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样,在游行示威或者其他群体性事件中,如果警方或应对得当,参与者会自发维持群体的正常秩序,防范骚乱的产生。不要憎恶群体性事件中的参与者,因为他们可能让认识到坐在办公室里所不曾接触到的真相。2009年4月,在英国召开了G20伦敦峰会。在会议召开前夕,一部分民众聚集在伦敦大街上游行示威。由于参加会议的是多国政要,警方如临大敌。游行示威中难免发生纠纷,英国警方的策略是将所有抗议群众都聚集在邻近英格兰银行的一小块区域之中。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茶壶式”管理方法。
不应对群体采取敌对态度
自从经济危机到来之后,世界上不少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民众都有一种危机感。在危机感的驱使下,游行示威甚至暴乱的群体性事件较以往有多发的态势。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欧美国家,警方都奉行“聚众生事的民众如同洪水猛兽”这一理念。这也通常被当作控制群众的措施和驱散群众行动的根据。
然而,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拥挤的人群更多的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而不是惊慌失措地只顾自己逃命。对群众采取“茶壶式”管理方法等于火上浇油,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会导致动乱的爆发。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研究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斯提芬?里切尔说:“在许多情况下,通过群体聚集表达看法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群体里的每个人不但不会倾向于丧失理性和暴力的行为,反而会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个性蜕变,驱使他们为自己和周围所有的人的最高利益而行动。越是在危险和紧急关头,这种个性蜕变越是强烈。里切尔说:“把群体看作是疯狂暴徒的聚集体,只是某些人荒诞的想法,绝对是错误的。”有人说,毫无疑问,当成为群体性事件中的一分子时,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通常自己所憎恶的令人惊骇的事情来。他们列举了大量群体性事件刺激了暴力发生的例子。同样,那些喜欢滋事生非的人会借口是群众的意愿而兴风作浪把水搅浑,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他人影响也很容易误入歧途。
其实,群体性事件演化成暴乱是特别罕见的,我们不应该以个别案例来夸大和渲染所有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灾难研究中心的特里希亚樀瓦腾多夫认为,在拥挤的群众紧急事件中,恐慌情绪的广泛传播也是很少见的,仅仅会发生在特殊情况下,如逃出的通道开始堵死。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当多数人们互不相识时,人们最终的行为举止明显是理智的。
人们在群体性事件中会互助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约翰樀德鲁里等人研究了近年来11起灾难性或接近于灾难性的群体性事件。比如,在1989年英国谢菲尔德市西尔斯堡体育场,个别足球迷情绪失控而出现暴力行为,警方立即采取令旁观者反感的过度严厉的打压措施,结果引发球迷和警方大规模对峙,全场秩序顿时失控,造成了96名球迷因拥挤践踏死亡。
在每一个灾难性群体事件发生之后,受到访问的人大都回想起当时有一种与周围的人团结一致的强烈感觉,结果他们才得以逃生。当时人们尽量做到严守秩序、彬彬有礼、团结互助,而绝不是与人相争或敌对。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不是这样的互助合作,在这些灾难事件中肯定会死伤更多的人,人民大众的承受能力比预料的要大得多。
研究人员正试图掌握这种将千百万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的心理过程。德鲁里等人认为,在群体性事件中,一般人都会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其他人同舟共济,同呼吸共命运,这样就会迫使自己与大家融为一体,并肩奋斗。人们相互信任,同心同德,共同对付“不利的因素”——大火或警察。当群体的每个成员分担共同的社会身份时,群体就会从仅仅物质上的实体变成精神上的团结一致。
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科学方法是疏导
警方和应该从群体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汲取到什么经验呢?其实就是中国的古老治水方法:“洪水宜疏不宜堵”。对付群体性事件,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当前管理群体性事件的方法。目前警方全都注重于控制与自我控制,其作用可能恰恰相反。警方往往主观地认为聚众必然闹事,人们只要聚集成群,就会胡作非为,从而导致暴行与动乱,因此就这样想当然地以高压对待群众。而警方的镇压只会引起群众的团结奋起,共同反抗外来的威胁。
不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人员也认为,将群众围困在一个小圈子里的“茶壶式”管制并不是个好办法。斯托特说,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镇压,只会使群众产生抵触心理,反而容易导致暴力。在足球比赛中警方低姿态的管理,能够显著地减少成群球迷的挑衅性行为。如果任随他们去的话,他们反而会自行组织起来维持球场秩序。同样,在游行示威或者其他群体性事件中,如果警方或应对得当,参与者会自发维持群体的正常秩序,防范骚乱的产生。
在处理紧急情况时也需注意,在恐怖袭击和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往往群体内部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来。企图干预人群以避免造成恐慌,如限制大家行动,这反而会令大家更加惊慌。关键在于要尽可能把实情告知大家,群众会明智地采取行动的。信息不透明的恶果是大家都成了“无头苍蝇”,越多的人想独自行动,就会造成竞争和破坏行为,大家逃生的机遇也就愈低。这种情况的实例是1985年8月的一场空难。英国一架空中旅游飞机在曼彻斯特机场跑道上突然起火,机长和乘务人员没有及时安抚乘客并告知实情,导致乘客都想逃离不确定的险境。乱成一团的乘客降低了群体逃生的概率,大家在出口挤成一团,结果55名乘客丧生。事后的调查表明,如果信息透明,乘客就会团结一致,按顺序逃离机舱,死亡率也会大大降低。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越来越井然有序的群体性聚会可让警方和认识到,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其实不是的对立面,他们只是想有一个合理表达自己意愿的方式。如果对群体性事件正确引导,群体性事件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要憎恶群体性事件中的参与者,因为他们可能让认识到坐在办公室里所不曾接触到的真相。
改革开放促进我国公民私有财产大量增加并向多元化发展,因此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子补偿。”这些规定有利于保护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但是,回顾我国私有财产宪法地位的演变,发现我国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应当把私...
西方国家针对证人出庭问题主要以三项制度加以保障:一是对质权制度,二是传闻法则,三是直接原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对质权(又称“眼球对眼球的权利”)尤其受到青睐。但国内学者对上述三项制度的历史渊源、具体内容及法治精髓的认识都处于模糊阶段,尤其是对于三者关系的认识依然暧昧,对于究竟以何种制度解决我国证人出庭问题缺乏清醒的意识。因此,本文拟以对质权为中心,对其历史渊源进...
在坚持权利本位的前提下,宪法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义务主体设定普遍义务并要求他们履行义务,这应该是当下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主要出路。 论文关键词:环境义务;宪法化;模式选择;路径设计 一、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的基本分析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宪法为了回应和解决生态危机,从整体表现出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环境基本国策;二是环境基本权利;三是环境基本义务。环境...
诉讼离婚是指夫妻双方对离婚、离婚后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由一方向人民起诉,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审理后,调解或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调解不适用于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案件;但涉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的,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另行制作调解书。考虑到当事人进行诉讼离婚之前大都被居委会(村委会)、所在单位及其亲友调解的现实,同时也为了克服法院久调不决、片面追求调...
为了使人们能够在分享生物技术进步成果的同时,又能避免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学者们纷纷把研究重心移向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这一领域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推动我国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1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目前学者们总的来说有这样三种观点:可靠科学原则、预防原则、折衷主义原则。学者们一致认为...
摘要:目前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监督体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行政权。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有其独特优势,平衡了相关各方关系,西方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构建司法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制度,要从宪政角度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实现司法的真正独立,明确司法审查的权限和效力,完善对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管辖、起诉和审理方式。 关键词:抽象行政行为 司法审查 制度构建 抽象行政行为是基于以行为的适用范围为标准...
宪法上的平等是为了确证平等的平等和为了达致平等的不平等之矛盾体。宪法文本上的平等条款所确立的是为了确证平等的平等,即基于人格无差别性而由宪法确认的起点的绝对平等;而宪法精神上的平等条款所确立的是为了达致平等的不平等,即在尊重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上,承认人的有差别性,而给予自由发展结果上处于劣势者以优于优势者的不平等待遇。 一般认为,宪法上的平等是一个悖论:如果严格遵照宪法文本上的平等,只能产生严重...
目前,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已居世界前列,中国海运业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海运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因海洋运输而引起的纠纷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因提单引起的纠纷占了较大的比重。无正本提单放货是海事纠纷中较常见的一类纠纷。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借鉴国际海事司法的通常做法,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案件适用法律若千问题的规定》,并于200...
现行结婚登记制度存在诸如管辖规定与当事人需求存在差异;当事人签字声明书的真实性难以把握;审查和认证工作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且缺少审查期、公示性不强;婚姻登记员上岗资格门坎过低、培训大多流于形式等缺陷。我国应扩大婚姻登记的管辖范围,内地居民也可以到一方当事人经常居住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应尽快实行全国婚姻登记网络化管理;建立结婚公告制度、增设审查期、提高审查技术科技含量;实行婚姻登记员资格全...
1999年1月29日.香港终审法院对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在港的居留权案(又称“无证儿童案”)作出判决。引起很大的争议.争执的焦点是基本法的锵释权问题。本文通过对奉_法的解释权问题的阐述.指出其存在的一些立法不足 “无证儿童案”始末 我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时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在香港正...
影响因子:1.889
影响因子:4.124
影响因子:20.9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