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传时间:时间:2024-09-14 09:57:12
发核心期刊能挂几位作者?我的通讯作者应置于第二还是第三顺位?——若你也对论文作者署名规则感到迷茫,本文将为你答疑解惑!
九月,正值论文发表的热潮。无论是急于年内发表的学报论文、核心期刊论文,还是硕士申博、教师结项、硕士毕业的论文需求,都如火如荼。
近期,小编频遇作者对论文署名规则存疑,诸如“核心期刊能挂多少作者?”、“通讯作者应置于第二还是第三位置?”等问题层出不穷。
其实,许多问题本非难题,只因询问者众多,便显得棘手。今日,小编便来系统讲解论文作者署名的规则。若本文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转发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①核心期刊能挂几位作者?
一般而言:
普通期刊对作者数量不做严格限制,只要不是过分夸张,五六位作者通常都没问题;
文科核心期刊,至少一位作者,具体数量可自行决定,个别期刊会要求至少两位作者;
理科核心期刊则更倾向于合著,至少需两位作者。
其实,这并无定论,每本刊物都有自己的要求,可能并未明文规定。多数有此疑问的作者,都有意挂名多位作者。
若不便咨询期刊社,小编给你一个建议:若有期刊社渠道,直接询问编辑即可。例如,若想发表于知网收录的《自动化应用》期刊,可搜索该期刊往期文章,查看挂名最多的文章有几位作者。他们能挂,说明期刊社可以接受,你发表也应无碍。
别担心自己挂的作者太多。从小编的经验来看,大家所谓的“多”,可能也就三四位作者。想必大家没见过超长署名的文章吧?2010年,Nature曾发表题为“Predicting protein structures with a multiplayer online game”的文章,作者竟多达5000余位。
②通讯作者应置于哪个位置?
关于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的位次,许多人感到困惑。
第一作者:通常是提出论文创新点和研究思路的人,或是成果的发现者、承担最多工作量的人;
通讯作者:则负责整体把控及论文的联系工作。
常规上,通讯作者常被置于所有作者之后。多数人认为,通讯作者已发挥重要作用,且在各项评聘中均受益,故不应再占据其他位置。
然而,在实际发刊中,有的导师会要求原作者出让第一和通讯等重要位置。
通讯作者置于何位,应由作者决定,根据各论文参与人对文章的贡献来定。若挂名作者间有异议,应协商探讨后确定最终位次和挂名。
③发核心期刊,第一作者可以不挂导师吗?
完全可以。
但小编认为,挂不挂导师,取决于两点:(1)导师是否允许你挂;(2)期刊是否允许不挂导师。
为何博士生发表南核如此艰难?可能文章质量勉强达标,但导师担心影响学术名誉,不让你挂。没有导师身份的加持,论文发表难度更大。
还有,期刊是否允许发表在读独著的文章?若遇到以下情况就太糟心了。
↑前几轮审核都过了,最后却因作者身份被拒
④能否挂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共同一作?
这要看期刊情况,投稿前务必查看刊物的征稿说明,大部分期刊会明确自己的要求。
国外一般设通讯作者。共同一作和共同通讯不一定能有,即便当下有,但你论文见刊时不一定还有。小编不建议设置共同一作和共同通讯。
曾有位作者投稿一区SCI,投稿时专门查看,期刊最新发表的一篇挂有共同通讯,作者便也挂了(导师要求)。本以为没问题,最后期刊社发邮件说不能挂共同通讯。这种变动无法控制,既然不可控,就不要给自己徒增烦恼。
国内一般不设通讯作者,理工类期刊有设置通讯作者的。若作者有特别要求,可提前问询杂志社。
⑤互挂作者有何讲究?
为最大化一篇文章的价值,作者间会选择合作。例如,A作者的单位认可第一作者(用于评职称),B作者的单位认可通讯作者(有奖励)。那么,A和B就会合作,你评职称,我拿奖励,双管齐下,共同受益。
还有的期刊审核快,要求也不高。一个课题组通气后可能决定把组内所有文章一股脑投给同一个期刊。为表示区分,会互挂作者,调整顺序后投稿。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互挂作者的真实案例。
事实上,现在很多刊物也开始打击这种现象,比如直接拒稿,或在投稿规范中明确点名,不允许同一作者同一年在本期刊上发表超过某数量的文章。
互相挂名发表,建议作者:尽量规避同一期刊,且最好是作者对文章有实质贡献的。
⑥录用后还可以换作者吗?
不可以!
(算了,还是用更温和的语言吧)一般不能变更作者。若要添加、减少作者,或变更作者顺序、通讯作者,需要有充分证明,如单位盖章文件、所有作者的知情信等。
除非有不得不换的理由,否则不建议更改作者。投稿本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投稿前就应确认好。等录用了再去要求这要求那,实在不妥。
若你换的作者成分更差,编辑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若编辑同意,但后期被发现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期刊社要不要负责?
投稿无小事,真的希望每个作者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投稿!
「医学科普期刊」投稿指南大放送!在2024年9月20日上午十点这一重要时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正式揭晓了本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的神秘面纱。今年的期刊目录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卷和社会科学卷,更引人注目的是,首次推出了全新的“科普卷”。科普卷中,医学健康类期刊占据了17席之地,这一数字无疑向医护人员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健康科普作品正逐渐成为未来医护职称晋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回溯至2021年...
在临床医学论文的病例分析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多种软件或软件库,具体取决于分析的内容和需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软件和软件库:1、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Stata等,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进行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生存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它们也支持各种数据格式的导入和导出,方便数据的处理和分析。2、数据可视化软件:如Excel、Tableau、PowerBI等,这些软件可以将...
SCI(ScienceCitationIndex)是国际上公认的最为重要的科学文献检索与引文索引数据库,其中发表的SCI论文涉及生命科学、医药、化学、物理等多个领域。SCI论文则是经过严格的审稿流程、同行评审后才能够被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一、SCI论文审稿流程SCI论文的审稿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投稿首先,作者需要选择合适的SCI期刊,将自己的稿件投递到该期刊编辑部。通常情况下,SCI期...
随着2024年职称申报的临近,众多专业人士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相关材料。其中,业绩材料的准备尤为关键,它不仅是评审的重要依据,更是展示个人专业能力和成就的舞台。那么,如何精心准备这些业绩材料呢?接下来,就让小编为您详细解析。首先,明确评审标准与要求至关重要。在动手整理业绩材料之前,务必深入研究职称评审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了解评审机构对于业绩内容的期望、材料的呈现方式以及评审的重点,这将为您的准备工...
课题申报的查重时间并没有固定的规定,是先查重还是后查重,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要求。一般来说,在课题申报之前进行查重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可以帮助申报者及时发现和修改申报书中可能存在的重复或相似之处,避免在评审过程中因为重复率过高而被拒绝。同时,提前查重也可以让申报者有更多的时间来完善申报书,提高申报的质量。然而,有些情况下,课题申报后查重也是可以的。例如,如果申报者对自己的研究内容非常熟悉,并且...
在当今以循证医学为主导的国际科研舞台上,中医研究既面临范式冲突的挑战,也蕴藏着学科交叉的创新机遇。传统医学的东方智慧如何通过西方科学语言实现有效表达,关键在于找到理论原创性与方法规范性的平衡点。本文将系统剖析中医SCI写作的破局路径,从研究设计到成果呈现,为中医学生提供一套兼顾学术严谨与文化特色的发表策略。一、研究创新的底层逻辑:从经验驱动到系统论证传统中医研究往往依赖个人经验或个案积累,其创新方...
中医硕士毕业论文,作为学生专业知识深度、科研能力强度及学术水平高度的全面考量,其撰写历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挑战与不足。以下便是对这些常见问题及不足的详尽剖析:选题不明确:选题时,若范围设定过于宽泛或针对性不强,往往会导致研究内容分散,难以聚焦。文献回顾不充分:在文献回顾环节,若未能全面搜集并深入研读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能会遗漏关键性的研究资料。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研究设计上的瑕疵以及方法论的不严...
文献综述,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文献梳理和文献述评两大环节。大部分作者在文献梳理方面都能做得游刃有余,但在文献述评环节却常常遇到难题,如不知如何进行述评,或述评时存在主观论述的倾向等。针对这些问题,学者凯特·杜拉宾在其著作《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中,从认同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提供了文献综述的五种写法。这里的“认同”并非指一味地认同或否定之前的研究,而是指在肯定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出自己...
在论文撰写之前,是否需要确立论点,这是一个在作者间存在分歧的问题。一部分作者倾向于在动笔前明确论点,并围绕其构建论证;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在研究未开展之前,难以形成确切的论点。诚然,论点往往是研究深入后的自然产物。然而,试想若花费六个月深耕档案资料,再耗时一年撰写论文,最终却发现论文缺乏可支撑的论点,这无疑是对时间与精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在论文写作之初,构建一个实验性质的论点,或称为“可操作性的假设...
国际出版与国内出版,两者虽均属于正规出版范畴,且均能满足作者的迫切需求,但由于其各自的市场定位与受众群体不同,因此存在显著的差异。以下是对国际出版与国内出版几个关键方面的详细比较,以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国际出版与国内出版的核心差异何在?首先,出版标准的差异性是两者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国际出版在接纳书籍时,往往以全球视野下的学术规范、市场需求以及文化多样性为评估标准。而国内出版则更倾向于遵...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430
影响因子:3.130
影响因子:0.570
影响因子:3.464
影响因子:0.300
影响因子:2.128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