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出图书馆应围绕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开展职能创新,对我国避灾、减灾及抗灾所涉及的经济、社会、法律及文化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灾后重建等进行研究,在利用虚拟社区进行危机通信、促进灾区社会和谐、为部门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推介避灾减灾技术成果、引导农民发展避灾减灾农业及加强灾害科学教育等方面另辟蹊径,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 社会和谐 灾害 职能 创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为汶川大地震中数万生命的猝然离去而哀伤的时候,我们也在深深反省、思索,面临这已经发生的、将来还可能避免不了的自然灾害,图书馆的职能是什么?每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又是什么?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围绕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开展职能创新
1.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当天灾无情袭来后,社会稳定工作将面临许多新问题,如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不稳定因素,影响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为了营造和谐的灾后重建舆论环境,图书馆应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舆论引导、鼓舞人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采取教育引导、道德教化促和谐之方式,运用先进的、和谐的文化资源,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提供有利于灾后重建和社会和谐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运用先进的、和谐的文化资源.去疏导化解灾区各方面的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帮助灾区群众在优秀文化作品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平稳和思想稳定,激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为灾区的稳定、和谐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情系灾区.组织技术人员迅速开辟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版栏目.涵盖地震时时报到、灾后疫情防治、地震知识与自救、地震中重生等内容。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及时、客观、准确、畅通发布汶川地震的震情、灾情、天情、社情等民众关注的系列信息,消除过滤了信息杂音,极大地安抚了民众的焦虑恐慌烦燥情绪,服务公众心理需求。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万众一心共同抗震救灾。
1.2创新情报传递职能,减轻灾害损失
科学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要做到避灾、减灾,重要的一点是要使人们了解科学、掌握科学。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环境的合理承载力与人类开发使用的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深人人心,需要图书馆工作者扮演科学文化普及工作者的重要角色.利用情报传递职能,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以大量生动的内容和范例,向农民宣传国内外科技信息,用丰富的科技信息开阔他们的眼界,促进他们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现代化,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及增效技术体系建设,使农民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田对自然灾害的“免疫力”,提高农业避灾、减灾能力。实现农业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3创新社会教育职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作为精神文明阵地的图书馆,要突出其意识形态的属性和教育人、鼓舞人的功能,去承担更多的、更崇高的社会责任,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及社会引导作用,为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好书推荐、读书征文等形式,用科学的、先进的、优秀的理论武装广大群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英勇不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入人心。同时,广泛宣传灾区干部群众与灾害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感人事迹,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夺取抗灾救灾的胜利,以实现凤凰涅粲、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景。
1.4创新文化传播职能,普及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
在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中,图书馆要强化文化传播职能,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宣传抗灾救灾知识。利用科技读物阅览、图片展览和读者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避灾、减灾的常识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避险和自救、互救的知识,做好避灾、减灾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
2寻找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中职能创新的路径
2.1利用图书馆虚拟社区进行危机通信
虚拟社区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空间,核心是参与者的交流和互动,并且在参与者之间将形成一种社会关系,如BBS、聊天室、论坛、博客等。虚拟社区可以快捷方便地传递信息。将虚拟社区应用于危机通信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伴随着大的灾害来临,交通中断、通信线路中断。人们就像处在信息孤岛,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图书馆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虚拟社区平台进行危机通信。通过BBS、聊天室、论坛、博客等,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灾情、社情等民众关注的信息,安抚民众的焦虑恐慌情绪;图书馆还可利用虚拟社区平台,强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动,把社区公众团结起来,增强社区的灾害响应和恢复能力:社区成员也可利用图书馆的虚拟社区平台,发布留言,寻找亲人。
2.2为灾区群众身心和谐提供援助
图书馆要成为灾区群众的心灵圣地和精神家园,将人文之光照射到灾区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身上,为灾区人民提供精神支持、“心灵关护”,以带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灾区伤残人员身体康复提供服务。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有许多人被倒塌的楼房深埋在瓦砾之下,造成了肢体残缺,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就业带来了极大困难,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为此,这些伤残人员经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图书馆应伸出援手,为他们提供人性化服务,使其障碍程度降到最低,潜能得以发挥。二是为灾区群众心理和谐提供服务。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保持人们心理上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了惨重的灾难,无论是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还是灾难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心灵都受到了创伤,他们常常会陷入恐惧、悲伤、痛苦、自责和内疚之中。图书馆应利用文化抚慰心灵的作用.尽力做好受灾群体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救援工作,整合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运用哲学、人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为那些心理创伤者提供心理咨询援助,使他们走出心灵的“黑夜”,实现心理重建。
2.3为部门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图书馆具有采集信息和情报、为提供决策咨询、帮助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的职能。在抗灾工作中,要在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是为灾后重建提供经验借鉴。为了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图书馆要广泛采集世界各国避灾、减灾及抗灾的成功案例和最新研究资料,为我国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应从解决灾后重建的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及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出发,对涉及减灾、抗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法律及文化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灾后重建等进行研究,如灾后的社会和谐与安定、灾后的经济重建及振兴、防灾救灾法治体系的建立健全、灾后疫情的防治、灾后社区和家庭的扶持、灾后群众心理抚慰与心理援助等,图书馆应针对以上灾区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决策提供经过筛选、提炼、加工和再创造的文献综述,提供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专题报告和研究报告,为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参考、智力支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开辟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版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震后重建指南,其中设有“地震能预测吗?”、“灾后疫情防治”、“在地震中重生”、“灾后不可回避的问题”、“世界各国大地震记录”等栏目[21,为灾后重建做出了贡献。
2.4做好避灾、减灾的技术成果推介
做好避灾、减灾的技术成果推介工作,其中应抓好两个重点:一是宣传党和的科技开发政策,促进科技开发政策的贯彻落实。科技开发政策是指导避灾、减灾科技开发工作的精神武器,通过宣传、评述党和在避灾、减灾方面的科技开发政策,介绍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进一步解放科技人员的思想,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避灾、减灾的科技开发工作。二是推介避灾、减灾科技成果,打造图书馆“创新品牌”。为了促使我国避灾、减灾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使避灾、减灾的科技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图书馆应面向、企业主动“推介”,加强与社会对接,促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将单一的传统服务拓展为对接服务、中介服务、科技会展等多元化服务,联合、科研单位、企业,利用板报、刊物和其它形式的宣传活动,发布“避灾、减灾创新成果”推介信息,并组织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论坛、科技对接、科技成果展示和洽谈等各类活动,为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让各方资源可以合理流动,从而整合力量,共同攻关,实现避灾、减灾科技成果创新的目的。
2.5引导农民发展避灾、减灾农业
要使受灾群众脱贫致富,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探索出一条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避灾的新路,积极发展避灾农业和减灾农业。图书馆要和当地及农科所联合起来。为农民抗灾减灾和结构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多灾频发地区,如干旱、水涝地区,应指导农民多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为了满足受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的需要,图书馆应尽快为其提供“先行服务”、“补偿服务”,将服务拓展到受灾群众安置点。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帮贫致富促和谐,为受灾群众提供科技信息,开展受灾群众教育、培训及专家指导等,为他们“送书上门”、“送信息上门”、“送技术上门”,引导农民以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灾害相对抗,在灾后重建中达到“天人合一”。更好地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帮助受灾群众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据笔者调查,四川江油市图书馆于地震后,深入灾区服务,在全市41个乡镇、477个村设立服务点,送科技、文化信息进灾区,收到了良好效果。
2.6加强灾害科学教育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从整体来说尚且不高,人们对灾害的成因缺乏科学的认识,防灾意识的欠缺是我国当前最大的隐患,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图书馆应承担起这方面的职责,对广大群众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培养他们的生存意识、生存本领和防灾、减灾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日常服务中,要大力普及预防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图书资料、科教专题片、图片及各类视频资源等,使广大群众掌握防灾、抗灾的有关知识及应急技术,科学理性地面对自然灾害.减轻灾难对生命的伤害。在汶川大地震后.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了大量关于震后自救、饮食安全、防治传染病等相关知识资源迅速赴川,并经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迅速送往地震灾区,送到迫切需要抗震救灾知识的群众中去,增强人们的防灾自救知识和本领,为灾后重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在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中,图书馆应在利用虚拟社区进行危机通信、促进灾区社会和谐、为部门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推介避灾减灾技术成果、引导农民发展避灾减灾农业及加强灾害科学教育等方面开展职能创新,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避灾、减灾及抗灾中的社会作用。
从教育服务的角度,分析了大学图书馆服务主体大学生的成长需求,阐述了人文关怀的基本内容。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大学生;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对校园个体素质的发展起着激发作用。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使校园的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交流中心,是大学生求知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这里追求文明和进步,追求科学和民主,这是一种智力和心灵的活动,是一种净化和提升。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倡导“人文关怀&rd...
摘要: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观念保守落后,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对此,文章紧贴农民工的实际和需求,提出了操作性强、易见成效的教育培训方法。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培训;劳动技能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具有农民户籍而又长期在城市打工的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逐渐发展到后来轰...
知识管理注重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主张通过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必要性,指出建立和推广这种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知识管理模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框架,论证了高校科研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对经济与社会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科研机构是国家知识创新主体的基本单元,作为其基本功能之一的科研活动则是知...
针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服务于社会的问题。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地方文献资料的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必要性、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服务于地方社会的优势和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于地方社会的意义四个方面,探讨地方文献资源是地方社会的共同财富.只有地方文献共享才能体现它的使用价值。而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社会价值.能使地方高校图书馆越办越好。现代高校的社会服...
结合集美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的具体实践,从采购准备阶段、采购进行阶段、使用跟踪评价阶段三方面论述了电子资源的规范化采购。 论文关键词:电子资源;采购;大学图书馆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迅猛发展,购买各种商业性数据库、电子期刊库已成为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选择、如何决策也成为图书馆采访人员面临的新难题,电子资源采购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电子资源采购全过程可...
文章从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影响及原因分析入手,探寻有效控制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措施,以期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关键词:中小企业;人才流失;人才管理;员工流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
数字参考咨询与虚拟团队具有相似的虚拟环境、共同的核心目标。文章以宁波大学图书馆构建虚拟团队为例,探讨数字参考咨询中建立虚拟团队的可行性,着重分析构建虚拟团队的背景、要素及运作模式,并于实践中总结出虚拟团队的几点特性,从而证明构建虚拟团队是当前数字参考咨询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文关键词:数字参考咨询,虚拟团队,宁波大学图书馆 网络发展到今天数字参考咨询已不是新鲜话题而很多图书馆开展了此项工作。我国...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企业生存环境和企业供应链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着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明等问题。实施企业知识管理应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目标?进行企业知识价值链管理?建立知识战略管理中心。 知识经济是伴随着信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薪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
摘要:多元化管理指的是组织在招聘和留用有着各种背景的雇员时系统的、有计划的承诺(Thomas)。本文试图对多元化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譬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与组织文化的关系,以及多元化在各国的应用,尤其在中国的体现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的流动。作为公平就业新时期的体现与要求,多元化管理为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提供了一...
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导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可实现的职能,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及时地获得所需知识,有效组合、利用知识,加快知识管理步伐已是生存、发展的关键。l知识管理的涵义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从理论深入到实践,但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邱均平教授提出如下的观点: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的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
影响因子:1.699
影响因子:0.200
影响因子:2.62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7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