯非常发达的中国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国各级教育中,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物情境、多媒体教学情境、角色扮演情境、问题情境等众多的情境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实践新课标理念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目标和初中生认知特征等方面谈谈如何科学合理的创设情境。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
音乐欣赏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音乐欣赏课提出三种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参与体验;设置问题深入探究;情感体验实践创造。目的在于以学生为培养、塑造、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科学有效的组织下,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大师李斯特的名言“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
针对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问题,提出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模式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主要途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对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实验设备等方面进行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和完善,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环节训练,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发展,重对...
CQ指职业素养,是职校学生能够顺利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本文从学校开展的“四我教育”实践探索入手探讨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高职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变动的速度与力度更为显著。因此。职业学校的培养不能仅着眼于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需要,更...
根据当前教学实际,本人在30余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减轻孩子学习压力,培养其自学能力,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唯一的办法就是向课堂要质量。每天要求孩子家庭作业不超过15分钟完成,此规定的效果颇佳。教师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观念要更新,教学思维要改变。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符合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能在一个愉快而又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一、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教育是由...
在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的复习效果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策略理论指导复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复习、教师引导,建构良好的知识网络.能让学生的复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0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令禁止加重学生负担,在这个自上而下的政策的推动下,高中普遍存在的暑假学校组织集体补课的现象多年来第一次没有出现,而且平时双休日、晚...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其次。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一种深埋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知识,是那些平时为我们...
在当今教育改革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趋势中,源自企业界的知识管理理论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另一条可行途径。从知识管理角度,从收集、整理、保存、传递和分享、创新几个层面探讨如何对英语学习策略做知识管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实现终身学习。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源自企业界,指有效获得、储存、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使得储存...
从实际出发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课程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能力;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和运用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合英语课题研究合作学习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自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更贴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一门学习哲学。它起源于杜威、维果茨基的经...
影响因子:0.690
影响因子:1.769
影响因子:0.980
影响因子:0.480
影响因子:0.750
影响因子:2.24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