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经济发展相关概念
对经济发展的概念性界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阐述。Bahar认为经济发展就是通过加工生产资源,来达到个人社会收入大量增长(潜在)的目的。Amartyasen把经济发展看作是国家能力增加和责任的提升(该观点更侧重于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Jerald M. Meier提出经济发展就是一个国家收入不断增长的长期过程。Oliver E. Williamson补充说明这个过程还是制度和革新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工业快速发展提供所需背景的过程。不论是出于增加收入,抑或增加能力和提升责任,或者其他目的,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加,还意味着随着产出增加而出现的投入与产出在结构上的变化及一般经济条件的变化,随着结构变化和调整,进一步推动收入增加,促进财富积累。鉴于此,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国内学者车维汉认为,经济发展是指经济的总量和人均产出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生活质量、环境与生态变化、社会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和习俗的变革。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表征静态结果又体现动态过程的多维综合概念。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缩小不平等和根除贫困,包括社会结构、国家制度和收入分配等主要变化的多元过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第29卷第2期张传平,等: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构分析
(二)社会发展相关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内涵界定也有不同的表述。Jacobi在其社会发展理论中指出,社会发展的原理和功能不仅是寻求更高的生活标准,而且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是为了服务我们的生活。Mack Graham和Guy Hopkins将社会发展指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生活条件,比如社会安全和健康。第二部分主要是文化和信息方面,包括正规教育和识字率。第三部分关注一些社会现象(比如合作关系和失业率等)。Mousaaei认为评价社会发展应该包括卫生保健、医疗、住房、教育、就业、人口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安全等部分。Nanacy认为社会发展应遵循社会规则,包括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健康环境和均等份额。Estes从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出发,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其寻求财政和社会福利,这些目标仅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最大限度的合作才能够实现。之前的Johnston提出社会发展就是公民社会的增强(组织能力和多样性的增加,社会团体相互作用等);Stiglitz把社会发展看作是社会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以防发生利益冲突。对于社会发展涵义的广义理解,国内学者韩明漠归纳出它的三个层次:第一种社会发展涵义主要指人们的健康、卫生特别是社会福利的增长。第二种涵义是指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发展,如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第三种见解是从社会整体进行考虑的,指的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也可看出,社会发展既包括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一面(健康环境),也寓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定着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直接体现在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成员间关系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社会发展是从社会进步的视域来描述国家行为体的发展,具有规划、战略等方面的涵义。
(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
国外学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极其重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有:(1)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大多数经济学家持此观点,Hagen在其著作中说“经济发展提高了财政福利”。Mazmadar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滴流效应(Trickle Down Effects)自上而下地发生,从而实现社会发展。Jabbarei更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相互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居民如果拥有高社会福利,其人均产出也比较高;过分强调基本需求,短期内会拖累经济发展。但也有部分学者直接强调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的环境和社会效应。(2)社会发展决定经济增长,典型代表有Hicks,他认为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至少说,人力资源应该是经济发展加速的先决条件。
与国外相比,国内有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问题日益显现,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王思斌发现,随着新的发展观的出现和日盛,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已是毋庸置疑。许多经济学家已不单关注经济过程本身,而且关注经济过程、经济效果的社会影响。朱华构建了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实际测度,为测度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提供了有效的测度工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用综合评分法对中国各地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得出各地区的可比得分并进行排序比较,认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并且用回归方程测量两者的协调度。
预警期刊这一概念,对于经常涉猎学术出版领域的人们来说,想必已经耳熟能详。简而言之,预警期刊按照其潜在的风险程度,可被细分为三个级别:高、中、低。每个级别所侧重的问题各不相同,而风险也随级别的降低而相应减弱。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既然这些期刊已经被纳入预警名单,那么其本身就带有不可忽视的风险性。或许有些作者会抱着侥幸心理询问:低预警期刊是否可以投稿呢?对此,我们的建议是:谨慎为上,尽量避免。低预警期刊...
尽管各行业在评职称时的具体要求有所差异,但科研成果的形式却大致相似。以广东某高校为例,其认可的科研成果类型包括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咨询调研报告、学术著作、获奖成果、知识产权,以及针对部分评职者的艺术类或建筑类作品等。一、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分为横向与纵向两类,其中纵向项目在评分上更具优势。加分最多的当属国家级重大项目,可加高达20000分(立项阶段10000分,结项阶段再增10000分)。而横向项目则...
为什么SCI被撤的论文大多在医学领域?1.中国医学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中国医学科研领域发展迅速,占据了大量的SCI文章发表数量。由于数量庞大,撤稿率也相对较高。医学领域研究的复杂性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导致了医学文献的质量控制难度较大。2.医学研究存在的激励机制问题部分科研人员存在“发表即立功”的思想,为了追求高数量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可能会出现科研不端行为,如数据串改、剽窃等。这种行为在医学领域尤为突出,...
论文被录用,可不代表它已经见刊了哦!在大多数单位评职称的期刊论文要求中,“见刊”和“收录”可是硬指标。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论文只是被期刊录用,那对于评职称来说,还远远不够呢!同样,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是如此。所以,千万别以为论文被录用就万事大吉,一定要仔细分辨录用、见刊和收录之间的区别,提前规划好发论文的时间,免得耽误了大事。从论文录用到收录,这中间可是要经过不少步骤的:01论文录用论文录用,就意...
译著,作为将一种语言的著作精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作品,其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了文化的传递。这要求译者对原著作进行深入的理解,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无疑饱含了译者的研究心血。那么,这样充满心血的译著出版后,是否可以用于评职称呢?对于“译著出版可以评职称用吗?”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在很多职称单位,译著是在认可范围之内的,也就是说,译著评职称是有用的。出书是评职称常用的加分方法...
一、认识论角度的人的本质(一)康德———人的本质是目的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在道德实践中,人作为感性的存在,不是作为人的本质存在的,因为感性受到经验的限制,受到自为的和自然界的抑制,这并不是人的本质,人不是一种手段,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人是目的的。对于人是目的,康德的哲学突出了对主体的关注,同时也涉及到了本体论作为认识论的优先性,同时在确定人的主体时,体现了康德哲学对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肯...
尽管现今论文在职称评定中的分值比重有所降低,但其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视。鉴于专利申请难度大、著作出版费用高昂且周期长,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一种,凭借其成本较低、出版迅速的优势,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在准备论文时,应重点关注单位对数据库的要求以及出版时间,建议提前8-10个月进行详细了解。论文投稿时常见的格式错误及其规避策略格式问题,真可谓是让人既爱又恨。爱它,是因为规范的格式能提升论文的专业度,进而提高发...
如何正确使用知网查重?1.什么情况下查重率会很高?毕业论文查重率高的原因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1)论文抄袭现象严重。(2)论文涉及到某些公共部分,比如某些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这些部分大部分学生都会写,因此重复率高。(3)论文结构和用词重复,造成相似度高。2.如何正确使用知网查重?(1)先把论文格式调整好,确保规范化,且各章节标题与正文一致。(2)自己在写作时要注意,多做思考、总结和归纳。(3)...
发表职称论文的“论”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阐述,“文”就是文章或者文体。虽然教师事实上不一定有自己的理论,但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观点看法越独特,越有新意,文章就越容易发表。 教师们的论文一般来说,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我做了什么,二是我怎么做的,三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个层面就是观点看法的理论性阐述,这也是论文与工作总结不同的地方。论文除了写我做了什么,我怎么做,还要写清...
“结论”作为论文的精髓部分,不仅凝聚了作者的研究心血,更是其学术思考与洞察力的集中展现。因此,对于如何精准、有力地撰写结论部分,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结论的基本内涵及其逻辑要素的构成。一、对结论的基本认识结论,顾名思义,即是正文研究内容的归结与论断,它占据了论文三要素(问题阐述、方法论述、结论呈现)中的核心地位。从理论上讲,论文的结论应当是对前文研究问题的深度回应与解答。在不同学科领...
影响因子:1.540
影响因子:1.318
影响因子:1.46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60
影响因子:0.360
影响因子:2.83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