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程度的发展,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就业市场随之出现“西冷东热”的现象。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辽宁省大力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联动,形成了以的支持和协调,各市就业主管部门,各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创建的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联动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目的,大力开展区域性合作和发展,构建全国就业市场联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区域性就业市场;联动
区域性就业市场联动,是在高度统筹考虑就业市场合理布局和分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供需要求的多层次就业市场体系,积极探索和完善统一以就业服务为目的的市场协作或互动方式。自2004年起,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教育厅就联合成立了东北三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建立了区域性大学生市场联动机制,实现了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等全面合作,开创了东北三省大学生就业工作整体合作的先河。东北三省区域性大学生市场联动的形成,推进了东北三省就业工作的整合,扩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含量,提升了东北三省的整体就业水平。
一、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的必要性
目前,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和单位都比较集中,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北京、上海、天津等开放城市,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的地域观非常强烈,就业期望值较高,追求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以辽宁省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分布为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存在着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就业的区域分布严重的不均衡。就学生就业工作整体而言,各市的就业工作还处于分散状态,地区间缺乏横向与纵向的联合,具体表现为各区域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规模小,人才层次单一,专业含量较少,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优势得不到充分展现,为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也得不到优化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各地的就业市场联合起来,构建联动的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这样做既有利于吸引用人单位充实就业市场,又有利于区域性人才品牌、市场品牌的形成,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对社会的贡献率,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因此,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要尽快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给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从而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开辟省外就业市场,推进区域性就业市场联动建设
开辟省外市场可以拓宽本省、市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空间,开拓辽宁省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新渠道。开辟省外毕业生就业市场,我们可以了解到省外有关就业的政策、体制、就业(人才)市场的运作模式,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更好地了解省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教育厅联合成立了东北三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建立了区域性毕业生市场联动机制,实现了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等全面合作。辽宁省教育厅组织30余所高校赴北京、上海、江苏等12个省(市)开辟就业市场。与省外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探讨“订单式”联合培养毕业生的途径和办法。大连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作体的l4所高校联合赴“长三角”地区考察、调研,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与“长三角”的三省七市的有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省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
此外。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达成共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合作意向,并签署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基地、实习基地共建框架协议”,约定来辽宁省招聘毕业生的厦门企业策划、组织、宣传招聘会,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厦门企业优先选择、安置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为辽宁省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双方加强网络市场合作,互通有无,相互链接。与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达成合作意向,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优先接收辽宁省高校的毕业生,共享需求信息;省内有关高校在网上链接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网站,优先为杭州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与苏州工业园区达成合作意向,苏州工业园区优先接收辽宁省有关高校的机械电子、医药卫生、机电、光电信息、师范等专业毕业生。
三、以促进就业为目的。进一步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的主要措施
加快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合作与发展。构建合作共享的人才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区域内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服从“大平台”的整体需要,按照“中枢”建设的客观要求,以省、市为中枢建立省内各区域高校毕业生人才服务市场交流平台,集各区域市场专场招聘会、毕业生人才培训、人才测评、毕业生推荐、毕业生管理咨询、就业代理、网络信息服务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共建区域市场。与省外同类高校就业市场联系,积极开辟省外市场,辐射全国市场。
第一,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相互协作。从各市的实际出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相互协作,互通经验和方法,组织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论坛。组织有关就业工作内容的学术交流,提出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新对策,更好地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不断向深层次发展。
第二,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联盟互动。各市可结合本地的区域性特点,适时组织开展大学生公益性专场招聘,向其他各市的就业市场提供人才的需求信息,协助解决紧缺人才以及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困难,共同做好准备和组织等工作,积极配合,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供需平台。
第三,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资源共享。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争夺的加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择业自由度的增大,毕业生除利用有形市场直接洽谈外,更多地将通过无形市场——即在不见面的远程情况下进行。网络、传真、电话等会越来越显示出在择业方面的巨大活力。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用人信息进行自我推销,可以在远程情况下与用人单位交谈。利用网络技术链接,实现区域内的人才资源共享,以先进的手段和便捷的方式,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种针对毕业生的服务,充分的实现区域性就业市场的资源共享。
第四,各高校相互合作,充分推进区域就业市场的联动。各高校的相互合作在推进区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合作、发挥各高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打造区域大学生人才品牌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为更好地做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只有全面整合毕业生资源,依托各高校毕业生的自身特点和互补优势。打造各省、市毕业生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最终实现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共赢”,这更是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的思想基础。
第五,的支持和协调是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的关键。各高等院校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就必须掌握社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各级各类人才的现实需求,并采取有效的培养措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结构等基本素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但是,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判断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方面,只能做到宏观上的掌握,使得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机性和被动性,加之有的高等院校存在“各自为政”的保护主义思想,担心现有的就业岗位流失,人为地封闭就业市场,使毕业生整体就业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相对而言,职能部门对具体就业岗位的了解比学校深入得多,日常工作中与用人单位的接触比学校密切得多。掌握的就业信息与渠道也比学校丰富得多。
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的职能作用。依靠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协调,才能真正更好地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联动。
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分析是提高软件质量的基础也是决定一个软件项目成败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在需求分析研究中探索出的一些有效措施。 众观国内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除远不如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外,与人均GDP不及我国的印度相比也相距甚远,软件业的劣势正严重制约着我国IT业的发展。我国软件业的劣势表现在自主开发的成熟软件不多,而开发的大量软件工程项目(如ERP等)存在缺陷或完全开发失败。目前,国家正在加...
本文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方面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祈模式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未用现代模其设计方法,提高学生模具设计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主千课。在以往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信息量大而抽象,模具图形多且结构复杂,系统性不强,很难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在进行模...
比较起传统就业市场,网络就业市场的优势非常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从网络招聘与求职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就业市场的利与弊,并从技术、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此项工作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网络;就业市场;大学生;求职 利用网络进行招聘和求职以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费用省、覆盖面广等特点正在吸引着大量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它通过信息技术来降低沟通成本,使信息双向更加对称,提供给劳动就业者公平、便捷的服务...
性别歧视是就业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文章从市场因素和传统文化两方面对我固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建议。希望为我国性别歧视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参考。 论文关键词:性别歧视就业市场传统文化 一、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业率较低、下岗失业比重大和职业报酬差距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为指导,采用分级教学、分层培养的摸式。将网络教学与课堂面授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来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纯语言能力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使他们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出发,结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为前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师;能力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起着越来越突出的重要作用。大家逐渐意识到,单纯的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简...
本文根据CACs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国内建筑类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针对国内建筑类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提出了若干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与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整体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高等院校又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还普遍处于初级水平,如何通过提高信息化水...
西服的纸样设计是从西服设计到西服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的公式是多样的,有用定值的,有用公式的,设定公式关系到制板最终的效果,不能随意搭配;如胸宽与背宽的设定,否则按照一定的比例公式推出的板很难配套成功。本文通过对西服比例法与原型法的比较,详细阐明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论文关键词:比例法;原型法;西服 1板型的比较 1.1放松量的设计 放松量的设计是男装款式与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
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简单机械地迁移物理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学生模仿的过程,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协助下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完善物理课堂目标教学的操作体系,有助于大面积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教学观念的更新,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认知型、“独奏”型、封闭型、统一型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日益明...
本文通过对隐性知识及其传播特征的分析,认为隐性知识是可以传播的。在分析网络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工具软件对隐性知识传播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同时利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理论,构建出在网络中传播隐性知识的新模式,即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对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进行管理;在网络中建立虚拟学习社区,为隐性知识传播提供新的载体。 一、隐性知识及其...
影响因子:4.490
影响因子:0.300
影响因子:0.341
影响因子:0.13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000
影响因子:16.859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