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3月28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关于负荷后1小时血糖诊断中度高血糖和2型糖尿病的立场声明》于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期刊重磅发布!
立场声明收集总结了40多年来有关“75克
➤1-h PG≥8.6 mmol/L(155 mg/dL):被认为患有IH,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鼓励参与糖尿病预防计划。
➤1-h PG≥11.6 mmol/L(209 mg/dL):被认为患有T2D,应复查确认诊断,然后转诊给予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为什么将“1-h PG”纳入到高血糖诊断?——当前诊断标准存在诸多不足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估计,2021年,全球有5.37亿人患有糖尿病,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7.83亿人。此外,2021年,估计有5.41亿人伴有糖耐量受损,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7.3亿人。
立场声明指出,现有的诊断标准,如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OGTT 2小时血糖(2-h PG)可能无法及时识别出处于糖尿病发展早期阶段的个体,导致漏诊一些血糖水平已经升高但尚未达到诊断阈值的人群。
并且,传统的诊断方法可能无法准确预测个体发展为T2D或其并发症的风险,例如,仅使用FPG或HbA1c可能无法充分反映个体餐后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此外,由于对FPG或2-h PG的血糖水平的依赖,可能导致对IH和T2D的诊断延迟,从而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机会。例如,以现在的标准糖耐量正常但1-h PG升高的个体,而这些人群可能已经存在
鉴于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需要一种更敏感、更实用的方法对IH和T2D进行准确预测,以便进行早期预防或治疗。
“1-h PG”在预测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具有哪些价值?
立场声明指出,在过去的40年里,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已经证实,在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群中,1-h PG相比FPG、HbA1c和2-h PG在预测糖尿病和相关并发症(包括死亡)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
例如,1-h PG能够识别出正常糖耐量但具有发展T2D高风险的人群;高1-h PG水平与更差的代谢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相关;高1-h PG水平能够预测微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致命性冠状动脉疾病和死亡风险的增加;高1-h PG水平能够识别
表1 1-h PG≥8.6 mmol/L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不良结局相关
2-h PG提示糖耐量正常,还需不需要评估1-h PG?
需要!立场声明指出,NGT患者1-h PG≥8.6 mmol/L(155 mg/dL)对预测T2D进展、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变性肝病和具有危险因素个体的死亡率具有高度准确性。
MPP和以色列GOH研究对比了1-h PG和2-h PG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净预测值。在上述两项研究中,1-h PG的敏感性明显更高,特异性略低。1-h PG≥8.6 mmol/L并伴有IGT的个体发生微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死亡率的风险最大,这可能表明1-h PG水平的升高,相比IGT的出现能更早地将风险个体识别出来。
为什么2-h PG 正常,1-h PG却升高?
立场声明指出,从正常葡萄糖稳态到T2D的自然病程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β细胞功能代偿期。在这个阶段,由于胰岛素抵抗增加,β细胞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第二阶段:β细胞功能维持但质量减少期。此阶段β细胞仍能保持一定的功能,但β细胞数量开始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下降。
➤第三阶段:β细胞功能不可逆损害期。这是病程的最后阶段,β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响应能力不可逆地受损,胰岛素分泌无法维持血糖稳态,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展。
整个过程可能持续十多年,在此期间,FPG和2-h PG水平可能仍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研究发现,具有高1-h PG的NGT个体β细胞的葡萄糖敏感性已出现受损,但由于尚存足够的β细胞和第二时项胰岛素分泌,仍然维持了NGT状态。随后,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的丧失导致IGT和逐渐明显的T2D。
参考资料:ergman M, Tuomilehto J.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1-hour post-load plasma glucose for the diagnosis of intermediate hyperglycaemia and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24 Mar 25: 111636.DOI: 10.1016/j.diabres.2024.111636, PMID:38537890
一、市场概况与规模1.患者群体与市场规模患者基数:2025年中国痛风患者预计达1.3亿人,高尿酸血症患者超1.8亿人,呈年轻化趋势(30-45岁人群占比达62%)市场规模: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45亿元,2030年将突破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7%产品结构:非布司他占比30%(约13.5亿元),别嘌醇40%,苯溴马隆15%,其他药物15%2.主要产品市场表现非布司他:原研卫材(日本帝人)201...
前几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发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这意味着2024年国自然申报仅剩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了。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集中接收工作于2024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大家今年的国自然申请标书准备的怎么样了呢?要想写好一份优秀的国自然申请书,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最新通知,2025年卫生高级职称考试的报名工作将于2024年11月26日至12月9日展开,考生需要在此期间内完成网上报名。这一消息对于众多医疗卫生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和准备的信号,标志着新一轮的职业发展机会即将来临。在正式介绍报名流程之前,有必要对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本身做一个简要概述。这项考试是针对医疗卫生领域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较高学术水平和管理...
前言 我们之前提到过大部分肿瘤患者长期被各种症状困扰,如疼痛、疲乏以及恶心呕吐等治疗导致的非特异性症状,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延误或终止治疗,缩短生存时间。事实上不同的瘤种还有其特异性症状,但很多患者却不知道如何处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肺癌患者的特异性症状及正确的处理措施。 重视4种典型症状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据报道93%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至少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特点的疾病,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00万人死于COPD。牙周炎能够显著增加COPD的发病风险,这一观点已被近年来开展的研究广泛报道。牙周炎是一种发生于牙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牙周炎患者的口腔中存在大量的致病菌,是人体细菌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研究发现...
在医疗行业的职业晋升道路上,年轻医生往往面临着复杂的评审体系和代际差异带来的双重挑战。从住院医师到副主任医师的成长历程,不仅需要临床能力的积累,更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评审规则和职场生态。科研与临床的天平:代际差异下的新要求十年前,医生晋升可能更依赖临床经验的积累,而如今科研论文已成为硬通货。以湖北省为例,副高级职称评审已明确分为"临床为主型"和"临床科研并重型"两类,这意味着35岁以下的医生必须提前...
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职称评审作为专业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梯,其标准也在不断优化升级。2025年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即将迎来新一轮调整,这一变化牵动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本次调整的核心在于评审标准的严格化,特别是对临床经验的要求有了显著提升。医生、护士、药师等从业者需提前了解这些变化,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评审标准更加严格:细节决定成败2025年的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将采用更为细致的评分体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发布重要通知,明确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正式纳入职称评聘认可范围。这一政策突破标志着我国卫生人才评价体系进入数字化新阶段,为全国580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带来重大利好。电子证书的法律地位与政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十四条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2023年修订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全国卫生高级职称考试作为医护人员职业晋升的重要通道,其合格线的划定规则直接影响着数十万考生的命运。与大众认知中"60分万岁"的简单逻辑不同,部分省份实行的末位淘汰制,让这场考试更像是一场动态博弈。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为代表的医疗资源高地,正在通过这种精细化评分机制,构建起人才筛选的立体滤网。末位淘汰制的双面刃效应当考生们查看到自己超过60分的卷面成绩时,在实行固定合格线的省份已可松一口气。但在...
在全球医药行业加速迈向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关键节点,摩熵数科与柯基数据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整合各自在医药行业洞见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优势,共同打造医药企业级Agent知识平台。这一合作不仅标志着医药行业知识管理范式的革新,更被视为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升级。破解行业痛点:从数据孤岛到智能中枢当前医药企业普遍面临多重挑战——研发周期漫长、供应链协同效率不足、跨系统数据割裂等问题制约着行...
影响因子:1.98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024
影响因子:1.15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700
影响因子:2.217
影响因子: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