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津市养老现状
在在养老的主要方式有居家养老、社区集中养老及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社区集中养老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是吸引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与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机构养老是社会养老的专有名词,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二、天津市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老龄化速度过快,养老机制衰退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法国、美国、英国分别用了115年、66年、45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这说明,发达国家在长时期分阶段出现的养老问题,在我国却是短期内集中爆发。尽管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制度的完善、待遇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而与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形成反差。截至2013年底,天津65岁及以上老人已达到129、53万人,80岁及以上老人达28、67万人,这就意味着每5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预计到203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将达333万人。然而天津现有的养老机构并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高昂的费用和不完善的服务体系让老人不愿甚至进不去养老机构。
2、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财政投入有限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养老问题也是如此。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1/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80多位,却要抚养世界上1/5的老年人。这就决定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是有限的,而且能够切给养老的“蛋糕”就更少了。
3、家庭日益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而如今,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以及人口流动加快,家庭日益小型化甚至空巢化。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到1/3,家庭平均规模不足3、1人,“4-2-1”家庭结构模式日趋普遍,“人丁兴旺”、“儿孙绕膝”现象很难出现,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越来越少。
4、受历史因素影响,个人养老储备不足
养老储备是从年轻时开始的。无论是基本养老保险,还是个人储蓄养老,都是在退休前积累起来的。然而,我国当下的老人,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多就业”的政策和单位内部退休养老制度。这些老人在中青年时基本没有个人财富积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后,他们的养老金主要由国家财政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来承担。
5、文化观念因素
第一,中国的养老文化是一种崇老文化。
所谓崇老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对于年轻人或子女来说,年长者或父母占据优势地位,在家庭中享有至上的权威,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各种优待,政治上极受统治者倚重。崇老文化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中国社会结构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第二,血缘道义是中国养老文化的核心。
儒家为中国人用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编织出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在血缘亲族中,以父为中心,上溯至祖宗,下源至兄长,旁延至伯叔,构成了家族的血统网系。养老又被称为孝亲。孝亲在其可见部分表现为习俗仪式和礼节等规范。对于个体而言,它是后天习得的,似乎给人以礼自外作的意味。李泽厚认为,孔夫子把孝悌建筑在日常亲子之爱上,从而把礼以及仪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的僵硬的强制的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而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三、天津市养老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1、实施人力资本综合开发战略
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是抚养比升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提高抚养能力的基本途径。但目前降低抚养比的关键在于增加就业,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战略,为人口老龄化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
(1)实现人口红利。实施就业优先策略,实现潜在人口红利向现实人口红利转变。完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扶助失业等系列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潜在人口红利。
(2)挖掘人口红利。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在人的发展与物的增长间建立有机联系,加强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公平的投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强对优化人居环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
(3)延长人口红利。提高老龄人口素质和知识技能,延长老龄人口的健康期,适当拉长就业和准就业年限,从而延长人口红利期。积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鼓励年轻时“健康储蓄”,构建老年健康服务系统,延长健康预期寿命;适时延长退休年龄,创造、增加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机会,完善职工培训和再学习机制,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以延长劳动者的就业年龄。
2、构建国民养老保障体系
构筑国民养老金制度、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商业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第一,通过国民养老金制度,构筑一个普惠的保障底线。资金通过强制性的收费或社会保障税等形式筹集,保障所有老年人最低收入水平,无论其就业或供款记录。该层次意在体现公平,实现资金的`代际分配,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通过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促进国民收入在一生内的平衡。将现行个人账户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剥离出来,和职业年金一起组成第二层次。该层次意在体现效率,强调养老保障的个人责任和单位责任。它的税率和费率由立法确定,分别由个人和企业缴纳,资金完全进入个人账户。对资金的运作制定专门制度,交由相关部门管理运作,并规定最低收益率。该层次意在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通过做大个人账户,使其逐步成为保障大多数劳动者的退休收入的主体。
第三,通过商业保险制度,提高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服务。这是自愿性的商业养老保险,它是前两个层次的补充。目的是满足不同收入阶层养老的需要,体现差别性,强调激励性。国家制定相应的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和模式,在国力不足、只能提供低水平保障的情况下,起到重要的补充养老作用。
3、自助养老――以房养老的新模式
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势必增加了老年人的自助功能。在西方,这种自助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自己的老年生活。因此,在当今严峻的养老形势下,自助养老将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回归本质,养老最重要的莫过于经济支持,而现阶段仅凭微薄的养老金是很难应对老年生活。因此,如何获得更多资金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循着这个思路,以房养老是个有前景的选择。60岁以前,是人养房;60岁以后,房养人;撒手后,房没了,但却收获了不错的晚年。这种做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养老观念,让我们能充分享受自己积累的财富,同时能极大地缓解国家的养老压力,减轻中年子女的负担。但对于以房养老模式的实行,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此种模式主要是反向抵押贷款,即将房屋抵押给金融机构,经过综合评定,金融机构一次性或按月或按年支付现金,而借款人获得现金的同时依然享有房屋的居住权,直到百年之后,金融机构方能获得房屋产权而获益。此种方法在西方大为盛行,已成为享受高质量生活、实现生活效用最大化和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我国,这种养老模式会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实现自助养老有待国家的帮助,而这帮助将极大地利好国家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在职称评审的征程中,特别是副高和正高职称的评审阶段,许多人选择自费出版学术著作以满足评审条件。那么,关于出版学术专著,你是否有一系列的疑问呢?比如出版难度大不大?费用如何?如何选择出版社?……别担心,我们为你总结了7个最关心的问题,希望能为你的自费出书之路提供有益的指导。1、专著出版对内容的要求真的很高吗?一听到“学术专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特别专业的书籍,自己学术能力有限,难以达到如此高的质...
如何掌握好SCI写作技巧?1.理清论文结构在写作SCI论文之前,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规划。一般来说,SCI论文通常包括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同样重要的是,要确保文章的逻辑顺序性和通顺性,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论文的内容。2.构思清晰、语言简洁写作SCI论文需要语言简洁明了,同时要确保论文的研究内容清晰明了。使用一些简短的句子和简单的单词,可以更好地阐述研究方法和结果。确保文章的...
SCI分区有两种,分别是中科院SCI分区和JCR分区。中科院SCI分区是按期刊的三年的平均影响因子来划分的,一区:前5%,二区:6%~20%,三区:21%~50%,四区:后50%。JCR分区则是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对应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总的来说,两种分区方式的划分依据都是影响因子...
在学术研究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常将聚光灯对准导师、合作者或机构,却鲜少注意到那些如同精密齿轮般无声运转的幕后支持者。他们或许是实验室走廊尽头那台咖啡机的守护者,或许是数据海洋中的清洁工,又或是凌晨三点仍陪你核对样本的实验室助理——这些非传统致谢对象,构成了科研生态链中最质朴却不可或缺的一环。咖啡师:学术苦旅中的精神充电站当卡尔迪的羊群因埃塞俄比亚草原的红色果实而兴奋雀跃时,现代研究者们则在咖啡因的...
文献综述和论文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写作目的、结构和内容。首先,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总结和阐述某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而论文则是对某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文献综述的结构更为开放和多样化,而论文的结构则相对固定,主要包括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其次,文献综述的内容主要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方面的内容。而论文则更加注重对研究问...
教育论文的发表,不仅是学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实践中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在探讨其深远意义之际,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论文中蕴含的积极精神,对于推动教育的正向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论文的发表,是教育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展示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更能够为同行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在这个过程中,论文中的积极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研究的道路,...
学术成果的完整体现是学术论文撰写中的核心原则之一。这涉及到如何准确、全面地反映研究内容,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复现性。在学术论文中完整体现学术成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对研究者辛勤工作的尊重,也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然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一些学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充分展现其研究成果,导致论文的质量受到影响。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术成果的完整体现。这通常包括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
文献综述,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石,不仅助力研究者全面洞察特定领域的既有研究态势,更为后续探索铺设理论基础与导向路径。本文旨在详尽阐述文献综述的八种主流表述策略及其对应课题的适用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为学术探索者提供一套实用的参考框架。一、背景嵌入式综述表述策略:此策略着重于将研究议题置于宏观的社会、科技或经济背景之下,凸显其研究的迫切性与价值所在。典型句式:“在当前社会/科技/经济的宏观背景下,研究...
职称申报是每个职业人士迈向更高阶梯的关键一步,它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成长,更对单位的人才布局和绩效评估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打造一份既能凸显个人才华、展现职业价值,又能赢得评审专家青睐的职称申报材料,无疑是每位申报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打造亮眼职称申报材料的秘诀基础准备三步骤:明确申报条件:在启动申报流程之前,深入了解所申请职称的各项条件,包括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技能要求等。搜集支撑材料:广泛收集个人的学...
在学术世界里,阅读似乎总是比写作来得轻松。无论是追逐经典文献,追踪前沿研究,还是收集海量数据,学者们总是乐此不疲。然而,当研究累积到一定程度,一个不可回避的环节便悄然降临——构思论文的初稿。许多作者在写作时习惯直接切入,却往往忽略了论文的整体布局,导致一旦某部分出错,整个结构便需推倒重来,大大降低了写作效率。对此,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导凯特·L·杜拉宾等人在其著作《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中,详细...
影响因子:1.845
影响因子:11.019
影响因子:1.798
影响因子:1.290
影响因子:9.587
影响因子:6.064
影响因子:2.50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