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凝土异型柱技术规程}(JGJ149—2006)的颁布为我国的结构设计人员提供了一本可以参照的国家标准,同时为广大结构设计人员指明了异型柱结构与普通混凝土结构的区别,现将其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l1-2001)的区别与广大设计人员共同探讨。
引言
新的《混凝土异型柱技术规程》(JGJl49—2006)(简称异型柱规程)于2006年8月颁布,改变了异型柱设计只有地方性规定而没有国标的历。随之而来就是我们对规范的理解可能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另外《异型柱规程》有些规定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1)(简称抗震规范)严格。现就规范的几点规定,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1)异型柱结构最大适应高度
由于异型柱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只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综合考虑现有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成果及设计施工经验,其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较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所降低。现就《异型柱规程》与《抗震规范》对比见下表:
沈阳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10g,超过40米的结构,建议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
(2)异型柱的抗震等级
由于异型柱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对于普通混凝土房屋较弱,异型柱结构的抗震等级相对于普通混凝土房屋也应较严格。由于异型柱结构的适用范围较普通混凝土结构小,相应《异型柱规程》的抗震等级分类较《抗震规范》详细。对于丙类建筑抗震设计的房屋,《异型柱规程》给出了抗震等级的确定方法,现就《异型柱规程》与《抗震规范》的异《抗震规范》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异型柱规程》中表3.3—1注3,当为7度(0.15g)时,建于Ⅲ、Ⅳ类声地的异形柱框架结构和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情形时,也按8度(O.20g)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于括号内所示的抗震等级形式来具体表达,需注意的是《异型柱规程》采取了“应”按表中括号所示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比《抗震规范》的上述对应部分规定(“宜”按……)有所加严
(3)不规则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异型柱结构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
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之比大于1.20时,根据《抗震规范》有关规性,可界定为平面不规则的“扭转不规则类型”,但《异型柱规程》规性此时控制该比值不应大于1.45(第3.2.5条第1款),较《抗震规范》相应规定“不大于1.5”有所加严,目的是为了为严格控制异型柱结构平面的不规则性,避免过大的扭转
效应而导致严重的震害。
2.当异型柱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上一楼层的80%时,根据《抗震规范》有关规性,可界定为竖向不规则中的“楼层承载力突变类型”,并规定其薄弱层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上一层的65%,但《异型柱规程》规性此时乘以1.20的增大系数(第3.2.5条第2款),较《抗震规范》相应规定乘以增大系数1.15有所加严。
(4)异型柱的抗震作用计算规则
1.《抗震规范》第3.1.4条规定:“抗震设防为6度时,除本规范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及第5.1.6条规定:“6度时的建筑(建造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及木结构房屋,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异型柱规程》第4.2.3条则以强制性条文方式规定:“抗震设防为6度、7度(0.1Og、0.15g)及8度(0.20g)的异型柱结构应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抗震验算。”本条是基于异型柱结构的抗震性能特点而制定的,6度设防时设计者应注意此条。
2.异型柱的双向偏压正截面承载力随荷载(作用)方向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在L形、T形和十字形三种异型柱中,以L形柱的差异最为显著(设计者应着重加强L形柱的构造)。如根据《抗震规范》5.1.1条第一款(一般情况下(所有烈度),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则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造成结构的不安全性,所以《异型柱规程》4.2.4条第一款规定, 7度(0.15g)及8度(0.20g)时尚应对与主轴成45°方向进行补充计算。
(5)异型柱的抗震变形验算
由于异型柱结构的特殊性,《异型柱规程》对异型柱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也较《抗震规范》严格,现比较如下:
考虑到异型柱结构的特殊性,本人建议进行异型柱设计时弹性层间位移角应从严控制:框架结构【】应小于l,800,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应小于1/I100。
(6)异型柱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
《抗震规范》附录D规定:一、二级框架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一般三、四级框架及非抗震框架节点核核心区不需验算基本可以满足要求。《异型柱规程》第5.3.1条黑体字规定:“异型柱框架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试验研究表明,异型柱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低于截面面积相同的矩型柱框架梁柱节点的受剪承载力是异型柱框架的薄弱环节。实际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异型柱框架结构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不足的现象,一般采取增大梁柱混凝土标号,水平加腋、梁端增设支托等措施。
总之,《异型柱规程》颁布时间较短,且异型柱结构有着广泛的市场。广大结构设计人员应积极的了解《异型柱规程》及异型柱结构的受力破坏机理,正确的掌握《异型柱规程》进行设计,使设计的异型柱结构具有可靠的安全保证。
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关系,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之一,它的“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的教育理念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运用实践着,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着重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
结合近年来一些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概述了较成熟的深基坑支护类型及适应范围,简述了深基坑设计理论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深基坑支护工程今后的技术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深基坑支护技术。 深基坑工程是随着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较类型的岩土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问题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强度与稳定问题,又包含了变形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以及结构力学等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系统各方面日趋成熟。然而,作为衡量这种新型教学系统服务质量的核心,网络教学的评价体系还有不足之处。本文以网络教学的自身特点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为基础,简要论述了可以应用在网络教学方面的一些评价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协商(合作、会话)活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离不开英语教师的自主性。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可以通过教学对话、反思和英语教师教育三个途径形成。英语教学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大学英语(包括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在经历了学习者因素诸多探讨(包括学习者自主)之后开始了对教师课堂作用的研究。如果说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那么大学英语...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教学不仅是一个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注意和动机的问题,也是一个传授生成学习、激发学生学会生成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学生意义建构这个中心,引入实用教学案例,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辨证论治得到我们所要讲授的内容,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可在...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通过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关注的重心应该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从...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其次。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一种深埋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知识,是那些平时为我们...
本文阐述了建枸主义学习、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并尝试在电动力学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观点。通过两个实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而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电动力学 1.引言 《电动力学》课程是物理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理论物理的第一门基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和电磁学等基...
本文根据CACs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国内建筑类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针对国内建筑类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提出了若干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与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整体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高等院校又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还普遍处于初级水平,如何通过提高信息化水...
薄弱学校的存在,制约着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其生成是内外动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改造薄弱学校意义重大,政府、社会、学校应齐抓共管,采取切实有效对策,抓出成效。 论文关键词:薄弱学校成因改造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大量薄弱学校的存在,是当前义务教育普及与提高过程中出现的老大难问题,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进程,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
影响因子:0.18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5.365
影响因子:4.171
影响因子:2.03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