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问题即矛盾,躲不过绕不开。不存在无矛盾的社会,不存在无问题的国家。毛泽东同志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世界是矛盾的集合体,也是问题的集合体。矛盾和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迎来新的挑战。
矛盾和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斗争,就没有运动变化,也就没有发展进步。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斗争中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回顾历史,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就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其实质就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方方面面存在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矛盾和问题。中国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也是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中创新发展的。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问题是时代传递出来的声音,是干事创业、推动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问题是杂多的,问题的性质、地位和影响各不相同,其紧要程度、涉及面也不一样,需要科学分析、区别对待、精准施策。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的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转变。面对杂乱无章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科学分析,不要把全局性问题当作一般问题来对待,不要把细枝末节的问题当作要害问题来筹划,也不要把个别性问题作为普遍性问题来处理。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枝节抓根本,善于从繁复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常态问题中捕捉事物的变异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平和问题中洞察事物的风险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面对轻重缓急的问题,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从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制约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出发,从涉及最大多数人核心利益的问题出发,牵住“牛鼻子”。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很大程度上在于准确捕捉时代传递的声音,准确把握时代的问题,对症开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准把握当代中国问题是重要前提。
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
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有市场、有分量;只有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马克思主义脱胎于德国的学术传统,但具有完全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学术品格——实践品格、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现实、不尚实际的思辨体系,不是高谈阔论、不解决问题的书斋学说。针对青年黑格尔派醉心于抽象思辨的研究路向,马克思批判道,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鲍威尔、施蒂纳等无视德国现实,无视身处的物质环境,热衷于制造术语,热衷于抽象思辨,这不是“真正的学术”,仅仅是一些“关于意识的空话”。马克思认为,抽象思辨的理论哲学传统该终结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对现实的疏离必然导致理论自身的贫乏,离开思辨的天国,踏上坚实的大地,才能解决思想的矛盾。如果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关心这个时代,那么,这个时代也会抛弃马克思主义;如果马克思主义“自我放逐”到抽象化的理念王国,那么,现实世界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地盘。因此,理论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有更加宏阔的现实关怀,自觉“思入时代的深处”并指引时代的前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直面问题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比如,针对党内存在的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的问题,提出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明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针对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的问题,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全部内容,都是在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
在解决问题中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社会是发展的、上升的,社会进步是一个过程;问题是流动的、变化的、反复的,问题的展开与暴露也是一个过程。在这里,社会问题不同于自然科学问题。一个自然科学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重复提出;但社会问题不同,它既可以是新问题,也不可避免地重复老问题。即使是老问题,只要它重新出现,必然会有新的时代背景,或从中引出新的问题。而且这种重复,仅是形式上的重复,在内容上一定是具体的、历史的、常新的。比如,如何处理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大国关系、周边关系的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总是不断解决又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并强调,“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随着问题不断升级,改革方法论必须与时俱进。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着眼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体制、国防和军事体制等各个方面,而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在此基础上,围绕经济体制不完善这一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立足于此,我们党进一步把握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性认识。这些改革方法论的运用,都源于对中国问题的精准把握。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社会历史运动没有止境,改革发展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是改革推进的逻辑。改革源于问题,改革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任何时代都需要不断改革,停滞倒退、守成僵化没有出路,改革发展才能不断进步。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的治理优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优势充分彰显,但这决不能成为僵化、守成的借口,历史从来不会给任何国家改革的豁免权。踏上新征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GenAI使用规定写作和评审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gener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AI)是指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数据、代码、模式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GenAI正在影响和改变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为维护科研诚信,防范学术不端,确保科研过程和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及透明性,《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在医学科技论文写作和评审...
在医学领域,专利转化是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关键环节,但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多重风险。如何有效规避知识产权侵权、技术实现障碍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成为医学专利转化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以下从三大风险点出发,结合专利类型与转化方式,系统分析应对策略。一、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布局医学专利转化中,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贯穿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例如,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专利技术生产医...
今年2月初,吴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湖南某市直事业单位拟录用公示名单中,他不由发出如此感叹。在此之前,他报了26个事业编岗位,花了半年时间在大半个湖南巡考。 考公、考编是指通过统一公开招考成为国家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近年来,年轻人参考热情居高不下。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激烈的就业竞争催生了考公大军。 与“考公热”现象伴随而生,在考公、考编群体中出现了“巡考...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走进了黄金时代。在日前举行的2023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技术平台产研创新峰会上,单细胞测序、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生物医药领域最新“黑科技”炫目登场,为未来生物医药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丁澦介绍了一种靶向自噬-溶酶体的新型降解技术——ATTEC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技术。它又被称为“小分子胶水”。该技术能够直瞄靶心,牢牢地将自...
引言 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用地却在不断缩小,为了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居住需求,缓解城市资源环境问题,CL建筑结构开始兴起,并在高层建筑中普及,研究CL网架板结构,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CL建筑结构体系概述 CL建筑结构是现代工业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设计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建筑上,由于它的设计精巧,结构简单而且完成之后又十分结实等,所以也被应用到...
日前,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有关要求,健全教育领域统计工作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的意见 教财〔202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统计局、财...
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职称评审作为专业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梯,其标准也在不断优化升级。2025年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即将迎来新一轮调整,这一变化牵动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本次调整的核心在于评审标准的严格化,特别是对临床经验的要求有了显著提升。医生、护士、药师等从业者需提前了解这些变化,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评审标准更加严格:细节决定成败2025年的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将采用更为细致的评分体系...
在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某些疾病的治疗突破往往成为照亮人类健康的灯塔。当我们谈论遗传性癌症时,一个惊人的数据值得关注:每50人中就有1人携带可能致命的基因突变。这种隐藏在DNA序列中的“定时炸弹”,曾让无数家庭陷入“无药可医”的绝望,而如今,从精准预防到多款靶向疗法问世,这场医学攻坚战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转机。基因里的“拼写错误”:为何遗传性癌症如此隐蔽?人类基因组如同由30亿个字母组成的生命百科全书,而...
有位朋友说,他听说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时,有两种治疗方式,分别是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血治疗,都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有什么不一样呢?人体血栓有两种,一种在动脉系统中形成,会造成脑梗塞、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一种在静脉系统中形成,主要会造成肺栓塞,也有可能会造成脑梗塞。这些都是有致命风险的疾病,两种情况在预防时用药不同,分别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血治疗。一、抗血小板治疗动脉血栓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
在过去的60年里,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 中国几代科学家们,在核物理、高空物理、人造卫星、生命科学、高温合金、特殊化学材料、爆炸力学、新型光学仪器等诸多领域取得的成绩,使中国科技实力和知识储备产生了质的飞跃。 中国的科技事业虽然经历了“反右”、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磨难,但国家安全和社会发...